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4845427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2理解和掌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及其基本内涵3领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策略。所谓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就是通过职业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规定了对受教育者 培养的方向、规格与内涵,是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检验职业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富有成效的标 准。第一节 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定是其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社会经济状况对一定层次、一定规格人才 需求的一种主动反映,在形式上它又是某一类型学校的办学性质与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因此,在确定职 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研

2、究对培养目标有着制约和影响的种种因素,尤其是国家相关 政策、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以及人才使用等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一、党和国家的法律和教育政策法律和政策是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因素,这些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要求, 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而制定的,其中有关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其 内容包括教育的指导思想、人才的培养规格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政策是一个国家依据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基本任务、基本方针制定的,同时,教育政策又是教育法规 制定的依据。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文件和教育法规

3、,成为各级各类 教育确定自身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大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确定具体培养目 标时,要以这些教育政策及法规为依据, 1996 年颁布并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 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 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指出:“社会用人制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用人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当务之急。要依法抓紧时间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明确对各类劳动的岗位要求,积极推行劳动 预备制度,坚持实

4、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继续改革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使学生树立正 确的择业观。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要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共同协调,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 证书并重的制度。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良好风气”。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业化、产业化、 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方针与目标。这些带全局性的工作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都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职业教育只有制定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 养目标,培养合格专业人才,才能为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作出应有

5、的贡献。二、社会经济形态及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形态及产业结构是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依据。职业教育既受制于社会一定的经济发展水 平,同时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社会经济形态的拓展要求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竞争意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民营经济、开放经济和劳务经济已占到了相当 的比例。这种变化和新形势对人们就业观念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它促使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 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创业能力与竞争意识。其次,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之人才需求相适应。我国产业结构正 在发生根本

6、性转变,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急剧下降,而以知识密集型和新知识运用为特征的新兴 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传统产业中的知识、技术含量也大大提高。这就要求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不仅要 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理论素养,成为一名智能型的应用人才。这对直接面向社会生产第一 线培养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再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养大量“本土化”、“外向型”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 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的加快,现代企业都在向跨国公司发展,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 既可以带来尖端的技术,但不可能带来数量众多的企业生产

7、第一线的技术人才,这为我国职业教育带来发 展的机遇,同时,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各 级各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三、学制、学历及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技术等级标准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就类型而言,有管理类、技术类、 技能类等等;就层次而言,有初级、中级、高级等等;就规格而言,有知识型、心智型、动作型等等。在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这些区别主要以学制、学历及专业设置来体现。而这三者不但体现着社会经 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体现着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与水平。因此,培养目标的制定不 但要对应

8、相关学制、学历及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技术等级标准,而且应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才能使职业 教育起到引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作用。学制主要指受教育者的入学条件及修业年限。学历是与学制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包含一定层次的课程体 系和实训经历,如果受教育者不具备相应的课程知识与实训技能,也就不具备相应的学历水准。所以,学 制与学历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内涵最重要的依据是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术等级标准。在生产实践中,接受学历 教育所形成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情感、精神等诸要素是融合在不同职业活动的过程中。这种情况下, 必须对每一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精神等进行

9、准确的描述,国家职业分类及技术等级标准 对这种职业分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将其作为目标内涵界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依据。职业教育既是面向社会整体的,也 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个体的。个体为了自身生存与职业选择与发展,会产生继续接受相关专业教育的内 在动力。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需考虑如何满足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这些需要包括,受 教育者个体终身学习的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就业与创业的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就是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

10、才规格进行界定和规范。现代职业教育越来越走向社会 面向市场,它的定位也从原来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整个培养目标定位系统也逐渐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在定位自身的培养目标的时候,除了参照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外,还需要对 社会人才结构的模型、理论加以认真的分析,从原来的感性思考向科学化的理性决定逐步发展。认为职业 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主要建立在社会人才结构及职业分析等相关理论基础之上。(一)社会人才结构模型 对社会人才类别与层次的不同看法,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人才结构模型。人才结构模型从“金字塔”型理论 模式发展到“职业带”人才结构理论模式,到现在最为

11、广泛认可的“阶梯状”理论模式(见图 1)。“阶梯状” 人才结构理论也就成了现代人才分类及分层的主要理论。图 1 人才结构“阶梯状 ”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现代人才结构主要是由人才的不同系列(或类型)、层次、素质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 比例构成的。不同系列、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存在质的差异。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有不 同系列的人才结构,每一系列的人才内部又可以分成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各系列人员之间有交叉,每一 系列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阶梯状人才结构体系。这种结构模型为设定各层次、 各类型人才规格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这个理论,我们把社会人才按其产生或工作活动的过程

12、和目标分为 四类: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对高、中等职业教育而言,通常是指向工程型、技术型及技能 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这样的人才结构模型,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考虑自己的人才培 养目标的定位,并对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设计可能的通道。(二)职业分析职业分析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分析过程,即对某一特定职业的特质和内容所作的多 层次程序分析。它将各项工作内容、任务、完成的难度、工作质量标准以及对工作者的要求等加以分析, 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标准。职业分析的基点是职业岗位,它一方面确定了特定工作在整个社会职业结构中的 位置,另一方面确定了该工作的职能性质、劳

13、动的具体内容和条件。职业分析可以帮助克服职业教育的模 糊性和随意性,为培养目标及整个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依据。职业分析的方法日趋成熟,如任务分析表、 艾莫门技术、工作要素法、PAQ职业分析问卷、TTA入门素质分析等等。职业分析也成为职业教育目标设 定过程科学化所必须依赖的基本方法之一。1999 年 3 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标准GBT 6565-1999职业分类与代码,为新世纪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了很好的 定位框架。二、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沿革与界定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最早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这三类学校承担。 20 世 纪

14、 8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发展,到90年代后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提 升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我国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前苏联的教学和办学模式而兴办起来的。中 等专业学校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4年。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国 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立志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 服务,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本专业现代化 生产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具有健康体魄的中级技术、管理人员。技工学校教育的培养目

15、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必要的技术理论知识、全面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身体 健康的技术工人。 1961 年技工学校通则规定:“技工学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中级技术水平和中 等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 1993 年,劳动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技工学校教育改革的决定中对技工学校教 育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技工学校要按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拓展培训领域,服务于社会,在以培 养中级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也可以培养高级技术工人、企业管理人员或社会急需的其 他各类人员”。职业中学从1979 年兴起,为适应我国生产发展和人才结构调整的需要,由一部分普通高中改成职业学校 (班),当时也称职业高中。职

16、业中学大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 2-3 年。职业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 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相应的文化程度的、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劳动后备力量和初、中级技术管理人员。由于“初、中级技术管理人员”这一条与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培养目 标有相同之处,因而一些地方又把部分职业高中班称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 1990年 提出职业中学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具有中级技术水平的农民,中等管理人员、技 术人员和其它从业人员。”具体内涵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纪律、职业习惯、忠于职守的 敬业精神;掌握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有健康的体 魄。”以上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尽管有些不尽相同,但它们同属中等职业教育的范畴,有许多共同之处:第 一,都以初中毕业生作为教育起点,培养他们具有高中阶段学历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