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4849752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兰亭集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兰亭集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兰亭集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问题探究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思想 史上,儒家和道家有关生死问题的认识构成了中华传统生命文化的精 髓。“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 论语 ?先进 )孔子的意思是,如果 尚未明白生, 又怎能谈死呢?所以对于生命, 孔子的目光执著于现实 的生,而对于死, 却避而不谈。这说明儒家的生命意识关注的是生命 现实,强调的是在现实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然而人生有限, 终有一死, 那么如何把握现实生命的每一刻呢?儒家认为,人天生负有一种使 命,就是要认识和实践仁道的原则。 “志

2、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杀生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 )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义亦 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子?告子上 )道 德生命的实现有时要以现实生命的舍弃作为前提, 儒家的这种生命不 息,奋斗不止的人生态度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成了中 华民族品格与精神的华彩乐章。但是,儒家只重视现实生命,忽略了 死亡也是生命常态的一部分,对于死,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而这一 部分其实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无可逃遁的事实。 只有客观地认识了死 亡,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 才能更好地促进现实生命的实现。这样看 来,儒家的生死观也就存在缺陷。庄子在解释生和死的时候说:“生也死

3、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 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 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 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他认为生死是气聚气散, 不断转换, 就像是神奇的东西和腐朽的东西 互相转化一样,生命源于自然,也要回归自然,生与死如春夏秋冬往 复轮回,所以人不应该为生而狂喜,也不要为死而悲恸。基于这种认 识,庄子在妻死之后,鼓盆而歌;老子死后,他的朋友秦失仅“三号 而出”。道家的这种生死观启示我们,生死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生死应 当采取豁然达观的态度, 这对于人们正确看待死亡, 消除对死亡的恐

4、惧心理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道家用“道”来超脱生死,认为人应当顺 从自然的安排,顺从命运的摆布,对改变不了的命中注定的事,应当 放弃任何努力,所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 庄 子 人间世 ) ,提倡“无为”,这样的生命价值观显然也有消极的一 面。上面,我们对儒道两家的生死观作了扼要介绍,那么对王羲之在 兰亭集序中阐明的生死观, 又应当如何评价呢?我们年青人对这 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又有什么深远意义呢?探究思路全面评价王羲之的生死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魏晋南 北朝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儒道佛各家学派都得到了发展,这个大 背景对王羲之影响很深。郭沫若认为“王羲之的思想是儒家与道

5、家的 混合物”,商承祚进一步补充说:“羲之的思想不仅儒、道混合,还 或多或少受佛家影响”。由于道家的影响,王羲之有的时候对生死问 题持达观超脱的态度,如他的兰亭诗:“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 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 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但有的时候又回到儒 家的立场。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判道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荡 为妄作”,发出激烈慷慨的悲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显然他是站在儒家的观点。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对于我们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与死,这是

6、每个人都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一死生,齐彭觞”, 完全否定死与生的区别,只是自欺欺人的虚妄之言,实际上正如王羲 之所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人 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 论世界怎么变化,社会怎么前进,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兰亭集序之所以深深地打动我们, 就是因为它如实地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 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 为乱世英雄。李白感叹:“

7、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种对人生如白 驹过隙的紧迫感成就了千古诗仙。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也是他 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正因为人生匆匆,我们才必须“只争朝夕”;正因为人生苦短, 我们才刻意追求生命的永恒。正因为“痛死”,我们才“乐生”,格 外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当然,对待生命的态度,“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有的喜欢“生 的伟大,死的光荣”;有的喜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有的 喜欢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也有的喜欢宁可赖活,不愿好死。有 的人未亡心已死,有的身患绝症,终期于近,却赤心依旧。虽然生活 可以自由选择,道路无从强求,但是有一点必须记住,那便是你选择 的人生道路不同,生命的归宿也就不同,人生的价值也会迥异。正如 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怎样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怎样使自己活得比泰山还重?这 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时时深思而熟虑的事情。年轻的朋友,趁你生命的航船还刚刚起锚,请先把这个问题想明 白想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