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4815835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农村劳务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收入中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农村劳力的转移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不断加以解决,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202X年,全县农村人口136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数76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累计可达4056人,当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35人。全年已培训结业农村劳动力21000余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2287人(阳光工程1227人),实用技术培训73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人,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可达

2、176亿元。返乡创业人数2566人,累计投资1.6亿元。农村劳务开发工作步入了有序有效的发展轨道,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一是从就业地点来看,县外、市外占据主要部分。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吸纳地。202年在市外的农村劳动力达到29万人,约占转移总数的6。其中XX省,1万余人,约占转移总量的3%;转移到县外市内的有4万人,约占转移总数的9%;其余11万人为在县城范围或本乡镇内的就地转移,约占转移总数的26%,另有 国外务工56人。随着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和国家西部大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农民工需求量还在继续增长,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机会不

3、断增加,市外、县外转移量还会有所上升。 二是从就业结构来看, 二、三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0X年,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有2.2万人,约占总数的.5%;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45万人,约占总数的363%;另外有1.万人仍然转移到其它农业生产条件发达的地区或农业产业化基地从事一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行业, 二、三产业仍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其中转移到三产业的呈逐年增长趋势。 三是从城镇吸纳情况来看,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逐步开始在城镇安家落户。到X年底,全县通过务工挣到一定收入后进入城镇居住的人数达到万余人。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4、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据预测,我县到202X年城镇人口将从现有的37万人增加到近8万人,其中县城人口将从目前的3万人增加到3万人,这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劳动力将不断向城镇聚集,而城镇将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根本途径。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低,自发转移和分散式输出,盲流现象存在,输出不稳定。全县202X年有组织的转移人数为42 人,占劳动力转移总数的9%,因此91%的人靠亲带亲,邻带邻,试一试,闯一闯的转移方式。有19%的外出务工时间达不到个月,甚至不能胜任工作或没就业直接还回。 (二)职业技能低,体能性输出比重大,技能输出比重小,劳务收入不高。初步统

5、计全县有一定职业技能外出农村劳动力621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6%,农民外出时没有职业技能的占84%。新增劳动力转移培训量不到%,全年人均打工收386元,平均月收入35元,相当于最低工资标准。 (三)服务引导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发育不健全,信息不畅,基层政府投入不足。全县只有县城一个信息屏幕且容量极小;虽然县要求建立乡镇一站式和便捷式的政府服务,但真正起动的不多,而且质量和规模远远不能适应我县农村劳动转移发展需要;没有建立经常性的管理和指导机构,这与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和农村劳务收入增长极不对称;农民外出打工前信息不准,目标不明,真假难分。 (四)农民工维权意识差,维权能力弱,保护措施不力,权益丧

6、失。据调查0以县内打工农民工,没有与用工单位或顾主订用工合同。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各类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劳务致富”、“劳务光 荣”的观念,创造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良好舆论环境,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外出务工;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让农民工放下包袱,轻装进城。 (二)培育劳务市场,组织有序输出。尽管劳动力的转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积极支持农民的自由外出务工,但也要特别强调有组织的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在农民输出市场没有完全成熟前,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的

7、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健全的工作体系;要加大规模劳务输出的宏观调控力度,重视联络和签订跨地区大规模的劳务协议,进一步开发境外就业市场。 (三)、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技能,创立劳务品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在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上下功夫,更要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要切实加强培训基地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增加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技能和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要强化品牌效应,打造包装出金开劳务、三峡计算机、巨龙电子等劳务品牌,在培育农民工品牌上下功夫,靠品牌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

8、 (四)、建立机构,强化管理和服务。一是县级建立农村劳务开发常设机构,实行长效管理,负责研究制定农民流动的管理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力度,研究解 决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定全县农村劳务开发计划和措施,组织督促落实,协调各部门工作,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在乡镇设立农村劳力务开发办,宣传劳务政策,组织劳务培训,沟通供求信息,指导外出农民承包土地流转,协助搞好子女管理。实行长效管理,负责研究制定农民流动的管理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力度,研究解决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二是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统筹考

9、虑,将转移农村劳动力,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管理。 三是目前农民工权益保护意识弱的情况下,政府要提供一定的法律服务,确定公职律师,为农民工维权,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开展农民工法律救助活动,推进农村劳务开发。 (五)、对一些不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歧视的政策进行清理和调整。要进一步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让进城务工农民在孩子就学、户籍管理、订立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和征收税费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 县、乡镇把农村移民纳入县城和乡镇街道建设规划,建立移民街道,提供优惠的建房卖房政策,劳动就业保

10、障服务,鼓励有基础的外出打工农户转为城镇居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5 (六)、发展二三产业,确保移民工程退出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回头。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村的加工业、商贸服务业 二、三产业转移。一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高起点、外向型的原则,走培植与引进相结合的路子,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水果业和水产业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拉长产业链条,为农民争取更大的就业空间和利润空间。二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主导产业的形成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镇和专业经济带,以此带动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要搞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四是、要刺激劳动密集型生产技

11、术的推广与应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引导城市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和企业向其原料基地转移。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的发展。继续规范乡镇企业,利用多年以来积累的经营经验,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成为农村产业化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消化安臵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基地。五是在政策方面扶持返乡创业,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再生空间。 6 第二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赣州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

12、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思路 正文: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特点 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流动趋势。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全国1个省(区、市)农村住户和行政村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在逐年增加,202X年农村常住户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劳动力人数达1038万人,

13、比20年增长.3%。20X年农村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劳动力为321万人,比202年增长5%。其中农村常住户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106万人,增加万人,增长5.3%;举家外出务工的劳动力244万人,增加104万人,增长4.1%。今后,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标的逐步推进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持续转型和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流动。 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种不可逆转的社会经济现象,并呈现出自身的特征: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优化。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20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中男劳动力占50.%,女劳动力占492

14、%。农村从业人员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占7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占.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占13.6%。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村居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从1985年的35%提高到202X年的6。农村劳动力流动仍是“弃农不弃地”、“离土不离乡”。“新生代”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土地情结1 弱化。随着“o后”农村青年大量进入城市务工就业,“新生代”农村流动劳动力群体产生并逐渐成为农村流动劳动力群体的主体。与其父辈相比,他们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

15、积极推动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8。 .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着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用于追加农业投资,农业本身也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同时,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村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