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1)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787307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教育(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信息技术教育(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育(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程度愈来愈高,同时,社会对人才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今天的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全面发展,并让自身快速熟练应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以往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老师都是依靠经验来教学的,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实施,下面我浅谈一下我从实践中得来的个人体悟,与同学科教师交流、探讨。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学生的性格及课程特点来实施教学。中学生的性格特点中最大的一点是好奇,好动,而好奇,好动的特点恰恰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最有利的条件。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分三步实施:一是课前的参与准备,二是课堂教学,三是课后知识的延伸。一,课前的参与准备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

2、学的起始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基础和衔接作用。这一环节中,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参与。教师的课前准备一般包括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即如何组织教学,相应课件的制作。课件演示及讲解是教学过程中效果最好最有效的一种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准备工作中来,是我们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题目,要求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有条件的学生可试着做,让学生提前参与进来,自行完成,并做好课前检查。这样,可避免学生在上机时盲目性的胡乱操作,为做到课堂教与学的互动打好基础。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判断教学成败的关键,它包括:课时操练,即时提问答疑,讨论和知识整合。课时操练,即

3、在老师演示、讲解、指导下对知识进行即时操作训练。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就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可采取边讲边练地教法,首先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加强注意力,然后演示和讲解本节内容。在此过程中老师可设计多种方案进行教学操练,学生模仿操作,老师的示范操作对学生操练的引导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往往在操作过程中所学知识同应用操作的联系不够密切,比如教学生用画图程序绘图时,学生只是在工具栏中用鼠标乱点一气,却不知从何入手去使用这些工具绘图。此时,老师可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的做法,让学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先画一些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矩形,椭圆等,老师示范,边画边讲解工具的用法

4、,学生模仿着动手画,对工具不断的熟练,完成从线到面的过程。接着可再深一步操作:让学生将众多的图形拼接组合形成一幅小画,并对每个同学完成的作品评价,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可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安排让学生做老师指定的练习,这才真正是知识的应用开始。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熟悉和掌握了知识,而且也做到了利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为解决同一问题寻找到多种解决的方案。当然,我们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提问和答疑,即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老师要做好即时解答。通过答疑帮助学生疏通障碍,迅速解决问题,完成作业。通常学生在了解了知识后,对于简单作业可以迅速的完成,但怎样将知识应用起

5、来去完成较复杂的任务作业时,就显得束手无策。如有学生提出在画椭圆和矩形时很容易,但是如何快捷的绘制出圆和正方形呢 可告诉学生按住Shift键不松手,再点击矩形框或椭圆工具,按鼠标左键向右下方拖拉,即可形成圆或正方形。对于一个问题,让学生先发现后再解决,继而掌握这个技巧比将这个技巧直接授给学生去掌握的效果要好,这就是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讨论和知识的整理是对本节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操作方法,知识点的讨论和小结,对整个教学至关重要。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快捷的方法进行讨论和点评。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扩展、并拓宽视野。对他们的成绩要予以肯定。通过上述讨论,再对本节课的整个操作过程回顾小结,对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最终达到所学知识的系统化。三、课后知识的延伸最后是课后知识的延伸,这是教学过程中知识巩固和应用所必需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将课堂所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应用和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课后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制作,内容自定。学生可利用自己家的电脑或课外在电脑兴趣小组活动时进行创作。这个过程中因为不受内容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自由发挥想象。通过这种方式,知识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应用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也得以扩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