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知识论核心的转换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4784711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知识论核心的转换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知识论核心的转换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知识论核心的转换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知识论核心的转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知识论核心的转换(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知识论核心的转换 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鲜活的生命之流汩汩滔滔,奔腾不息。随着新事物、新现象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理论考虑也必须不断地变更自己的对象和形式,一些理论的争论显得过时、琐屑或不必要,新的社会理论方式的出现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框架,采取新的视角,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正面临的问题:传统知识论是以现实为根底和认识对象的,以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为认识的首要目的。然而,正当人们为认识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争论不休的时候,虚拟出现了,“虚拟使人类第一次真正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拟世界;拥有了两个生存平台:一个是现实的自然平台,一个

2、是虚拟的数字平台。虚拟不同于虚构,这是因为“虚拟的东西是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它具有真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是人们可以感性地感受到的。但虚拟又不同于现实,它“又是假的,它只是一种数字化的存在,与被虚拟的对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确实发生了对于传统框架的真与假的超越,发生了对于传统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的超越。注:陈志良虚拟: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5763终究应当如何认识和提醒虚拟这种现象呢?显然从传统的认识框架出发,从现实出发,从现实的客观规定性出发,是无法解释虚拟的,作为“时代精神的思维与认识黑格尔的哲学必须转换视角,把对知识考察的核心从传统的规律的角度转换为数字化平台下

3、的规那么。传统知识论的核心:规律传统知识论的核心是规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对知识的解释是: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理论的根底上产生又经过理论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根据反映对象的深入性和系统性程度,知识可分为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生活常识是对某些事实的判断和描绘。科学知识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概念体系来理解和说明事物的知识。科学知识也有经历的和理论的两种不同程度。科学知识是全人类认识的结晶,又是人类理论和社会开展的必要的精神条件。知识与无知相对立。从无知到有知识,知识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不断运

4、动,是人类思维开展的根本过程。知识的开展表现为在理论根底上不断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深化和扩展。这种处在辩证运动中的知识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可逆性和加速度增长的特点。定义涉及到知识的来源、形式、开展规律等等。从传统知识论框架看,这个定义是比拟完备的。从知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传统知识论的核心是规律,无论是“对某些事实的判断和描绘还是对事物的“理解和说明,其目的都在于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就是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定性。人们的认识过程是对真理的无限趋近,反映在知识上就是“在理论根底上不断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深化和扩展。所以,规律是人们认识活动的目的与核心,知识那么是对客观规律

5、的不同形式的提醒和描绘,表现为认识活动的结果。知识的核心是客观规律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通过对概念的讨论,最早确立起“知识是对普遍必然性的本质的把握这一根本观点。普遍必然性也就是规律性,苏格拉底最早在知识和规律之间划上了等号,规律由此成为认识的对象和知识的内容。柏拉图那么把世界划分为理念的世界和现实和世界,认为知识是对理念的把握,所以知识是永久的,意见那么是变动不居的。巴门尼德明确区分了意见和真理,认为“意见是个别的,随时间、地点、个人而变迁,“知识那么是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知识论有两个根本假设:一是知识是对普遍必然性,也就是规律性把握;二是存在是知识的对

6、象,所以,知识就是对规律的把握和提醒,否那么便称不上是知识,这是传统知识观的根本观点,近代认识论就是对这一知识观的继承和开展,只不过在这个方向上人们的考虑更进了一步,考虑的重心已不再是“知识是什么,而是“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围绕这个问题产生了近代经历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以规律作为知识核心的思想来源于对存在的预设,从这个预设出发,人们就必须解答知识的可能性和可靠性问题。经历论和唯理论争论的根源就在于传统知识观的第二个根本假设,即存在是知识的对象,这个知识的对象在近代被称为实体,实体是完全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实体的设定产生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即如何保证主体的知识与客体规律一致的问题,为了消弥主客体

7、的二元对立,唯理论者从人的理性出发,经历论者那么从个人的经历出发,提出和证明了知识的来源及可能性。培根是近代经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历,“人假设非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笛卡尔作为唯理论的始作者那么提出真的知识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他以“我思故我在为前提推演出整个知识大厦,并最后求助于上帝来保证心灵实体与物质实体的一致和统一。但是,无论是经历论还是唯理论都不可能正确解答知识的来源和可能性问题,二者在休谟和莱布尼茨那里分别走到了自己逻辑和历史的终点。休谟声称“至于由感官所发生的那些印象,据我看来,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切地断定,那

8、些印象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还是被心灵的创造才能所产生,还是由我们的造物主那里得来的。注:休谟人性论:101休谟的“温和的疑心论事实上已经异常雄辩地提醒出了经历论所蕴含的内在矛盾,即“经历重复一万遍还是经历,在一定意义上也否认了关于实体的设定。莱布尼茨那么指出,并非全部知识都来源于“纯粹理智,只有数学、逻辑和形而上学等科学知识是建立在我们的天赋观念和理智直观的根底上,而自然科学是我们根据充足理由律所建立的事实科学,前者是必然真理,后者只是或然真理,在这里莱布尼茨事实上也否认了人们认识客观规律的可能性。传统知识论的预设所蕴含的内在矛盾在康德那里最后得到了总爆发,为理解决经历论与唯理论的争论,康德提

9、出用“先天认识形式来统一“感性杂多,他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因此“只有当它们结合起来才有知识,他试图用经历论与唯理论的折衷的方法来解决知识的可能性问题,但最终的结论却是“物自体不可知,实体仍然存在于人的认识之外,难以进入作为主体的人的视野。与传统哲学不同,马克思从一开场就强调要从理论的、人的维度考察知识,他说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解释世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立场,也就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理论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4而改造世界强调的那么

10、是人的主体的参与,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也就是人的能动的理论。从理论主体尺度出发,抽象的实体消退了,代之而出的是“人的世界、“对象世界、“人化自然,马克思批判了传统哲学的实体观,指出“一个存在物假如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而“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或者说“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8、169对实体的否认使传统知识论丧失了它的本体论根据,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规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马克思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得许多人间的建筑师也感到自叹弗如,

11、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场就比最乖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腊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完毕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场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72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可以归结出:(1)现实世界是“为我的,也就是“人化的,这种为我性表现为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2)人优胜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可以在头脑中以表象的方式,也就是观念的方式虚拟现实,这种虚拟可

12、能也可能但无论如何,“他在用蜂腊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3)以观念方式对现实的虚拟形成了规律,它决定着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所以,在马克思的视域中,所谓的“规律已不是传统理解的对世界的“镜式的映照,而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对象在表象及观念中的“表述和构成,由此知识的核心不是努力去无限地趋近客观存在,相反,世界随着我对对象“表述和构成方式的变化而无限生成,所以知识论的核心不应当是解释和提醒客观规律,争论于知识的可能性和可靠性问题,而应当从主体出发,从理论的人出发,以规那么作为知识论考察的核心,重在说明人类的知识规那么是如何演化的,人的世界是如何伴随着知识规那么的演化而不断生成的,以及讨论和提醒出最关乎当代人生存的当代知识规那么。任何一个时代只能提出和解决自己时代提出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也不例外,他虽然已经洞察到了知识论应当面临的转向,但很多时候他还是在传统意义上使用规律这个概念,这是因为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虚拟只是在观念上存在着,它还没有成为现实。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的,实际接触到的总是一个现实的世界,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从认识与现实是否符合的角度考虑问题,把知识进步单纯看作是量的积累和对现实的无限趋近。“人体解剖是认识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马克思,历史低级阶段发生的事情必需要到历史开展的高级阶段才能得到认识,知识论的核心应当转向知识规那么这一点只有在虚拟成为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