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480497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我们说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目标是以体验作品的情感为主,那么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采用什么方法呢? (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教学原则 刚才我们说了诵读是一种感性的直觉教育手段,诵读是小学生感受作品语言,感悟诗歌情意的最佳方法。所以,阅读记诵是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这里所说的阅读记诵,不仅指有声的朗读记诵,还包括无声的默读品味;不仅指课堂上有限的阅读朗诵,还包括生活中无限的阅读积累。运用这一原则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首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阅读作品

2、,沉潜其中,涵咏品味作品意蕴。然后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由语言到内容,感悟诗文的情意。读的目的是为了体悟作品内在的情感,而对作品内在情感的体会又会反过来促进诵读的效果。因此诵读应该建立在对作品意蕴理解的基础上,只有准确感悟作品的内在情感,才能读出感情来。淡化教师的讲解,首先应该淡化对字词句语法的讲解。对字词的认知可以放在学生预习阶段,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诵读情况了解他们对字词的掌握程度。对诗句的学习应避免采用翻译的方法,因为翻译会使诗味荡然无存。其次,教师不应把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者违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对作品意蕴进行过深的挖掘。否则就会造成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得慷慨激

3、昂,学生在底下却听得昏昏欲睡的场面。 当然,淡化老师的讲解,不是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说老师什么都不用讲了,只要学生自己读就行了。而是说老师应该注意讲什么?该怎样讲?比如说,对作品字词的讲解,需要老师讲解的并不是字词的表面意思,这些学生通过查字典就可以了解。而应是字词的内在意蕴,字词为作品的表情达意起到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而这些方面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这也正是需要老师进行点拨、指导的地方。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老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老师的作用是组织、引领、启发、点拨。如何组织学生阅读作品?如何引领学生由外到内、由形式到内容解读、欣赏作品?如何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悟作品

4、丰富的意蕴?该在什么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阅读感受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老师进行思考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一一施行的。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基础则是教师对教学文本,也就是对诗歌作品的深刻领悟和理解。 2、要重视对作品的“密咏恬吟”与默读。 遵循阅读记诵的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呈现两种不同的读法,一种是出声的朗读;一种是不出声的默读。朗读从读者发声的高低又可以分为“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两种形式(见前引曾国藩语)。叶嘉莹先生解释说:“大抵一般而言,高声朗读之时声音占主要之地位,因此读者所得的主要是声音方面所呈现的气势气概,而在密咏恬吟之时则声音之比重较轻,因此读

5、者遂得伴随着声音更用沉思来体会作品中深远之意味”4。虽然许多老师十分注重对作品的朗读,但实际上重视的只是高声朗读,认为读的声音越大越好。而对更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更为自由、自然的低声吟咏“密咏恬吟”却重视不够。殊不知“密咏恬吟”恰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和再现诗歌韵味的有效方法。相对于出声的朗读,默读对于理解诗歌意蕴、体会作品情感更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对默读却十分不重视,课堂上不给学生默读的时间。以朗读代替默读,或者以讨论代替默读,以齐读代替默读。这些老师追求一种热烈的气氛,热闹的形式,一节课从始至终都是书声朗朗、热热闹闹的。其实这样做是不太合适的。古诗文教学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热闹形式的

6、追求上,而应紧紧围绕体验作品情感这个中心。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关键在于一个“感”字,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使学生心里对诗文作品产生一种感觉。而对作品情感的体验,最为关键的步骤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需要学生沉下心来,静思默想,咀嚼品味,仔细体会作品内在的情韵。因此,在课堂上应该给出学生自己默读思考的时间,不能以讨论代替阅读,不能以大声齐读代替个人吟咏,不能以朗读代替默读。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也是一种创造行为。学生通过与作品的对话,有感而后发,此时教师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方智范老师说:“首先要重视孩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也就是他对作品有独特的

7、反映一定要重视。阅读是一种创造,所以不要让孩子被你的标准答案所束缚,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意义、创造意义。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的对话者,教师不是被动的,也不能将教师的地位降到和学生一样,他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个中介。你这个老师做中介,那么你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当然要高于学生。也可起向导作用,但不能代替。我们过去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有谈话的方式,那种对话是老师根据参考书、根据课文,事先准备好结论。老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实际上是请君入瓮。这种方法与阅读对话理论是背道而驰的。”2由于我国古典诗歌借景抒情的形象化、直观化特点,为人们阅读作品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由此形成了诗歌含

8、义的多义性。再加上阅读的主观创造性,因此,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首作品肯定会得出不同的感受。所以,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独特感受,对诗歌意义的丰富联想。惟其如此,才能对作品的意蕴有更透彻的领悟,也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并不等于对学生的任何想法都可以听之任之,包括胡思乱想也不加判断地一味肯定,称赞。如果这样将会导致对作品的理解误入歧途。诗歌既有它含义的丰富性,又有它立意的确定性。阅读的感受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却不能完全脱离作品的整体意境,这是由作品的内在意蕴所决定的。所以,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既要设法使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

9、,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又要善于收束学生的思维,避免出现像脱缰的野马那样不可收拾的局面。 4、注意使课堂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内阅读记诵是极为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则是无限的。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使人的精神世界日益充盈,可以说养成阅读的习惯是影响一个人生命轨迹的重要因素。学习古诗,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的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

10、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目的就是要培养呵护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注意诵读方法的指导。应该经常性地指点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顿挫以及平仄、押韵。一句中在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哪些地方应该拖长,这些都因诗歌体式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加以简要介绍和指点。当然这些基本的常识并不是一些死板的公式,它们在具体运用时会因读者的不同、诗歌内容的不同,而有无穷的变化。关键是诵读时应该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以抑扬起伏、顿挫有

11、致的声音传达出古诗在抒发感情时所特有的意味。由此才能进一步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人力量和独特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教学原则 在古诗文教学中,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与以阅读、记诵为主的教学原则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是说,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从整体上感受语言的优美、感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教学原则与过去那种斤斤于诗歌的字、词、句、语法,把整首作品拆碎了讲的教学方式是相反的。“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较短小,思想情感积极向上,意境比较优美单纯,画面比较鲜明,而语言上相对来说比较朗朗上口的。像这样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引导学生去

12、感受体验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5这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就是所谓的“渗透性”学习方法。杨振宁先生在谈谈我的读书经验中说:“渗透性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对学习的内容还不太清楚,但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这种在还不完全懂的情况下,以体会的方法进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6诗无达诂,对于诗歌学习来说,以体会为主的渗透性学习方法尤为适用。那种专注于字词句的释义,甚至逐字逐句进行串讲的方法,犹如拆碎七宝楼台,不仅破坏了诗歌浑融的意境,而且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强调的是学生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就是对诗歌内在情感

13、的体验。那么,如何感悟意境体验情感呢? 1、拓展教材。 文学作品不仅是作家情感世界的反映,也是作家生活时代的反映,所以对古诗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作品本身,而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精神个性,情感思想,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补充一些和作家、作品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还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另外,在学习一首诗时还可以与学生的课外诵读相结合,和学生接触过的其它类似作品(不限于古代诗文作品)进行比较,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这对感悟作品情感内涵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有的老师在教授李白的静夜思时,带领学生联系其他

14、诗人抒写思乡之情的作品: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余光中的乡愁等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对思乡这种情感获得了较为深刻的感受。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拓展方式。近年来出现的主题式教学、综合性教学其实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当然,对教材的拓展也应注意把握好一个度。如果教师在课文中碰到什么,就引出什么话题,碰到历史就说历史,碰到地理就讲地理。或者介绍作家事无巨细,将他的生平像流水帐一样讲出来。那么,这将会使古诗的课堂教学变成“杂货筐”。这样的教学犹如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逝,无目的,无主题。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有一个应该遵循的本,语文教学的本就是作品。因此,无论是对作家的介绍,

15、对历史文化背景的补充,还是与其他相关作品的比较,都应该紧紧围绕作品,围绕作品的情感内涵来展开,以学生对作品情感的领悟为最终目的。 2、从作品本身入手 我们说语文学习之本是作品,所以,古诗教学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离不开对诗歌作品的感悟,仍然要以作品为核心。因此,对作品整体感知的最为关键一步是要从作品本身入手。 从作品本身入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从作品的意象入手。诗歌抒情含蓄蕴籍,通常融情于景,借景传情,以象寓意。意象就是作品中一个个蕴含着诗人情感的景、物。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小单位,由意象的组合形成统一的场景画面意境。意境是诗歌情感的载体,感悟意境应从感悟意象开始。捕捉诗歌的意象,品味其特点,

16、进行联想与想象,感悟其内在情韵。这就是对诗歌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人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象的特点,想象画面,并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仔细体会心中产生的种种感觉,然后以自己的感觉去揣摩作品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很关键。这里我们通过一段课堂实录来看看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从诗歌意象入手,体会诗歌情感的。白居易忆江南教学实录(节选)(在初读整体感知,以及疏通词意之后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下面的“细读,想象画面体 会情感”上): 师:请大家再读这首词,有几句话?找出哪句话是直接描写春景的?(生自由读。)师:(请生读,回答问题。)合上书,能写出这句话的举手。(请两名学生上黑板写。其 他同学在笔记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