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序列——过渡与照应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4820928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写作序列——过渡与照应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记叙文写作序列——过渡与照应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记叙文写作序列——过渡与照应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记叙文写作序列——过渡与照应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记叙文写作序列——过渡与照应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写作序列——过渡与照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写作序列——过渡与照应(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写作序列过渡与照应【要义解说】所谓过渡,就是把文章中意思不同而处于相邻位置的段落或层次粘合在一起,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所谓照应,就是把文章中意思相关而处于不相邻位置的段落和层次前后沟通起来,使相关的内容能超越段落层次的距离而集中在一起,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写作记叙文时只有做到过渡自然、照应紧密才能使文章显得环环相衔、浑然一体。【策略解读】过渡自然一、记叙文中几种情况下的过渡:(一)在文章开头段与正文之间使用过渡。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的触发引出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

2、过渡。 例如每当我看到桌子上的小瓷猫,一件往事就涌上心头。那是一年前的事(过渡,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又把读者带入回忆,自然引出正文)当时,我所在的班, (二)在叙述顺序转换之间用过渡。有些文章在顺叙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另外一些有关的情节,再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在“我”与母亲的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醒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三)在文章内容由一层意

3、思转入另一层意思时用过渡。有些文章常常选择几件事,从不同角度共同表现主题,由于这几件事可以独立表达完整的意思,事与事之间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为使结构严谨,往往要用过渡。1 .启下过渡(一般指内容由总到分的过渡)例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段:“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以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其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就是由总到分的一个过渡句,该句后面的连续七段均写童年时在园中经历的乐事。 2.承上过渡(一般指内容由分到总的过渡)例如:海伦.凯勒我的老师最后一段的“我是通过

4、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的”一句就是由沙莉文女士对海伦.凯勒从生活中一个个具体事例的叙述向最终的集中评论的过渡。 3. 承上启下过渡用于由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便是由对先生读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忘我状态的描写转入对学生们开始做小动作的描写(“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四)文章在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时用过渡。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转换人称或需要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也往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

5、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过渡,由我换为战士) 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过渡,由

6、议论换为叙述)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边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二过渡的形式(一)用过渡性的词语过渡。在层与层或段与段之间,可以运用一些承上启下的词语起过渡作用。这些过渡词语包括各种关联词语、时间词和方位词。这种过渡方式多用于两段文字在意思上的“跨越“或转折不大和语言表达上需要

7、较为衔接紧凑的地方。它们一般放在下一段的开头。1关联词语过渡例如晋祠一文中,“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用“然而”过渡,由自然的山水美过渡到古建筑美。使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过渡。唐弢的琐忆中有用假设关系过渡的。请看: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又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用“也”过渡2用时间词方位词过渡如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就是直接用时间、地点转换来过渡。 (二)用过渡句过渡 用过渡句显示段落间意思有所发展或转换,是常用的过渡方式之一。它没有固定的标志,全由其位置、意思和作用来判断。多由富于提示性的判断句、陈

8、述句或设问句充当。过渡句的内容与上下文的意思密切相关。可安排在上一段的末尾,也可以安排在下一段的开头,一般以后者居多。1设问句过渡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有这样的例子: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记叙文以设问句作过渡,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是中间,主要作用是设置悬念,引起下文。如驿路犁花一文,就以“主人家是谁”设问过渡,把几十年间的事巧妙地连接在一起。2感叹句过渡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写小弗郎士上课迟到了,以及后来决心学好法语,中间用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可怜的人!”这些感叹句进行过渡,揭露了普鲁士的凶狠残暴,赞扬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3探究句过渡对

9、面前出现的疑团,虽作多种推测,但仍不能肯定,为了进一步寻找答案,就要用探究句过渡。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文中写陈伊玲复试失败,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作了两种推测,但毕竟说不准,因此想深究原因,于是用了这样的话来过渡: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4重复句过渡就是用重复几次的方法过渡。比如变色龙中为了写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嘴脸,文中就几次用“人群里有人说”这样的话来过渡。又如别了,我爱的中国,文章就是三次运用:“别了,我爱的中国”自然连接全文。 5穿插句过渡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拳打一节,每个细小情节中间都插入旁观者的表情,并借此来过渡。下面的话,就起了穿插过渡的作用。那店小二那里敢过来,连那正要买肉的主

10、顾也不围拢来。6承上启下句过渡如赵州桥一文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坚固”承接上文,“美观”引起下文。7用提示句过渡。如黄河象一文中“科学家们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即为提示句过渡,它使文中的内容由“介绍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和特点”过渡到“科学家们假想黄河象的来历”。(三)用过渡段过渡 过渡段是在意思相关的两个段落或两部分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显示上下文关系的段落来进行过渡。这一般是在上下段或上下部分文章内容都较多,意思上相隔又较远,跨越或转折的幅度较大的情况下采用。过渡段在意思上往往有相对的独立性,不适于放在上下文,它更像上下文的纽带或桥梁。它在语气上又有某种“缓冲”作用,使读

11、者的思路从容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过渡段一般都不长,有的只是一个句子。只要独立成段,就是过渡段。1桥梁过渡法,往往用在比较大的层次或部分之间。如鲁迅的孔乙己,前面写了环境咸亨酒店,写了“我”的情况,下面该转向写孔乙己的悲惨一生了,这之间用了一个桥梁式的过渡段,把上下两部分扣合得很自然。这个过渡段就是: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堂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气,所以至今还记得。2承上启下段过渡例如陈芸芸的山的那一边,开头是“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单单看这一句开头,似乎作者是要写山那边的山。然

12、而不是,作者真正要写的是大山深处的一条小山沟里来了一队解放军战士后,沟里的山村发生的变化。因此,作者紧接开头用了一个过渡段,其实就是一句话:“山与山之间是条沟,沟里是几个小村子。”仅此一句,既写出了这个山村的闭塞偏远,又引出了文章的着眼点在于这几个小村子里发生的事情。再往下,自然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解放军战士进村前后,山村的不同面貌。而重点是在战士们影响带动下,山村的变化。这种写法简明、含蓄,耐人寻味,是运用段落过渡的典型样式。四、空白过渡有些文章因为内容自然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之间就有采用空行过渡的。这种过渡法能使文章眉目清楚。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筑路,郑文光的火刑、鲁迅的阿Q正传等都用了空白

13、过渡。照应紧密 照应是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在不同位置上的互相关照和呼应。文章前面提到的,后面须有着落;后边要说的,前面先有交代。这样有呼有应,使文章显得前后连贯、脉络分明。1首尾照应例如,吴伯箫写的记一辆纺车是这样开头的:我曾经使用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接下去,文章写当年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车的重大作用和纺线劳动的方方面面。回忆结束后,文章在结尾部分又写道: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这种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

14、分互相照应的写法,称为“首尾照应”。2文中照应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一文,除了有类似记一辆纺车的首尾照应之外,文章中间还有以下一些段落: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第8段)这三个段落中,第4段是写在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猛抬眼见到白杨树时的第一印象;第6段是写仔

15、细观察了白杨树的外形之后,进一步得到证实的印象;第8段是写联想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之后,形成了带有哲理意味的印象。这三个段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这种文章中互相照应的段落,称为“文中照应”。3文题照应”有些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中的许多段落反复使用标题中所使用的文字,因而起到了强调主题的作用。例如,陶铸写的松树的风格和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都使用了这种手法。记叙文的不少题目是作者精心提炼的点睛之笔,因此照应题目,实际上也就是刻意点睛的一种极巧妙的方法。例如茹志娟的百合花:一文在文章结尾处写道:“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在文章结尾外照应题目,就更集中,更突出地揭示了主题。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作文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