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主题3-第10课-学以致其道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4841431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主题3-第10课-学以致其道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语选读》主题3-第10课-学以致其道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语选读》主题3-第10课-学以致其道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语选读》主题3-第10课-学以致其道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语选读》主题3-第10课-学以致其道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主题3-第10课-学以致其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主题3-第10课-学以致其道(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课学以致其道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2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2、,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樊拜其为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本课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孔子认

3、为,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怎么样,而在于他能不能实践“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好学,要广泛地学习,踏实地思考。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9.7)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24)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

4、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3.4)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学以致其道以:_(2)耕也,馁在其中矣 馁:_(3)则民莫敢不用情 情:_(4)焉用稼 焉:_答案:(1)连词,表目的,来(2)饿(3)诚,真诚(4)疑问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译文:_(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译文

5、:_答案:(1)各种工匠通过在作坊里劳作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2)古代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端正和充实自身,今天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要义探究3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何理解“为己”“为人”?点拨:文中“为己”和“为人”的含义与今天不同。孔子认为“为己”就是为了端正和充实自身,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水平,以后孝敬父母,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为人”就是向别人卖弄,即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知识。两者比较,前者是光明磊落的君子,后者是蝇营狗苟的小人。4孔子说樊迟是小人,孔子的话你赞成吗?说说理由。点拨: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

6、是小人,按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孔子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他认为,在领导位上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和倡道。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了。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和今天的教育不能相提并论。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7、,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6.3) 突破词句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敏于事而慎于言敏:_而:_(2)就有道而正焉 就:_正:_(3)贤贤易色 贤:_易:_(4)事君能致其身 致:_(5)虽曰未学 虽:_答案:(1)勤勉连词,表并列(2)动词,走向,到/动词,匡正(3)意动用法,以为贤,推崇/动词,轻视(4)动词,奉献,献出(5)连词,即使6翻译下面的句子。(1)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译文:_(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8、已。译文:_(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_答案:(1)你要做一个有修养的儒者,不要做一个无修养的儒者。(2)(君子)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德多才的人那里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3)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从不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从不重犯同样的错误。要义探究7“君子儒”和“小人儒”有怎样的区别?点拨:“君子儒”是指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的儒者;“小人儒”则指只重视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儒者。8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你如何看待孔子提到的这种对君子的道德要求?点拨:我比较认同孔子的看法。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应该克制自己追求物质享受的欲

9、望,做事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方面。这种安贫乐道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9古人讲求“进德、修业”。从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谈到的“好学”的表现看,他们所说的“学”侧重于“进德”与“修业”的哪一个方面?点拨:侧重于“进德”。他们十分强调学习目的:“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要人成为“君子儒”。在他们看来,学习“道”,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境界,引导百姓,成就“文武之道”(实现周礼)。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

10、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9.22)突破词句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攻乎异端攻:_异端:_(2)文武之道 道:_(3)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大者:_ 小者:_答案:(1)治/杂学,邪说(2)治理国家的法令制度、礼乐政教(3)大的方面/小的方面11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其句式特点。(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_(2)而亦何常师之有?译文:_答案:(1)我不是生来就懂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快地探求知识的人。(判断句,句末“也”表判断)(2)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老师呢?(宾语前置,“何之有

11、”为宾语前置的一种句式)要义探究12子贡认为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点拨:子贡认为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仍流传于世。但不同的人对文武之道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孔子“学无常师”,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不同的东西,故获得了高深的学问。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3.1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7)突破词句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夫子至于是邦也至于:_(2)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俭:_(3)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或:_(4)子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