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4838531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考究(二)汤一笑原创2010-07-28经方医学论坛首发 (2 0 11年11月8日第二稿)杂说1:仲景桂枝去皮说伤寒论中“桂枝”药物下多有“去皮”二字,明清以来医家对“桂枝去 皮”的解读发生了分歧,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是桂枝条去掉外皮用桂枝木芯(下称木芯派); 一派认为应该是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就是用桂心之类)。本草源流考证的结果 证明,“桂枝去皮”的意思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马王堆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没有记录有“桂去皮”之类的字样。但马王堆1 号墓(公元前168年葬)出土的小片桂实物却是已除去外粗皮的板片状桂皮(浙樟)。 葛洪的肘后卒急方编撰于310年

2、左右,公元500年陶弘景增补肘后救卒方为肘 后百一方,现在能见到的是金代杨用道附广肘后方(1110年左右 未经宋改 今有 明、清版),此书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葛洪、陶弘景的原样。其中肉桂药名出现4次(本人 所见版本为3次),桂肉1次。此书桂的配伍最多,其次是桂心。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 现三次“桂 削去皮”,其中有两次为“好桂,削去皮”,都出现在某一类方的方首部分, 从其文字表述的古典性来看,应该为葛洪原文而非后人补入。454-473年陈延之小品方残卷27方(649年以前写本 日本未经宋改本)中, 16方中配桂肉,此书桂类药桂肉最常用。小品方的“桂支汤加乌头汤”中的配桂肉。 陶弘景(456536年)

3、所处时代与之基本相同,可以推测此时期医方中的桂类药药名主要 为桂肉。小品方大量的收入了伤寒论的方子。钱超尘认为,这本书和张仲景的伤 寒杂病论有非常紧密的血统关系。现在我们常见的今人辑校本小品方,其卷一开头部 分应该是引自日本发现的古典残卷,内容相同,此处桂类药基本都是桂肉。其后部分桂类药 就以“桂心”为主了,应该是公元649年之后被人修改过的内容。可以认为在陈延之时代, 可能“桂肉”是桂类药的主药名。通观此书,除卷第一述旧方合药法中有“合汤用桂、 浓朴、黄柏诸木皮者,皆削去外粗皮也”外,所有桂类药下再无注“去皮”字样,可以证明 当时所谓桂“去皮”,就是指桂皮去除外粗皮取其“肉”。南朝陶弘景本草

4、经集注(公元490年左右)“序录”中有云:“凡用桂、浓朴、 杜仲、秦皮、木兰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取里有味者秤之。”“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 去皮竟,重半两为正”。陶氏此说,唐代新修本草沿用。隋雷敩雷公炮炙论(600年左右)紫桂条目有:凡使,勿薄者,要紫色、浓者, 去上粗皮,取心中味辛者使”。关键是此书称这种“去上粗皮”的桂皮叫“桂心”。此书 也说明隋朝之前桂类药只有桂皮类,没有嫩枝条全体的桂类药,因为这本书也完全没有提及。本草经集注和雷公炮炙论这两本书对当时中医药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估计正是这两本书的影响,导致隋唐五代桂心成了桂类药最普遍的称呼。唐新修本草桂类药的内容基本沿用了集注的原话

5、(见上)。苏敬还增加了“(牡桂)小枝皮肉多,半卷”,并总结了唐代之前桂类药的名称(牡桂小枝皮)一名肉桂, 一名桂枝,一名桂心”,目前的可靠文献资料表明,唐之前桂类药的最常用的名称就是“桂” “桂心”和“桂肉”(肉桂和桂肉意同)。日本奈良时代的756年,孝谦天皇把从 唐进口的桂心等药物进献给东大寺,在现存的当时进献目录上载有桂心的名称,其实物至 今仍保存在正仓院。调査实物的结果,是属于C.cassia及C.obtusifolium类,大小不一 的板状一半管状一管状的树皮,而且都去掉了外粗皮(木栓层)。真柳诚先生的林亿等将张仲景医书的桂类药名改为桂枝一文已经翔实的论证了: “仲景医方的桂枝当是桂皮

6、(肉桂)”的观点,那么伤寒中“桂枝去皮”只能是桂的 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真柳诚先生的有关论证中医人士很有必要在网上搜来仔细看看, 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另外,我们今天看到的北宋改本千金方和金匮玉函经都是林亿等人改定的(北 宋改定医书在10681077年间),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有“桂削去皮,用里 黑润有味为佳”,从中也可推断其“桂”应为树皮,也说明了“桂枝去皮”是什么意思。在 宋改本千金方的新校方例中林亿等人论药的辨正时说“桂心盖取其枝中之肉”(枝之最 外为粗皮木栓层,木芯为骨,两者之间为肉),林亿在两处都提到桂类药的处理,根本刁 涉及“桂的嫩枝全体”之类的东西,何来“桂木芯”之物?据此

7、也可以推断林亿等校正的药 名“桂枝”最可能就是指桂的枝皮,因为林亿的这一说法完全是继承了前代唐本草中“其 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的说法。这也可以推测林亿等人改定的伤寒论等E 书中的药名“桂枝”原本就是“桂肉”或“桂心”之类。林亿等将张仲景医书的一些桂类药 名改为桂枝,一是为了药物和方名统一;二是因为唐和五代以来“桂枝”指的就是“桂”或 “桂心”之类,这么改也名正言顺,很自然,他们和当时的医家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妥。1116年身为北宋官府药材辨验官的寇宗爽本草衍义的总叙有云:“合药分剂料 理法则中言,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既言广而不言狭,如以半两为正。 且桂即皮也,若言削

8、去皮毕,即是全无桂也。今定长一尺,阔一寸,削去皮上粗虚无味者, 约为半两,然终不见当日用桂一尺之本意,亦前人之失也。”这里也清楚注解了北宋林亿等 人所说的“桂枝去皮”实际是什么意思。宋本伤寒论桂枝人参汤有“桂枝四两(别切)”字,“木芯派”有人问肉桂能 切吗?以做质疑。伤寒论中用桂枝的方很多,应该只有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出现“别切”语。 唐本伤寒论中,元大德唐本伤寒有这句,保元堂本唐本伤寒为“桂枝四两去# 皮”;金匮玉函经无此别切”语。而学术界多认为金匮玉函经是唐本伤寒 的底本。所以首先有理由认为“别切”一语可能是后人加入的(补充:敦煌医籍中的方 书S.3347中有“桂心三两切”;方书P.2882

9、中有桂心三两细切”, 说明北宋之前的方书中桂心确实有存在要求“切”的情况)。其次,就算原来有“别切” 字,也没什么问题,肉桂能切吗?当然可以,伤寒药物中有一个药物形态最接近肉桂, 就是厚朴。在伤寒论中,厚朴也是去皮的,按照“木芯派”桂枝去皮的解释,应为去掉 树皮的厚朴木芯,这显然是不通的。伤寒论中药物所说“切”,多是生姜之类湿物,其实 干药物湿润后可切,宋本伤寒论卷十桂枝麻黄各半汤中的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人 者”。去皮尖要先“汤浸”,桂枝人参汤中桂枝是后下的,有时间湿润。当然也可以“汤 浸”后再切。如何切?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中有“厚朴即斜削如脯法”。切 桂之皮大概也是如此。198拜版

10、部颁标准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各版中国药典中,肉 桂的炮制方法基本都是“去粗皮、捣碎块”。但有些地方的炮制传统,肉桂是切 片或切丝的。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肉桂:“刮去表面粗皮,淋水润透 (冬天也有用蒸笼蒸软的),切成丝,低温干燥。”上海市中药炮制规范肉 桂“肉桂,将原药刮去栓皮。略浸,取出,稍润。切薄片。晾干。”传统上肉 桂的入药形态应该主要有三种:小碎块、丝或片、粉。北宋校定的医书中“桂枝”药名下注明“去皮”,本意就是“削去皴皮”或“去粗 皮”, “去皮”属于简写。北宋官修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是古方书中对桂 类药物的用词最规整的。太平圣惠方中如果药物为“肉桂”,则绝大多数会在后面注 明“

11、去皱皮”;而在药物“桂心”后面是没有类似标注的。圣济总录类似,基本上每 个药物“桂”后都注明“去粗皮”;并且如果药物使用了 “桂心”一词,则后面就不会再 注明“去粗皮”。“桂心”之后不注明去皮,是因为已经去掉外粗皮的桂皮才叫桂心。孙朝宗说见刘完素(约生活于1110-1209年河北金)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中“桂枝汤”的桂枝下注有“去皴”;麻黄汤方剂中桂枝下注“削去皴皮”(刘河间或许看 过某种古医籍,不知孙先生看的是哪个版本的刘书)。皴(cun),皮细起也。一字略, 就是表皮上裂纹状突起,我们一般看看路边的树皮就明白是什么东西,一般情况下,只有比 较老而粗的枝干、身干的树皮表面才会起皴,嫩枝

12、的表皮比较光滑的,这说明南宋刘河间行 医时期的北方金地医家所用之“桂枝”还是桂皮,而且似乎不是嫩枝皮,但略晚些的同在河 北的医家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却已经区分成肉桂补下焦,桂枝善发汗了。敦煌文书中张仲景五脏论一卷P.2115中也有“杜仲削去朘(应该为皴字误写) 皮,桂心取其有味”的类似说法,其意思参见隋代雷公炮炙论杜仲条目:“凡使,先须 削去粗皮”;东晋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杜仲:“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状如厚朴,折之多 白丝为佳。用之,薄削去上皮,横理,切令丝断也”。在1700年以后,“桂枝”一词已经转变为以细小嫩枝为主,取代枝皮成为桂枝,一 直至今(详见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考究(一)。“桂枝去皮”的

13、问题,在清代之 前基本不存在,真正成为问题大概发端于清初1674年张志聪的本草崇原对“去皮”的 错误解释:“桂枝去皮,去皮者,只取稍尖嫩枝,外皮内骨皆去之不用”。在桂的细小嫩 枝取代枝皮成为桂枝后才真正成为了医家的疑问,加上基本同时又出现有医家使用去皮的 桂枝木入药,这个问题才变得混乱起来。此前中医药史上基本无此问题。大约在张志聪本草崇原的同时,柯琴就批评过去皮用桂枝木的说法。 他成书于1669年的伤寒论注.卷一桂枝汤证上:“桂枝之去其皮,去 其粗皮也,正合解肌之义。昧者有去肌取骨之可笑。”另外,也有些人以为唐宋“桂心”是指嫩桂枝条,民间有称嫩柳枝、桃枝为 柳心和桃心的,唐宋方书中也确有柳心、

14、桃心的称呼,但以此认为古典的“桂心” 当然是一种误会。桂枝(皮)为什么要“去皮”?最早或者由于肉桂系热带及亚热带植物,空气湿度较 大,在肉桂树较老的枝条表皮上会有一些苔藓类低等植物寄生,入药时自然亦应“刮去”。 后来也有医家解释为外粗皮有毒的。“医者意也”,我这里也“意”测一下古人的心思:桂 枝木芯为骨,外粗皮(木栓层)为皮,两者之间为肉,“桂枝本为解肌”。外感病邪在肌, 用桂之肉、辛发解肌之意,去掉外粗皮意为便于辛发解肌。外感病邪在皮用麻黄。麻黄中空 有节,如竹形,宛似毛孔。所以用麻黄发汗,所以麻黄要去节、取其通透之意。纯属于个人 臆测,未必当真,但古人用药确实会使用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很正常

15、的。总之,林亿等所说的“桂枝去皮”其实质就是六朝隋唐五代北宋初医家最常用的 “桂心”(桂的枝皮去掉外粗皮)。现在的药典并不收录“桂枝木”,说明编制者是清楚宋代以来“桂枝去 皮”的真实含义的,且并不认可无皮桂枝木的药效。杂说2:药用桂与香料桂肉桂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应用的香料之一。桂皮类商品中,药用肉桂只是其 中特殊的一类。而所有品种的桂皮基本都可以作为香料桂(食用或提取香精),只是品质 参差、风味各异而已。中医人士关键是认准中国药典规定的肉桂即可。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肉桂为:英文名C0RTEXCINNAM0MI;【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性状】 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或直径310cm厚0.20.8cm。外表面灰棕色,稍 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 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 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含量测定】中规定: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桂皮醛(CHO)不得少于1.5%。”这个是鉴别药用肉桂的关键。9 8有学者以桂皮醛为主要指标成分对樟科植物肉桂组的8种传统肉桂(肉桂、越南清化桂、柴 桂、野黄桂、银叶桂、钝叶桂、天竺桂、川桂)进行分析,结果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