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渔父》教案7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784934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渔父》教案7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二《渔父》教案7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二《渔父》教案7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渔父》教案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渔父》教案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渔父教案7 总 课 题直面人生总课时1课 题渔父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教学难点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课札记一、导入请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导入新课。二、预习反应、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渔父 莞尔 餔 其糟而歠 其醨 汶汶 淈 泥 鼓枻 濯 缨2、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颜色憔悴 2

2、是以见放 3新浴者必振衣 4鼓枻而去 5举世皆浊我独清 6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7形容干枯 二、文本研习1、 层次结构全文可划分为三个局部:首段点明屈原“既放的总体处境和具体环境,以及渔父的问话。展现主人公流浪、行吟的行为神情和憔悴、枯稿的面容身影,透露出他内心极度的精神痛苦。屈原答复渔父的问话,阐述了自己遭放逐的原由。“ 、“ 揭示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馈;“ 、“ 彰明屈原志行的高洁和认识的清醒。第二、三两段为文章的第二局部,这是渔父玉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否认了渔父“与世推移的态度,高扬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 、“ 的比喻,说明他要永葆高洁的志向;“ 、“ 的誓言,暗示他将以死殉志

3、的决心。此两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第四段以渔父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文,留下无尽余味。2、内容评述本文主要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屈原的 ;另一是渔父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来,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赞扬屈原的祟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能不能把?渔父看作一个“故事?大抵可以从下列两方面答复。“虚:虚构的人物、场景;“寓言式的故事,未必确有事实。“真:表现了两种典型的人格、追求间“对话。结尾处让渔父高唱“沧浪歌“鼓枻而去,不轻易论断,让读者自行思考,却是在谨慎之中流露出对渔父所走的隐逸道路的一定程度的保存。这保存恐怕

4、与在先秦时就己形成的政治清明那么仕、政治昏暗那么隐的传统观念有关。3、艺术特色1比照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夫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比照性构架之中。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比照关系: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比照。屈原坚持人世,渔父乐在出世。实质上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一个是 , 。二是两种“人世态度的比拟。屈原 、 , ;渔父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混水模鱼。三是两种结果的比照。屈原积极用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

5、渔父 、 , , , 。屈原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在层层比照中显得璀璨夺目。文章在具体阐说人生态度时,也每每用比照手法。示例:“浊与“清,“醉与“醒,“身之察察与“物之汶汶,“皓皓之白与“世俗之尘埃, “深思高举与“众人皆醉、“举世皆浊,“我独清、“我独醒与“物之汶汶、“世俗之尘埃等等。2比喻文章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将丰盛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形象生动的喻体之中。“ , 。这是用水的清浊比喻人的品格高下,用喝酒的醉醒比喻人的认识明暗,借以彰明世道的黑暗、世人的昏聩和屈原的“深思高举。“ “ 这是用把泥水搅得更混,让酒醉得更加惨重,来比喻那些“混世者的丑恶灵魂和卑鄙行径。“

6、 , 这是用洗澡涤污、振衣去尘,比喻人要不断地加强思想品德涵养,以免精神污染,借以彰明屈原的高洁白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这是以身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沾物、尘埃蒙世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格。“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也是一个隐喻。三、问题探讨1、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2、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典范: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

7、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四、活动体验1、“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驰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彩才是价值之基本。请围绕此话题发展答辩等相关活动。2、“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