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崎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481117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羊崎教学设计(教案)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羊崎教学设计(教案)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羊崎教学设计(教案)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羊崎教学设计(教案)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羊崎教学设计(教案)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羊崎教学设计(教案)模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四教学形式教 师羊崎单 位中江县普兴镇中心校课题名称搭石第二课时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男女生比例合理,思维敏捷、气氛活跃,基础知识牢固,基本能借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语文学习习惯较好,喜欢朗诵,在对课文的理解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对仔细观察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上。而理解课文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本课重点会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阅读来加速理解。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重点词语。 3、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的美好情感和文明礼让、尊敬老人的高尚品质,并从中受到感

2、染、熏陶。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初识美尽管我们学校在中江县最偏远的南边,但我发现这儿真的很美,与小妻河作邻居,与老虎山作朋友,学校里地面干干净净,师生热情好客,文明礼貌。我相信,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天天都会发生与美相关的事,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打开记忆阀门,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美,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告诉我吗?文明礼让的有尊敬老人的有关爱他人的有互助互爱的有师: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就能发现生活得很美好、很幸福、很和谐。就像我国现代农民诗人刘章

3、爷爷一样。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刘章爷爷的散文搭石。我们边看视频边思考: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人们摆放搭石、调整搭石表现了家乡人什么样的品质(一心为他人着想,板书:一心为人) 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上节课知道的一些方法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看看我们能不读出家乡人在走搭石的过程中表现出的那些美好品质,大家有没有信心?二、交流品味欣赏美 那好,我先请一名孩子来朗读一下第3自然段,要求读得通顺,读出味道。其余孩子在听的同时,一边划出让你心动的字词,一边思考:过搭石的秘诀是什么?1、“紧走搭石慢过桥” 1)过搭石的诀窍是什么?哪位孩子愿意告诉老师哩?(紧走搭石慢过桥) 对,就是这一句俗语,俗语是劳动人民通

4、过生活实践经验所总结出来的。那孩子们能说说这句话给我们最重要的经验是哪一个字?紧 2)真聪明,那“紧”是什么意思?大家先别乱猜,请你联系上下文,先自由读,再回答,最好是能用课文中的字词来说明? 3)哦,“紧”原来是紧跟,是动作要快的意思,那这个“紧跟”表示的是争先恐后一般的快吗?用原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回答(协调有序)2、体会听觉美: 1)谁来说一说“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配合默契)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的?(肯定学生学习词语的好习惯查工具书、联第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以前的积累等)我们得保持这种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我们能给他一次掌声吗? 我们这下也有劲头了,孩子们,自己先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

5、式读一读所出示的文字,看看是谁最先找出具体说明“协调有序“的走法的语句。(生自读课文,回答) 师:我们现在来用朗读的方式集体过搭石,看看有没有人掉进水里。(老师读“前面的”,孩子们紧接“抬起脚来”,老师再读“后面的”,孩子们又马上接出“紧跟上去”)行吗?注意跟上老师的节奏。(老师的节奏慢快慢地变化。)2)师:那些没有跟上速度的孩子,注意了哈,你们掉进水里了哟,我们再来试试,大家小心,千万别掉进水里。让我们再来试一试,如何?我们可以想像,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走得是多么的整齐,多么的轻快啊!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再想一想,生活中走搭石的时候,有人在统一指挥吗? 3)师:对,肯定没有人指挥,但也没有人

6、掉进水里,他们的动作配合得如此默契、有序,这就叫做(协调有序)。我们这就是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协调有序”。 4)师:就这样,每当上工,下工,总有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走过搭石,我们总能听到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这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就是让人想一想也感觉到了十分的幸福、快乐、和谐。然而我们都知道,美丽的画面绝不仅仅只有声音,还应当有美丽的色彩,有静景、动景;有人物,请孩子们再读最后一句,划出描写视觉美的词语来,注意边划边想像,这将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像? 3、视觉美:(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齐读句子。)1)师:我先来给孩子们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那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相信你能

7、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的清澈见底的小溪,一阵微风吹拂水面,一行人正在走搭石,踏踏的声音轻轻地震动,水面漾起了一层层细小的波纹,人的倒影映在水面,隐隐约约,随着水纹一起比跳舞,姿态柔美极了,漂亮极了(生举手交流后,出示图片13、14) 2)师:这样的美景,如诗如画!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上一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3)孩子们,你们佩服那些有名的朗读家吗?其实,你们也能做到的,现在老师为你配上一段音乐,你愿意来试一试配乐朗读吗?(班得瑞的寂静的山林

8、)(朗读,形式是:指名读、范读、分组读) 4)、孩子们,在这样如诗如画的村庄里生活,该是多么幸福啊!三、借物抒情 挖掘美 (一行人走搭石,走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那两个人过搭石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美丽呢?)先出示对面过搭石的场景,再出示文字。 (一)面对面过搭石 1)孩子们,请仔细观察图片并展开想像:这两个人准备做什么?试想一下背对着我们的那个人会向小溪对面的人说什么?是要求谁先过小溪,你是从画面哪个细节看出来他是要对方先过的?这就是我们传统的什么精神?(板书文明礼让) 2)哦,原来两个人面对面过搭石,是这样过的呀,我们来看看刘章爷爷所观察的,他用了哪些动词来体现?生根据学法,抓动词,感悟“面对

9、面过搭石”文明礼让的美。 3)学生再读语句,认真体会动词的作用。 (二)背老人过搭石 (生读“背老人过搭石”语段,指名读,齐读) 师:来,用心去感受,文中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年轻人的心灵美?“伏” 师:跟着句子读,结合句子理解:“伏”是什么意思? 师:现在我是老人了哈,谁来“伏”下身子背我这个老人过小溪啊?(表演的学生深深地弯腰,给老人一个平坦而舒服的背)师:假如碰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师边读边将两手搭在生背上。)伏在这样的后背过搭石多安全多舒服!刘章爷爷用词多准确呀。透过这个动词,你又感受到了年轻人具有我们民族的什么传统美德?(板书:尊敬老人)四、横向发散 拓展美(

10、结合上下文理解“理所当然”) 师:刚才两人面对面过小溪时,人们做到了文明礼让,事后他们互相致谢了吗?老人向年轻人道谢了吗?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小结:一行人过搭石,讲究的是协作,两个人过搭石,讲究礼让或尊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那让我们再大胆想一想,照这个样子,在这个村子里肯定还有许多事,村民们都会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试一试,你能写出哪些来?我来给大家配上一点音乐,希望音乐能带给你灵感?我们比一比,看看谁先完成?(出示课件:假如碰上小孩来走搭石,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学生拿出作业单进行写

11、话训练。配乐爱的奉献钢琴曲,师巡视,后交流、点评)五、升华情感 提升美 1)师:是啊,正是这些“理所当然”,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正因为村里的每一个人都为搭石付出过努力,都献出过关爱。所以在这个小村生活肯定是幸福的、和谐的、轻松的、快乐的,这个小村庄肯定是一个美好的人间。 (师领读“这一排排搭石”生接读“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师:如果说,那一排排整齐的搭石默默无闻地躺在小溪里,给家乡增添了一道静态的美丽风景,那么,铺石、补石、走石的乡亲则给搭石赋予了灵魂,给家乡增添了一份人性的美。 (指着课件,师领读“这一排排搭石”生接读“任人走,任人踏,它

12、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师:在这里,搭石就是乡亲,乡亲就是搭石。作者借物抒情,借平凡而普通的搭石,(指着板书)写出了老家的乡亲“一心为人、文明礼让、尊敬老人、无么奉献”的美好的品质。 (指着课件,师领读“这一排排搭石”生接读“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4)师:搭石的美,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也学习刘章爷爷,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凡的事物中去发现美,传递美。板书设计 一心为人 无私奉献 搭石 乡亲 尊敬老人 无私奉献作业或预习1、课文写得真好,我要多读几遍。 2、我也要像刘章爷爷这样,说一说、写一写我在平凡事物中发现的美。自我评价本堂课,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郁,尤其是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对课文中体现的人性美理解到位。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