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4802941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亳州市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亳州市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亳州市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亳州市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亳州市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亳州市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亳州市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毫州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l50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地域文化散文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创作的散文: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2、。”鲁迅先生:“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描写对象,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匀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因此,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钻,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

4、散上峰头望故乡”,传达的就是这种意绪。这种故乡情绪,或曰乡土情结,是构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正因为如此,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很少不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如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折射出

5、作家对本土文化的洞悉与思考,呈现了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揭示出人们忽略的种种地域文化现象,形成了各具形态的地域文化新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节选自董小玉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宙美观照,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进行创作,且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散文。B.地域文化散文能恰切地展示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C.地域文化散文常常通过描写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来展现其地域特色。D.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呈现特

6、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因而有更高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并在创作时展示出来。B.丹纳和鲁迅的话告诉我们,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或者地域文化风情的散文更能够被世界各国人们接受。C.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知识积累及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比地域文化本身更关键。D.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在作家贾平凹的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中得到体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A.作家本人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作家童年和少年时代生长地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因素是息息相关的。B.柳宗元的诗句“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中传达的乡土情结,构成了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它甚至可以伴随作家终生。C.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大都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他们创作的具有地域文化意识的散文,从文化的深度去揭示人们的生存世相。D.在美学家丹纳看来,特殊地域的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共要素,它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袁隆平,半个世纪的盛名与争议袁隆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

8、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民间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他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持久不退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都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1992年,农业部主办的某报纸上刊登了一次座谈会的报道会上,一些权威人士大肆斥责杂交水稻,称其

9、为“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他的同事、学生都让他声明反驳,他说:“没事,会解决的”他心想,事实胜于雄辩。几个月后,江西省副省长舒惠国来访,直截了当地问他报纸报道是否属实,舒惠国对他说:“那些言论让群众产生了困惑,许多人在考虑要不要种植杂交水稻。我要给老百姓一个交代。”这是袁隆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个人荣辱毁誉的范畴。不久,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声明“杂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稳定了全国种植杂交水稻的信心。2014年秋天,安徽蚌埠等地的近万亩“两优0293”(超级稻品种)出现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一时间,对超级稻的质疑甚嚣尘上,“超级稻稻种严重过剩”“超级稻口味

10、品质不佳”等话题在网上流传。本性里,他愿意安之若命,上世纪60年代刚做杂交水稻时被人娜榆理论不对,“文革”期间甚至遭遇秧苗全部被毁,都鲜少与人争论,觉得“做好研究才最重要”;但现实是,他不得不出来反驳,因为袁隆平早已经不是独属于个人的袁隆平了,他的身后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是这个国家农业的定海神针。隆平高科旗下密密麻麻的组织结构,从育种科研到育种公司,经销商到肥料公司,都有赖于“袁隆平”三个字,全中国数以亿斤计算的杂交稻种都可能因为他的一句话无法被播种。2014年10月,他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请别再向超级稻波脏水的文章,从历史发展、现实数据的角度对网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题,但也绝不是一些

11、“居心巨测”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不亢。结尾处他写道:“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根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2000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领导劝说,加上他考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就同意了。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两百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算而来的百分之五的股本。许多人说袁隆平卖掉股份就能轻松拿到上亿元,他说:“我一分钱都不能卖,我一卖,隆平高科就垮掉了。人家会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他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80年代他最负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

12、:“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隆平高科成立不久,哀隆平辞去了董事的职务,理首新一轮超级稻的研究,他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操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相关链接“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

13、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以上均选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26期,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袁隆平的研究给国家带来了希望,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既为他带来了盛名,也不可避免地给他带来了争议。B.权威人士斥杂交稻为“三不稻”,袁隆平一开始不反驳是因为他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后来出于无奈才为自己辩护。C.在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一文中,袁隆平承认“三不稻”确实有问题,这体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责任与担

14、当。D.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完全是因为他不愿意放下研究水稻的事业。5.作为一位负有盛名的科研人员,袁隆平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6.袁隆平“坚守”的是什么?“放弃”的又是什么?“坚守”和“放弃”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及相关链接分析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有一位非常富有的人,名叫法尔博斯。他非常富有,但他也很痛苦。他用尽一切办法,想抚平自己的痛苦。他去看医生,但他们全都说他气壮如牛。他去玩音乐,玩各种运动,尽情跳舞,去旅游,甚至尝试冥想,但这一切似乎全都没用,他仍

15、然很无聊,很郁闷。无奈之下,他向一位智者求教。“你的问题,”智者说,“在于你从未做过慈善。你完全是为自己而活所以你会病苦二如果你要快乐,那就开始去帮助他人吧。”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他可以做慈善,然后就可以摆脱忧郁。他带着新希望离开了智者。但他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那些看起来贫穷的人给他的感觉是他们并不是真的贫穷。他相信,一定有很多人真的需要钱,但他们并没有表露出来。他不可能就这么把钱给每一个人,如果把钱给了那些不该给的人,那根本就不是做慈善。于是,他有了一个主意:把钱给那些已经绝望了的人。他认为,这种人才真的贫穷。他开始到那些可以找到不幸的人的地方:医院、孤儿院、监狱、酒吧和贫民区。但他根本无法成功。他见了有困难的人、有疾病的人、有债务的人、有对手的人,他见了无家可归的人、身无分文的人、失业的人、无助的人,但却没有见到绝望了的人。他感到越来越绝望了。有一天,当他在一条小巷中行走的时候,他听到了从垃圾场方向传过来的呻吟。他立即激动地跑过去。垃圾堆上坐着一名男子,他衣衫槛楼,浑身疖子,不停地呻吟,仿佛这就是他的工作。“你怎么了?”法尔博斯急切地问道。“哎呀,不要问了。”男子回答,他双手抱着头,来回摇晃,“我失去了一切!哦!我的钱,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朋友,家人,所有的一切!现在我又长了这么多疖子!哎呀!”“告诉我,”富翁急切地问,“你还有希望吗?”“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