诗歌形象训练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485452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形象训练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诗歌形象训练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诗歌形象训练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诗歌形象训练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诗歌形象训练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形象训练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形象训练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形象训练案鉴赏诗歌的形象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 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节, 抱膝灯前影伴身。 - 而我只能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相伴。想得家中夜深坐, - 想到家中亲人今日也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说着远行人。 - 还应该会谈论着我这个离家在外的人。注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鉴赏文章】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纪实,侧面写

2、“思家”。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

3、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

4、情。其佳处, 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问:分 析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抱膝”二字,刻画出诗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 步骤一,概括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心灵世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步骤二,分析Ap 人物的情感与理想抱负】本诗刻画了一个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步骤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2、 阅读

5、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移家虽带郭,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 野径入桑麻。 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种篱边菊,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来未著花。 但是到了秋天也没有开花。扣门无犬吠, 敲门后未曾听到一声犬吠,欲去问西家。 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报道山中去,邻人回答他是到山里去了, 归来每日斜。 归来时怕是要黄昏时分了。【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鉴赏文章】这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流畅潇洒。

6、“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是说陆羽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的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格。“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自然平淡。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刚刚才种上的,所以虽然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两句一为转折,一为承接;用陶诗之典,一为正用,一为反用,却都表现了环境的幽僻。至此,一个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诗人访友的兴致亦侧面点出。“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说诗人又去敲陆羽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

7、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一般说来,写到“扣门无犬吠”,“不遇”之意已见,再加生发,易成蛇足。就像柳宗元的渔翁一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崖上无心云相逐。”前人每谓末二句“着相”,情思刻露,如苏轼、严羽、胡应麟、王士祯、沈德潜等都持是说。但皎然之写问讯于西家却正得其所。一方面,见出对陆羽的思慕,表明相访不遇之惆怅;另一方面,则借西家之口,衬托出陆羽高蹈尘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同时对诗中所描写的对象即陆羽,并未给予任何直接的刻画,但其品格却呼之欲出,这也正符合禅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8、”之旨。“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是邻人的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两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语言清空如话,不加雕饰,吐属自然,流畅潇洒,别有隽味。问 题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9、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四句描写了陆鸿渐隐居之地的幽僻、高雅,后两句通过西邻得陆鸿渐终日流连山林,【 步骤 一,概括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心灵世界】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二,分析Ap人物的情感与理想抱负】可见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高洁不俗、洒脱放达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 - 回想当年为了建功立业驰骋万里, 匹马戍梁州。 - 单枪匹马奔赴边境戍守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 尘暗旧貂裘。 - 唯有曾穿过的貂裘,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胡未灭

10、, - 胡人还未消灭, 鬓先秋, - 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 泪空流。 - 只能任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此生谁料, - 谁能料我这一生, 心在天山, - 心始终在 前线抗敌, 身老沧洲。 - 人却老死在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天山,代指抗金前线。【鉴赏文章】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

11、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1172 年(乾道八年),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mid

12、dot; 壮岁从戎),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

13、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也难以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14、,“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

15、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问 : : 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答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一,概括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心灵世界】传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二,分析Ap人物的情感与理想抱负】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送邹明府游灵武【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 - 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 三年马不肥。 - 三年下来,马不生膘。债多凭剑与, - 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官满载书归。 - 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边雪藏行径,- 现在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