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明的“自然呈现艺术”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4812633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广明的“自然呈现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李广明的“自然呈现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李广明的“自然呈现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李广明的“自然呈现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李广明的“自然呈现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广明的“自然呈现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广明的“自然呈现艺术”(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冰墨”李广明的“自然呈现艺术”解构“抽象表现模式”建构“自然呈现主义”刘悦笛国际美学协会(IAA)总执委,中华全国美学协会(CAA)秘书长当代中国艺术,在新的世纪,需要新的突破。李广明的“后水墨”与“新语境”,恰恰成为这种突破的最 新生长点。经过三十多年的“ 你方唱罢我登场”,当代艺术的创新何其难也?广明的艺术探索,一直在找寻这个“创 新点”这本后水墨新语境通过“水炁风影”四个板块的设计,展现了广明近十年来整个的 艺术历程及其创办“上上美术馆”的经历。真正发展到“冰墨”阶段,广明的艺术臻于成熟高境,这位严 谨的艺术家才第一次将他的艺术整体推出来。通过这次极其有力量的登场,广明终于找到了创新的

2、那个“点”,我想直接将他的最新艺术称之为“自然呈现主义”!广明的“后水墨”的创新何在?实际上,真正的创新总是难以用传统的模式与语言加以言说,广明的艺术给批评家提出的难题,就在于究 竟该如何言说他的艺术。一方面,他的“冰墨”艺术一反“中国实验水墨”的惯常模式,这些水墨实验只 要一落笔,就难逃东方笔墨的窠臼,而广明则独创出让“冰”融化为“墨”的自然笔法。另一方面,他又 超越了“抽象观念”上的西方强大影响,特别是解构了居于主流的“抽象表现模式”的既定习惯,从而原 创出一条独属于东方艺术的艺术新路。按照艺术家本人的理解,当代全球艺术创新的“气场”目前就在东方。这是由于,西方艺术经历了贡布里 希意义上的

3、“再现”阶段之后,进入更为广义的“表现”阶段,而今则到了“让自然本身去说话”的时代 了。“再现”是主体面对客体的模仿,“表现”是主体对主体自我的表露,“呈现”则是让自然“作为自然” 去自然性地呈现。即使是“抽象表现主义”,仍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主义,艺术家以抽象化的“滴彩”抑或 “笔触”,所表现的无非还是主观的情感、思绪与无意识而已。即使是艺术家的“行动”,也只是作为“姿态”而存在的,他的情绪到达什么状态,画面就能达到什么程度,这仍是无视于自然呈现的“自我表现主 义”。实际上,当代中国的抽象水墨继承了这种“抽象表现模式”,只不过,艺术家在运用这种模式时已将本土 文化融会在内。中国抽象水墨的独特性究

4、竟何在?这就是囿于西方视角所谓的“极多主义”(高名潞)与 “第三种抽象”(朱青生),或者出自东方意味的“念珠与笔触”(栗宪庭),所试图要捕捉的那种东方的意 味。但是这种将“抽象表现”模式化的艺术,或者聚焦于抽象语言,或者侧重于文化显现,都仍关注创作 者对艺术材料的控制。然而,假如艺术家让材料本身去言说,那将会如何?广明的艺术创新就在这里自然 生长了出来。简言之,由广明所独创的“冰墨”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呈现主义”或者“呈现的自然而然主 义”,可以简称为“自然呈现主义”。广明让冰的融化本身来说话,他首先创造出“冰墨”的“三维装置”,进而让冰的融化自身形成一种“冰 墨行为”,进而将三度空

5、间化作二度的“冰墨抽象”平面。这意味着,广明突破水墨抽象艺术的第一步, 就是先将水墨固化起来与立体起来,从而再造出一个“第二自然”。在中国传统绘画语言被创新之后,第 二步则是让这些立体的“冰墨”“再度”化作平面,在艺术家本人看来,这种对平面的回归其实更有意义, 因为水墨艺术最终还是要“回到平面”来解决问题。但广明所回归的抽象水墨无疑成为“另一种平面”。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参与也许只占到 30, 更多 70的艺术效果则是“冰墨”融化本身塑造而成的,这个融化的时间可能要持续四到五天。广明这位 有志气的艺术家,最终让他的艺术回归平面来参与水墨艺术的竞争,而每张水墨及其背后的过程都是不可 重复的

6、,这种“偶然性”在他作品当中的充满,迥然不同于笔墨化的艺术的那种通过人手的制作,中国水 墨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这套广明原创的“绘画视觉语言”,关键就在于与自然的直接对话与融合的关系,而远离了那种人手对 于颜料水墨及其在画布上的控制,这只有东方水墨的“水之晕”与“墨之染”才能出此效果,因为固 态的油彩一经落上画布, 就已经凝滞了,那种微妙与奇妙的水墨变化只能独属于东方。 中国道家的“道 法自然”的规律,“道之为道”的法则,都在广明“冰墨”创作当中得以自然地运用。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naturalness),广明的创作遵循的是一种顺应“自然性”规律的 艺术之法,这种“无法之法,

7、乃为至法”。在艺术家看来,水属阴,墨属阳,在“由冰化墨”的过程中, 居然形成了一种相互谦让与主动融会之势,这恰恰又是“阴阳相合”的东方智慧。与此同时,面对这种“冰 墨”抽象的感悟,也就是在“自然化的感悟”当中,又包孕了中国的禅宗的“顿悟”的神秘智慧,这是对 于自然本身、对于道之本身的尊重。所以说,广明对“水炁风影”这四种中国审美意象的灵性把握, 都充满了阴阳庄禅的东方美学智慧。艺术家的基本艺术诉求,就是希望“让自然本身来创造奇迹”。当“冰墨”从一个点逐渐扩散成为水线, 又从一条条水线放射为墨面的时候,这种虚实相生的变化:从客观来看,就是道家的“道生万物”的融化 过程;从主观来看,就是禅宗的“明

8、心见性”的经验历程。广明的创造已经打造出一整套的“自然呈现主 义”的艺术语言,他已经将东方文化的深度智慧浸渍在当代艺术之内,并用独有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这 才是一种对本土传统的“创造性的转化”与对当代艺术的“转化性的创造”。广明的独创艺术,既是对“抽象表现模式”的解构,又是对“自然呈现主义”的建构,期待他在找到“突 破口”之后,将自己的艺术激情更迅猛地喷发出来!李广明的“冷墨”境象:“中国性”水墨实验的真正突破文/刘悦笛国际美学协会(IAA)总执委,中华全国美学协会(CAA)秘书长李广明的艺术探索,始终处于一种不断找寻的新鲜状态 寻找本土的文化根基,寻找独特 的艺术语言。从“殇城”的架上材料综

9、合到“招魄”系列的“捕风捉影”,从“疗伤”的艺术行 为到“雾里看花”系列的气体装置,他一次又一次地坚持将成熟的作品呈现在观者面前。直至走 到自创门派的“冷墨”系列这个更高的阶段,艺术家似乎终于真正找到了厚积薄发的突破口,从 而将他的独创力迅猛地喷发出来。走到如此这般的境界,那是因为,李广明目前的艺术 创作状态已然达到两点:一方面,他终 于找到了中国水墨语言的当代艺术表达方式, 从而在当代水墨实验当中可谓独树一帜; 另一方面 他又将国际视野与本土追求融会贯通起来,进而在当代艺术探索中开拓出一条“中西视界融合” 的新路。一、厚重与飘逸:从“玩土”、“玩炁”到“玩冰”第一次观李广明的画,还是带现任国

10、际美学学会(IAA )主席柯提斯卡特(Cur tis L. Car ter ) 来到他所创办的上上美术旧馆,当时就曾感叹那巨幅的殇城呈现的历史沧桑感。卡特本人也 赞叹这位艺术家扎实的造型语言能力,并为他表现出来的“东方气息”所深深叹服。尽管他们的 艺术观念并不相同,在后来还形成了当面的争论,但是这位老外非常喜欢构成的画面。而这些都 使我看到,李广明的确是一位具有自我原则、坚持自我原则的艺术家。与此同时,他的创作又具 有某种面向当代的开放性。“殇城”系列的当代性,首先就在于一种材料的使用,那就是用“长城土”去画长城。这实 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寻根,用长城的土本身来呈现“长城之殇”,既呈现出了一种唐

11、代墓室湿壁 画( Fresco )效果一般的粗犷质感,也体现出一种对“黄色文明”命运的象征与隐喻。但在技术 上,还有个难题:如此厚重的土调上丙烯再胶着在画面上,什么样的纸能承载得了呢?李广明进 而发现,只有用中国土产的“牛皮纸”才能将这一张张的“土壁画”悬置起来。所以,“殇城” 系列可以说是李广明早期的综合材料的代表之作。应该说,当时的艺术家的思维还主要是传统油 画式的,对他而言,创造中的更为关键的东西,就是要找到呈现长城形象的“肌理效果”。通过 纸张的褶皱感、土质的颗粒感、水墨的流动感,这种沧桑效果无疑是达到了。有趣的是,此时李 广明“大巧若拙”的创作,居然具有了一种“土里土气”的本土文化的

12、归属感,艺术家始终在找寻这种文化的内在力量。如果说,“殇城”系列的综合材料作品,无论是从材料本身还是图绘风格来说,都是偏向于 “厚重”取向的话,那么,从“捉魂”系列到“雾里看花”系列的创作,则逐渐走向了相对的“轻 盈”的另一面。应该说,从“殇城”系列的内涵思考,直到“近历史”的形式改变,李广明当时 的艺术更是趋向于理性思考的。 “近历史” 系列则更进一步将长城画面上打上了轮廓线式的红线, 这种具有理性化倾向的红线就有点类似于“理性绘画”的那种红格子。然而,自从创作“捕风捉 影长城”之后,李广明的创意就转变为:在太阳光照下将长城的影子“捕捉”在宣纸之上,然 后将影子的“黑”与无影的“白”,通过清

13、水“分割”开来后重新加以组合。从这个作品开始, 艺术家就开始了最早的将“立体变做平面”的探索,这一时期的转化媒介当然就是“捕风捉影”。然而,在李广明早期的创作里,更能把握到本土文化精髓的,反倒是艺术家对于“炁”的特 殊运用和独特把握。但难题却在于一一如何将“炁”呈现在两维的画面上。李广明最早以“捕风长 城”作为“捉影”系列的补充,他用宣纸、墨在长城上任由狂风吹袭,从而在瞬间去捕捉风对于 纸与墨的塑造力,并将这三者融合的“自然形态关系”固定在平面上,最后再采用图片和装置形 式来加以呈现。从艺术家的艺术发展历程来看,这是他从面对长城“玩土”到“玩炁”的最初转 化。如果说,“玩土”只是从“实”到“实

14、”的创造,那么,“玩炁”则力求将炁的“虚”化到 “实处”。在“玩炁”方面,更为成功的创作非“雾里看花”系列莫属。这是因为,这个系列把握到了 一种“气韵生动”的真正“动感”,所谓“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 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动矣。”“捕风”最初的意图是由“动”到“静”的,我们最终看到的, 只是“化动为静”的风动的瞬间。但是,“雾里看花”则采取了现代科技手段,用烟雾做成了一 个内在封闭的屏幕,然后将八大山人的荷花图、鸟禽图、鸟石图、墨鱼图投映在“气幕”上,再 透射到背景墙上,从而形成了一种中国古典绘画当中那种“重屏”的效果。更有趣的是,这些投 映的中国水墨形象,以及米罗晚

15、钟的油画、罗丹思想者的雕塑图像,在被投到“气幕” 上时变得具有立体感了,因为随着气体不断充溢与蒸腾,图影在运动的气上不断地变换形态。而 且,整个画面都随着气的“生”气“灭”而趋于变幻无穷,从而变得越来越“灵动”了。所以说 “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雾里看花”系列就是通过投影与 气幕的独特设计,经由“生动”而把握“自在气韵”的。随着李广明艺术创造的自我转变,他最终从“玩土”、“玩炁”走向了“玩冰”的更高阶段。 从审美的流变来看,他的美学倾向也从“殇城”系列的那种儒家气质的“厚重”,逐渐走向了“冷 墨”系列的庄禅风格的“飘逸”。二、立体与平面:从“水墨装置”、“水墨行

16、为”到“水墨抽象”李广明的“冷墨”创造,的确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的确为水墨实验开拓出了崭新的的艺术 空间。这个系列的作品既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又运用了当代艺术的技巧,但是更重要的是,还将 本土文化的底蕴袒露了出来。在这个所谓的“后水墨”的时代,如何采取“非笔墨”的形式来把 握水墨的神韵,的确是传统文化留给当代艺术需要“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的难题。尽 管我们并不认同“笔墨等于零”的激进立场,但是,在当代艺术的谱系当中,笔墨必定需要其他 的形式来加以转化,“笔墨当随时代”本应转化为“水墨当随时代”才是。李广明的“冷墨”新创,就是“水墨当随时代”的当代产物。然而,这个系列的作品初看起 来,往往首先给人的困惑就是一一 这个艺术到底是什么?如何将之归类?众所周知,之所以难以 归类与确定,恰恰展现出这种“冰墨”艺术的原创性。“冷墨”,其实是艺术家本人创造的新术语,但它也仅能从材料上确定其创新的特质。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