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心理学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4838222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管理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管理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心理学(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第一节 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二、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三、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意义四、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表现五、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培养、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一)心理健康的定义(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三)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标准(四)常见心理问题的种类(一)心理健康的定义(4 个角度)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适应, 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 已。世界心理卫生大会曾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适应环

2、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 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我国学者樊富珉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消极和积极之分。 广义上,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作良好 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狭义上,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 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从消极层面看,心理健康是指没有心理障碍

3、和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起码标准; 从积极层面看,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内涵, 它意味着不仅要减少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更要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二)心理健康的标准(3 个角度)1.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充分的安全感。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2. 我国郭念锋教授于 1

4、986 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十个 标准:(1)心理活动强度(2)心理活动耐受力(3)周期节律性(4)意识水平(5)暗示性(6)心理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1)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强度是指对于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 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 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 响到这种抵抗能力。(2)心

5、理活动耐受力 心理活动的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 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的躯体疾病。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 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 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都说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4)意识水平 意识水

6、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 作,不能专注地思考某一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 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 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也越严重。(5)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 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6)心理康复能力心理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谁都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遭受

7、精神创伤之后,情绪会有极大波动 行为会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有可能出现。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 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7)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的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 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 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进行判断。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心理健康指标。(8)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

8、是正确自我 认知的能力。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有些人进行这 种自我评估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另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 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9)社会交往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 必然会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10)环境适应能力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 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

9、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性的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 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做适应。主动适应,其内涵是积极地去改变环境;消 极适应,其内涵是躲避环境的冲击。3. 有心理学家提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七个方面: 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 年龄。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十点:(1)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 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

10、足此种需要的能力。(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 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 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9)具有 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 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 分寻求社会赞许,并且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三)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标准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标准除了要符合一般人的标准以外,还要符合其所从事的职业的 要求。俞国良教授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五条标准:(1

11、) 对教师角色的自我认同(2) 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 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4) 具有教育独创性(5) 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1) 对教师角色的自我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 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2) 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 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在与人相处时,尊 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

12、面态度。积极与他人 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 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情绪、惩戒、犹豫行为较少。(3) 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 适当的教学行为。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及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具有 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4) 具有教育独创性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

13、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5) 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具体表现为:工作中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会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 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不会 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四)常见心理问题的种类 根据心理健康的定义,按照心理问题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个体心理问题划分为三类:1. 发展性心理问题2. 适应性心理问题3. 障碍性心理问题1. 发展性心理问题 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

14、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个体缺乏自信或自负、志向愿望过 高或偏低、责任目标缺失。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帮助个体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 训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个 体。发展性问题的特点:(1)发展性心理问题针对的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个体,但他们在发展方面存在 一定的问题,仍有潜力可挖,心理素质尚待进一步完善。(2)解决发展性心理问题,重在引导个体从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3)强调发展的原则。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虽然也对个体的工作、适应、发展等问 题给予指

15、导与帮助,但更侧重于“发展”方面,即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2. 适应性心理问题 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适应是个体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发生改变的过程,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为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状态是机体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取 得的,这种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某一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如果 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就需要改变自身以重建平衡,当平衡不能重新建立,就会出现适 应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的四个特点:(1)适应性心理问题针对的是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2)解决适应性心理问题,注重的是个体的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在 个体的认知水平上给予帮助。(3)强调教育的原则。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视个体自身理性信念的作用。(4)解决适应性心理问题的工作内容,侧重于对个体进行工作指导、交往指导和生活指 导等方面,主要解决他们在这些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扰。3. 障碍性心理问题 障碍性心理问题有时候也称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个体障碍性心理问题常见的类型: 焦虑性障碍;抑郁性障碍;恐怖性障碍;强迫性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