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项练习【有答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784808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项练习【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项练习【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项练习【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项练习【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项练习【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项练习【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项练习【有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项练习一、单选题1清代的政府灾害救助,一般要经过严密的报灾、勘灾、审户和放赈救助程序。在此过程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种做法A. 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D.避免了官员的贪污腐败2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以上材料可见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 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基层治理C.确立儒学权威D.强化重农抑商3隋朝时,政府在黄河沿岸修建了许多粮仓,著名的有兴洛仓(今河南郑州巩义河洛镇)、回洛仓(今河南洛阳

2、小李村)、黎阳仓(今河南浚县大伾山北)、广通仓(今陕西华阴东北渭河入黄河口处)、河阳仓(今黄河北岸孟县南)、常平仓(今河南三门峡西)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这些粮仓的设置意在C.加强南北方经济联系D.救济黄河流域的灾民4.宋代吕氏乡约规定:“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康熙时的乡约“圣谕十六条”规定:“和乡党以息争讼,讲法律以儆愚顽,训子弟以禁非为,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清代乡约与宋代乡约相比,发生的最主要变化是A.失去了教化作用B.以民间组织为主C.逐渐与法律合流D.法律取代了乡约5明初以职业定户籍,分民户、军户、匠户等若干类别。军户、匠户、灶户

3、(煮盐户)等户籍世代相袭,不得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D.加强社会控制6.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形成了“中央一郡一县一乡一亭一里一什一伍一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A.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B.促进基层社会自治C.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D.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7.1076年,宋朝陕西汲郡的吕大钧等兄弟,在家乡蓝田制订了乡约,其主要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之后各地相继出现类似乡约。这些乡约的制订A.说明宋朝政府较重视社会救济B.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基础C.反映出宋代社会保障体系完备D.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8.下表为唐代各

4、道(监察区)灾害救济区域分布情况,由此可知地区河南道关内道河北道江南道淮南道河东道山南道剑南道陇右道岭南道次数6455433423159731A.北方地区灾害最为严重B.江南地区自然灾害较少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D民间力量影响救灾实施9.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并承担赋役。这说明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B.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C.社会动荡需要加强中央集权D.户籍为赋役征发服务10隋朝的户籍制度: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

5、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査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制定此户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加强中央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陚税征收11明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乡老制度与里甲制相配套实行,以便强化对基层的管理。清朝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D.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日益严密12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

6、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A.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B.地方宗族势力强大C.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D.不拘一格选拔官吏13下面为汉代郡、县、乡、里的组织图。图中信息反映出汉代-注liF里nn什悅A.封建割据隐患彻底消除B. 地方行政机构相互制衡C. 地方治理体系臻于完善D. 官僚政治体制日益成熟1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B.刺史权力的扩大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D.尚书台权力的加强15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如表为明清时期开

7、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州县坐落位置创办/重建时间创办人通许县旧在城北凤形冈洪武年间县丞范世英杞县县治东北洪武六年知县张淮鄢陵县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弟靖十四年知县王时中仪封厅旧在县治西南隅移建重道门外顺泊年间知貝崔维雅新郑县在县治西北隅康熙三十二年知县朱廷献A. 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B. 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C. 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D. 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的乡村治理模式,从战国时期开始,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

8、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北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数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逐步弱化,乡里的地位逐渐沦落,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至于晚清,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1907年清政府的地方自治序幕在江苏的“上江”(上元和江宁)两县拉开,自治局、调查局、调

9、查官署局等自治机构先后成立。同年,清廷令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年开始,清政府先后颁布咨议局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等,从而形成了由城镇乡自治到府厅州具自治的等级地方自治架构。但地方自治未脱离“官治”,自治章程严格规定业务范围、活动规则。1909年,各省议员赴京请愿速开国会,遭到清廷坚决拒绝,矛盾很快激化,地方自治运动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摘编自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1)根据材科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村治理演变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发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的特点,并说明清末地方自治实行的原因。17社会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

10、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郭氏后裔中有识之士看清积弱民族要奋发图强,应从发展教育入手,立足乡梓,倡办学堂,培养人才古今以来郭氏家族中从事教育的人士众多,在地方负责教育的官吏、族谱有记载的四十多位科举制度废止后,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各地都大兴举办学堂,潍邑第一个研究学术团体“智群学社”、第一处中学“潍县县立中学”、第一女子学校都是由郭氏族人郭恩敷先生创办的对于地方文化的发展,确曾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郭氏居潍始祖郭礼以塾师为业,博采众长,素日对子孙严格教诲,因而书香之风沿袭久远,历五百年常盛不衰。摘编自潍坊文化三百年潍县郭氏望族叙议材料二鲁滨逊的荒岛生活面临自己意想不到的挫折和艰辛,这期间都是靠

11、着,圣经的支撑和对上帝的祈祷,他的精神才没有崩溃潜意识里自觉的认为全世界都应该信仰基督教笛福是长老会信徒即清教徒,长老会是加尔文宗他通过鲁滨逊漂流记表明自己的宗教立场,他的主人公在小说中勤勉努力,坚信上帝,最终获得了大笔财富摘编自杨晓利鲁滨逊故事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潍县郭氏家族对地方文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原因。2)请结合上述材料以“教化与社会治理”为主题,谈谈你的认识。18中国古代对基层社会的治理直接影响着王朝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实际上,县以下的乡、亭、里等,乃是当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和治

12、安等事,绝大部分都是由乡里官吏们直接承担的秦统一全国后,普遍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材料二始皇东行刻石颂秦德: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司马迁史记卷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通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失期,法皆斩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材料三汉高祖刘邦曾召集父老豪杰曰:“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刘邦可能为适应战争形势以收民心会暂时废除一些秦

13、的苛法烦政,但对乡里百姓的编伍连坐却不在其中,并且为汉代继承下来。摘编自王爱清秦汉乡里控制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归纳秦朝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及其职能。(2)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所认为的基层控制效果及其实际情形。(3)据材料三指出秦汉在基层控制上的异同。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参考答案1C2B3A4C5D6A7B8C9D10D11D12A13C14B15D16(1)趋势:基层组织逐渐制度化;基层官员逐步减少;乡官权力逐步弱化;乡里地位逐渐降低;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国家对乡村控制逐步增强。背景: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保障赋役征收征发;稳

14、定社会秩序;政治改革的推动。(2)特点:建立多种自治机构;以政府颁布的法律为依据:形成多级自治机构;体现一定的民主管理色彩;未脱离政府的控制;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原因: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内忧外患严重;清政府的推动,清末“新政”的实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古代乡里制的经验(古代地方自治的经验);古代过分管制的弊端。17(1)时代条件:近代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维新思想影响。家风影响:家族先辈的榜样力量;家庭严格教育与熏陶等。(2)社会教化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家风与基督教都是教化方式,在东西方的社会治理实践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积极方面家风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重要作用;

15、影响社会风气、地方文化;郭氏家族推动了地方文化发展,对于地方治理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宗教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有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鲁滨逊漂流记中,基督教给鲁滨逊以精神寄托,引导他不怕困难与挫折具有积极作用。消极方面教化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潍县郭氏家风有封建糟粕;基督教(新教)束缚思想,强化教会的控制,充当了资产阶级海外殖民的工具。我们今天加强社会治理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发挥多种教化方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18(1)组织:乡、亭、里。职能:赋役征派、地方教化、社会治安。2)效果:百姓安宁欢欣、守法,民间无寇贼。情形:秦政苛暴,民众反抗。(3)相同:法律治理;编伍连坐。不同:汉初暂时废除秦的苛法烦政。认识:基层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基层控制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