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 摸鱼儿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480322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 摸鱼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 摸鱼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 摸鱼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 摸鱼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 摸鱼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 摸鱼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 摸鱼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授课内容永遇乐授算子摸鱼儿备注一、南宋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民族矛盾在宋朝,从开国直到南宋灭亡,一直是一个严重尖锐的问题。在 南宋与金对峙的109年里,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在统治阶级内部 主要是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抗战爱国就成为进步文 学所发生的时代最强音。许多作家,对民族危亡十分关切。爱国主义是这个时 期创作的主题。他们在作品中,揭露入侵的敌人,批判主和派的投降卖国,表 现抗战杀敌的要求,以豪放悲壮的激情,描写故国山河之痛,抒发强烈的爱国 之情。二、南宋词的主要流派、特点和代表人物南宋初期,词的创作主要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暇顾及严 格的声律,不讲

2、究字面的雕琢,只是真情的流露,自然的抒写,慷慨激昂,动 人心魄,呈现了与诗歌、散文相融的趋势。这一趋势发挥了苏轼的作词精神, 开拓并发展了苏轼作词的道路。这一派的作家主要有岳飞、张孝祥、辛弃疾、 陆游、陈亮等人,而以辛弃疾为代表,并以其形成了辛派词。爱国主义潮流在词坛上维持了八十多年,便逐渐被格律派所代替。格律派 讲究词句雅正工丽,音律和谐精密,偏重艺术形式的精巧华丽,是周邦彦词风 的延续和发展。格律派主要有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人,而以姜夔为代表。三、篇章分析(一)李清照1、李清照的生平和易安词李清照(10841155后),自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县明水镇人(旧说为山 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

3、当时著名学者,“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十八岁时 嫁赵明诚,赵是宰相赵挺之的幼子,后成为著名金石学家,曾任州郡长官。婚 后夫妇唱和,共同从事书画金石的收藏研究。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亲历大学语文讲稿南宋词李清照 陆游 辛弃疾变乱,颠沛流离,在寂寞中度过晚年。其词今存者仅四十五首(不含存疑之作),不足3500字,是我国历史上创作文字最少的大作家。她工于造语、创意出奇 而长于白描,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她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应属南渡词人之列。南渡词人的创作大致均 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太平时,他(她)们有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生活较 优裕,词作多写相思离别、风花雪月等一些生活

4、题材,而后期面临国家的沦亡、 自身的颠沛流离,词风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悲壮苍凉为基调,而以家国之恨、 身世之感为新内容。如许多著名词人叶梦得、李纲、赵鼎、朱敦儒等均如此。 李清照力主词,别是一家”说,家国之恨的题材更多用诗来表现,而词风的变 化却是相同的。李清照出身官宦之家,是宰相的儿媳妇,前期物质生活、精神 生活应是比较优越的。因而这一时期的作品,或是写少女的天真烂漫,或是写 闺中生活的情趣。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 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易安的后期词作,写于北宋覆亡,宋室南渡,女词人也饱受流离播迁之苦, 其夫又英年早逝之际。李清照的晚年是在孤独

5、、寂寞、痛苦中度过的。因而这 一时期的作品,如武陵春、永遇乐、声声慢等,愁已是无时不在,无 处不有,而词人的愁已不是一己的遭遇,而是与整个国家、民族的不幸紧紧相 连的。“她后期作品普遍地反映与人民相一致的爱国思想、抗金愿望、乡关之 念、身世之感”,“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其中的故国之思是南宋人民所共同 感受的,愁苦之感是和诗文中的爱国思想互相映照的。”李清照南渡后的爱国感情,在诗中表述得较为直率,如脍炙人口的夏日 绝句诗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直接讽刺那些“直把杭州作汴州” 的南渡君臣,而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对一些拯社稷、救苍生的爱 国志士以期许。而她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中

6、更以“愿将血泪寄山河, 去洒青州一坏土”,“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连昌宫里桃应在,华 萼楼前鹊定惊。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 须在屡盟”等诗句,表达了对抗金复国、收复失地的愿望。在词中也寄寓着深 深的故国之思。如夜雨之日,“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她“空梦长安,认取长 安道”(宋人多以“长安”代指旧都汴京),“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春 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深蕴其中的也都是国脉如缕,故土难归的家国之恨。易安词仅四十五首,不足3500字,却能取得“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 须眉”和古今女子第一的地位,不仅因为其词作内容的充实

7、感人,更因为其过 人的艺术魅力。易安词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塑造了“倜傥有丈夫气”的抒情形象。李清照是千古女子一人,不是男子,却胜似男子。夏日绝句一诗固然 令须眉男子汗颜,即便其词中塑造的女性抒情形象,也是令男性词人望尘莫及 的。如渔家傲一词: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处。这是易安词中别是一种风格的作品,也是最 有男子汉气概的一首杰作。李清照虽是大家闺秀,据今人考证,她幼年丧母, 也非继母带大,故养成俊爽开朗的性格。据清波杂志载:“明诚在建康日, 易安每值天大雪,即

8、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 苦之也。”沈曾植菌阁琐谈云:“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 柳也。”易安词虽属婉约一派,但境界开阔。如其点绛唇(蹴罢秋千)一词, 把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写得大胆天真,无拘无束。再如如梦令(常记溪亭 日暮)一首,更是充满青春活力。(2)、“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因而形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 语言风格。这也是由人物个性决定的,易安善于“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有许多 词语往往脱口而出:“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又如:“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念奴娇)“不如向帘 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

9、乐)“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 这些都是所谓“寻常语”,李清照难能可贵处正在于她的看似“寻常语”却又 都能“度入音律”,而非“句读不葺之诗”。以间巷之语人词,却能句句入律, 不堆垛典故而优美典雅,这正是易安过人之处。(3)、李清照词中有一大特色是大量运用叠字。大学语文讲稿南宋词李清照 陆游 辛弃疾最典型的就是声声慢开头运用七组叠字,被后人推崇为艺术杰作。她还经常重复用一些字和词,如清平乐一词中竟三次明用“梅花”一词, 再如蝶恋花中“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如“千”、“一”、,沉”、,春”、“”、“菊”、“日”、“风”、“雨”、“酒”、“花”等单字和“梦断”、,梦魂”、“沉醉”、,罗

10、衣”等词语,重复出现的频率也都很高。这些虽与声声慢开头七 组叠字不同,说不上是女词人的独创,但如此之多的叠字、叠词、叠句的大量 使用,使易安词雅而能俗,更贴近现实生活。以女子作词而能有丈夫气,用寻常语却可度人音律,把叠字、叠词、叠句等市井语化为典重高雅的艺术精品,这正是易安体的过人之处。自然,易安词 中造语生新如“人黄花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句,或高度凝炼、 或新巧别致,均极见功力。这些是使易安词深受古今读者喜爱的又一大原因。李清照诗大多散佚,成就鲜为人知。文也仅存几篇。词论是中国词学史上第一篇专论。2、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

11、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 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注释】 形容落日光焰如同熔化了的金子一样火红炽热。璧:圆而中有孔的玉环。 吹奏出梅花落哀怨的曲调。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之一。李白与 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次第:转眼。韦庄长安道:“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柳永归去来:“持 杯谢,酒朋诗侣。”中州:今河南省,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铺翠: 以翡翠羽毛为妆饰。捻金:以金线撚(nian)丝。雪柳:绢或纸花。孟元老东京梦华

12、录卷五:正月十六日,“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簇带:宋时方言,插戴满头。济楚:齐整。【赏析】据黄墨谷考订,此词系李清照晚年作于临安。北宋的元宵节是万民同乐的 盛大节日,词人选择元宵节为题写南渡之悲,颇有深意。起句写元宵节的天气, 夕阳无限好,壮丽中含衰飒之气。“人在何处”之问,令人转入悲凉之境,生 去国怀土之感。“染柳”二句对仗,写出节令特点,正是柳绿而梅落的时候。 以笛曲的梅花落象征梅落。“知几许”之问,含混中有着低沉感伤的情绪。 第三韵数句揭出题面,并强调天气和暖(这也是对春意的典型感受),迅即一转, 又回到忧伤的基调上来。终以谢绝朋友的邀请去郊游作结。何以谢绝,则缘于 更

13、深沉的忧虑。词下片开头二韵以内转笔法写昔日汴京元宵盛况。从而与第三 韵和煞拍的“如今隋景形成鲜明对照。社会上一般的人并无忧患意识,一样 寻欢作乐(“听人笑语”),而破国亡家之人,只能帘底饮恨。沈曾植称此词“跌宕昭彰”,诚如吴调公先生所云:“永遇乐正是 以昭彰浅语,抒发跌宕多姿兼纤回深蕴的京华之忆、家国之愁。”(二)、陆游1、陆游的生平和艺术风格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龟堂老人。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镇江、隆兴通判。四十六岁入蜀,曾被四 川宣抚使王炎辟为干办公事一度亲历南郑军事前线;出蜀后任提举福建常平茶 事、军器少监等职。被劾罢归,闲居山阴迭二

14、十年,八十六岁辞世。平生志在 恢复失地,坚持抗金,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不拘礼法”、“嘲 咏风月”等罪名多次遭弹劾免职,而抗战救国之志百折不挠。诗作逾万,至今 尚存九千余首。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行世。(词二卷,载 于渭南文集,后又别出单行。)在宋代诗史上,陆游堪称创作力最旺盛的诗家,在古代诗人中也是留存作 品最多的一位。“六十年间万首诗”(小饮梅花下作),今存诗九千三百余 首,不包括经他自己删汰的作品在内。这些诗反映的生活内容极其广阔,涉及 当时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诗中最吸引人的,是陆游从戎万里恢复失地的坚毅 心愿和请缨无路岁月蹉跎的悲愤感情。贯穿在整部剑南诗稿里的那种对祖 国山

15、河的深沉的热爱、为同胞命运的激切的呼吁,炽烈感人的程度在同时代诗 人中无可比拟。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云:“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 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可以说明他的爱国精神对后 世的深刻影响。陆游所着意歌咏的,首先是直接抒写抗敌雪国耻、灭虏收河山的主题。从 早年的“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中年的“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直 到八十二岁高龄所咏的“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 诗篇中始终执著地表现这种还我河山的爱国热忱与气吞强虏的英雄气概。晚年 闲居荒村,雨掠寒窗之夜,浮想联翩,挥笔写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 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拳拳 报国之念,堂堂忠烈之怀,读后确可使人发扬矜奋,起痿兴瘅,鼓舞斗志。然而尽管诗人抱有万死不辞以身许国的壮心,却始终找不到用武之地,因 此,抒写“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的悲愤,就成为陆游诗中爱国主题 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报国热情愈是高扬,他对艰难时世的愤慨也愈激越。在诗 人高昂的战歌中,经常伴随着悲怆的旋律。书愤一诗,最深沉地咏写了陆 游内心的这种悲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