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4824489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不懂得词查词典。(2)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3)查找有关火星的资料。二、 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教育方面:1、 培养学生好合作、好问的良好习惯。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三、 教材分析这

2、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紧扣“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展开说明。以二者之间最直观的“长得太像了”起笔,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对火星的感性认识,也为接下来对火星与地球深层次的相似“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埋下伏笔。接着顺应读者阅读期待,以设问句“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作过渡,阐述了对水的两种来源的猜测。行文至此,作者想到读者会自然产生新的疑问:为何现在火星上没有水呢?于是,再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对火星上没留住水的原因的论述。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让读者逐步明白了火星与地球这对“孪生兄弟”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作者谋篇布局之匠心独运既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又条理清晰,逻辑紧密地阐述了复杂的科学

3、问题。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一改严肃面孔,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家常便饭”、“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等,迅速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比拟手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温暖”的语言环境中轻松地获得对复杂科学问题的认识。 四、 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巩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技术以其集图、文、音、像等于一体的强大功能,为教学创设“数字化”网络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出示各类火星图片,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视频的播放,火星上水的来源的动画演示等,填补了学生认知的空白点,将抽象的语言变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信息

4、技术的交互功能更为学生的自主开放的学习,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提供了平台,能有效地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预设语文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多角度、多层次训练。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教学目标之一,便应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丰富科学素养,如何获得?如何丰富?重要的抓手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习得。这也是有别于科学课的显著特征。因此,找准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是教学重点所在。基于此,我预设了一系列的语文训练环节,如:学习完第一段的排比句后,根据提供的材料运用排比句说话;做解说员讲解火星水的来源;以“火星,曾经的水世界”为话题,进行小练笔等。这些

5、环节不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丰富积累提供了平台。五、 教学过程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第一节教学要点: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点击地球图http:/ 对,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近些年来,随着地球环境不断恶化,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人类开始把视角伸向地球的近邻火星。 2、(点击出示火星,与地球同时呈现在界面上)http:/ 3、齐读课题,谁来说说什么叫“孪生兄弟”呢?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

6、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4)小小解说员讲解火星水的来源;以“火星,曾经的水世界”为话题,进行小练笔。(5)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

7、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三、小结作者连用了四个“同样”,写出地球和火星的相似,这样的句式叫排比句。其实,他们的相似处还不止这些呢。请大家点击“了解火星”中的“文字资料”。读一读,找一找,再试着用上排比句式来说一说。火星和地球“长得太像了”,真的好比一对“孪生兄弟”。四、交流会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阅的火星资料。2、推选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阅读栏内,供全班阅览。第二节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

8、处与差异之处。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二、精读课文(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http:/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齐读第3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

9、,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二)学习第三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

10、句理解“然而” 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以“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为题,先介绍了两者长得太像了,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接着用科学家的研究分析来证实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然后通过设问“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自然过渡到对水的两种来源的猜测,作者紧接着再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对火星上没留住水的原因的论述。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让我们逐步明白了火星与地球

11、这对“孪生兄弟”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四、品词析句 1、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读第七段,找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词句。2、抓住“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这四处来点拨理解,请学生说说认为精彩的理由,并相机指导朗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五、展开想象,描绘火星生命请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图画的方式描绘出你脑海中火星生命的样子,以及他们的生存方式。然后粘贴到“想象火星”中,与大家分享。附板书设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长得太像了曾经有水 彗星或陨石送去 潜藏在矿物中没留住水生命之谜六、激趣总结,留下无尽悬念火星这位地球的孪生兄弟,披着神秘的面纱向我们走来,相信不久的将来,我

12、们人类一定能揭开他那神秘的面纱,探索出生命之谜!1、学生利用“测试评价”进行自测。2、学生课后阅读主题丛书,并将收获填在阅读记录卡中。3、有兴趣的同学点击http:/ 教学反思该教案是否已经用于实际教学;如果已经用于实际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有哪些环节可以继续改进;如果还没有用于教学,原因是什么,计划什么时间用于实际教学。宇宙视频的播放,渲染了神秘的课堂情境,将学生从现实世界带入浩渺的宇宙苍穹之中;地球、火星同时呈现在界面上,是为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更为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新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总结概括二者的相似之处,既为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为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内容,理

13、解二者之间“由表及里”的相似。抓住文本提供的语文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排比句,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丰富了学生对火星与地球相似的认识,可谓“一炮双响”。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复杂的科学道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此处的品词析句便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知这一特点。高段语文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引导在关注“表达了什么”的同时,关注“如何表达”。唤醒学生探索宇宙的意识,给学生埋下揭开火星生命之谜的种子。不上画句号的课,已是不少老师的共识。火星之神秘,宇宙之浩瀚绝非一节课能讲述完。因此,这节课更呼唤我们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探索宇宙的种子。信息技术的使用,文本内容的探究不仅着眼于学生当下所得,更是在撩拨学生对未知世界强烈探求的神经,诚如文章结尾所言:火星上如果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是怎样生存的,这仍然是个谜。这就如同宇宙中黑洞,在吸引着学生去探求、去发现。教完这堂课,心中生出许多困惑1、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对理解课文内容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对感悟语言似乎起了反作用,强烈的视觉刺激后,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似乎苍白无力。2、课堂反馈占用大量时间。3、把课堂生成的问题和谐融入教学中,难度大。4、学习科普性文章,怎样做到“学知识”与“学表达”的统一。七、 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山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