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音乐分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4852164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舟唱晚音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渔舟唱晚音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渔舟唱晚音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渔舟唱晚音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渔舟唱晚音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渔舟唱晚音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舟唱晚音乐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师范大学11级音乐学硕士研究生音乐作品分析课程考试试卷 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分析 学号 110022537 姓名 刘博雍 2012-12-26提 纲绪论一、 渔舟唱晚曲式段落的划分二、 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分析(一)第一部分(1到第15小节)(二)第二部分(16到第40小节)(三)第三部分(40到第70小节)三、总结内 容 摘 要 筝曲渔舟唱晚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古筝演奏者和广大群众的喜爱。笔者通过文献和音响资料的梳理,针对乐曲的音乐形象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首先,参考各文献对于乐曲曲式段落的不同划分,对乐曲的曲式段落重新划分;然后对乐曲的每个部分和每个乐句作具体的形象分析;最后总结全

2、文,对整首乐曲的音乐形象进行概述。关键词: 渔舟唱晚 曲式段落 音乐形象 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分析绪论 筝曲渔舟唱晚由娄树华编曲,曹正编订弹奏指法,其乐曲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由山东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而成;二是说由山东聊城地区金灼南根据古曲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三环套日改编,娄树华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 李明雄著民族器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第二版,P268虽然乐曲的由来和作者任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筝曲渔舟唱晚的艺术价值和流传程度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古筝的代表性曲目之一。本文以笔者所看到的几本著作和掌握的音响资料为基础。选曲教材音乐分析

3、中形象分析的参数,结合古筝所特有的演奏手法对古筝曲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进行分析并结合谱例说明原因,有依据地阐述筝曲渔舟唱晚所描绘的中国民间渔人愉快地劳动的画面,以帮助欣赏者对它有深一层的了解。一、渔舟唱晚曲式段落的划分 筝曲渔舟唱晚,曲名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乐曲描写夜色中渔人载歌而归的情景。 江明惇著中国民族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P107关于乐曲曲式段落的划分,各参考资料都不一样,笔者在这里将其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小节到第15小节,慢板,4/4拍,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第二部分从第16小节到第40小节,节奏由4/4拍变为2/4拍,此段除了

4、出现清角音,使乐曲短暂离调之外,还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复试递降”和“回式复降”两种旋律发展手法对旋律进行发展,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第三部分从第40小节到第70小节,此段落递升和递降的旋律不断反复,速度的不断加快将整首乐曲推向了高潮。二、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分析(一)第一部分(1到第15小节)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a(1到5小节) a1(6到10小节) b(10到13小节) c(13到15小节) a乐句是是一个歌唱性的主题,其旋律优美且流动频繁,节奏型也是不断变化的;从旋律的外形上看,它的线条如波浪般起伏。 旋律以角音开始向下递降,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前两个小节节奏舒缓,配合左手的揉、

5、吟、按、颤的手法技巧,意图描绘一幅夕阳西下时,宁静、安逸的湖滨画面。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频繁地出现十六分音符,最后一小节旋律又回归到角音上。如果说前两小节描写的是晚间整个湖滨的画面,那么后三个小节描写的就是落日余晖下轻轻荡漾的湖水,较多的十六分音符使旋律变得活泼,而较低的音域又让这份活泼变得并不是特别明显,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渐变原则;最后一小节的两个四分音符和结尾处的二分音符又让乐曲的气氛从稍稍的活泼又变回之前的舒展、平和,左手颤音的装饰处理似在模仿水中的涟漪,由强渐弱,由近及远,渐渐平息,这种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给听者带来的是更加强烈的安逸、恬静之感以及无限的回味。 短暂的平息之后进入了

6、第二个乐句a1,a1是a的变化重复,它们所使用的音乐材料是相同的,但是a1把原本a乐句开头的两个小节的内容紧缩在一个小节里了,而且结尾音也落在了徴音上,使乐句结束的同时为接下来要引进的新的音乐材料做好准备;加之中间的两个小节在弹奏手法上较a乐句做了略微的改动,这使得它在对主题进行重复、强化的同时又不乏新鲜感。 b乐句的开始一小节使用了主题第四小节的音乐材料,音域提高了一个八度;接下来是新音乐材料的一个向下纯四度的模进;乐句结尾的材料也与a乐句主题的结尾材料一样,除了音域移高了八度之外,节奏也变得比较活泼,而且加入了古筝的“花指”技巧。 b乐句对a和a1乐句所陈述的乐思进行了展开,其旋律流动的音

7、域移高了,节奏也变得比之前活泼、跳动,结尾落在羽音上;与之前的写景相比,这一乐句更像是在描写人:夕阳西下,渔人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迎着晚霞画着渔船,唱着渔歌;形象地表现出了渔人们愉悦的心情和湖光山色的傍晚景象。 第一部分最后的c乐句是过度乐句,两个相同的音乐材料做了节奏上和弹奏手法上的变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第二部分(16到第40小节) 乐曲的第二部分由第16小节开始到第40小节结束,分为四个乐句,d(16到20小节) e(21到27小节) f(27到34小节) f1(34到40小节) 整个乐曲从d乐句开始由之前的4/4拍变成了2/4拍,标志着乐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d乐句开始的两个四

8、分音符让乐曲的气氛到这里变得宽弛下来,紧接着的后两个小节旋律和节奏完全一样,旋律为8度和4度的跳跃,节奏型也是较活泼的前八后十六和八分音符,这种“对仗”写法一强一弱,一问一答给人以轻松、诙谐之感,描写的画面也从抽象的湖滨美景到了具体的人或物的细节描写;这两小节的音乐形象像极了人与人之间的嬉闹对话亦或者是渔船的船桨交替划水的声音,这种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抽象到具体的结构创作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写意,写意中写实的特点。乐句的最后两小节是对之前的变尾重复,结束音落在徴音上,标志着下个乐句的开始。 e乐句开始的一小节用音乐材料的是对d乐句开始的音乐材料的缩减,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接下来进入新的材

9、料,出现了长音清角。清角的出现使得乐曲的调性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短暂的离调,转入下属调性,与之前形成了对比和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之后的三个小节的旋律不断地对下属调性进行重复,加上节奏的由宽松到紧凑和“花指”技巧的运用更是在强调和加剧暂时的下属调性。e乐句的最后一小节调性回归,而且节奏也一下松弛下来,并开始为下一个乐句的进入做准备,这样的处理让人紧张的心情也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此乐句因转到了下属调上,所以对其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然后又不断地重复和加剧这种阻力,到最后突然间放松,给人带来愉悦之感;从音乐形象上来看,仿佛是在描绘渔夫们荡漾渔舟,乘风破浪,最终克服困难的这么一个情绪。 F乐句以一个

10、短小的音型作为材料,根据一连串的“骨架音”,运用加花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进行下行模进,这种下行模进在中国传统旋律发展手法中叫做“复试递降”,从第27小节开始到34小节的徴音上结束,旋律的“骨架音”为。紧接着的f1乐句采用了五声音阶回旋环绕的方法对f乐句的旋律进行变奏,在李民雄的民族器乐概率论中把这种回旋环绕的下行模进叫做“回式复降”,书中说道“这句回式复降的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并且十分优美动听,使得唱晚的乐意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现。” 这两个乐句的旋律线条规律且富有律动性,节奏速度也非常稳定,准确地描绘了渔夫们在克服困难之后的愉悦心情,他们为自己捕鱼和驾驶渔船的技术而感到自豪,他们此时胸有成竹,心

11、情大好,将船只不紧不慢地行驶在湖面上,原本到f乐句结束的第34小节就可以结束,但作者又以f乐句的变奏,f1作为补充,更进一步地强调了渔者们愉快的心情和每天悠闲但并不无聊的渔民生活。最后的渐慢处理标志着乐曲第二部分的结束和第三部分高潮的到来。(三)第三部分(40到第70小节) 乐曲第三部分也是整个乐曲的高潮部分,它由一个长乐句g,和最后的尾声组成,共30个小节(41小节到70小节)。 g乐段也是以一个短小的音型作为材料,对其进行“复式递升”和“复试递降”的旋律发展。从第41小节开始递增到第52小节为旋律最高点,往后开始递降,到了尾声之前的第63小节,再从第四十二小节反复一次,旋律的递增递降通过反

12、复形成了一个循环圈。其旋律“骨架音”为速度也由一开始的缓慢逐渐加快,然而随着速度的加快,音乐的整体情绪也随之高涨,最后达到了整首乐曲的最高潮。g乐句除了旋律的递增递降和速度的变化之外,在演奏手法上还大量地运用了“花指”的手法,极为形象地模仿了水流浪花的音响效果;“花指”的使用和旋律的跌宕起伏这使得整个这一段旋律都充满着动力和冲击力。这个乐句的音乐形象不用多说,百舟竞归、浪花飞溅。听着这段音乐,我们可以生切地感受到渔者们争先恐后、乘风破浪的姿态,我们可以联想到晚归的渔船上渔歌四起、互相唱闹的喧嚣场面;随着乐曲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似乎片片白帆越来越近,歌声、橹声、水声、晚唱声、叫闹声都交织在一

13、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嘈杂,越来越浓烈,一直到渔舟靠岸,歌声四起的欢腾场面。 乐曲的尾声g1是由g乐句的后半段下行时的旋律的“骨架音”变化发展而来的。尾声首先由一长串渐慢的琶音来结束之前快速、激烈的乐曲高潮,然后用截然不同的节奏和演奏手法将高潮部分的旋律主干音演奏出来,除了对主干音的强调之外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在乐曲高潮时突然切住,并用慢速演奏,生动地描绘了,喧嚣场面结束之后,入夜的场景,画面开始放大,渐行渐远,又回到了一开始的夜晚中,整个湖滨的画面;而人们的心情也回到刚开始的那种安逸、宁静之中。最后结束音落在宫音上,使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调式主音,给人以曲虽终,然意韵无穷之感。三、总结

14、筝曲渔舟唱晚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画面。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入夜,经历了开始的安静到短暂的喧嚣再到安静,画面也是先由远远看去的一个宁静的湖滨傍晚慢慢拉近,从一问一答的嬉闹到后来的百舟竞技,最后随着乐曲的结束又将画面拉远,将远和近融为一体,和乐曲一开始相呼应,对全曲进行总结,整首乐曲深刻地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朴实而又富于情趣的生活。所以不论对于演奏者还是欣赏者来说,了解和把握乐曲的音乐形象都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能使演奏者更好地表达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欣赏者们更好地了解乐曲,聆听时也能获得更多的画面感。参考文献1. 彭志敏著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2. 李民雄著民族器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第二版3. 江明惇著中国民族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4. 周青青著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5. 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8月第11次印刷6. 谱例引自江明惇著中国民族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张景霞.“浅谈筝曲渔舟唱晚”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二期 共9页 第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