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教材说课稿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477324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教材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力资源教材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力资源教材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力资源教材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力资源教材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教材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教材说课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共享知识分享快乐说课稿一、课程设置(一)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性质、地位与作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我系营销与策划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作为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主要的专业课,该课程具有基础性、重要性、实用性等特点。(二)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衔接和配合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基础、 市场营销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等)之后,在对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 为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三)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特点、发展历

2、程、基础理论与基本职能活动以及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并了解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基本技能,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二、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我校开课以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项目为引导,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框架。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程框架详见下图所示。(二)课程设计思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应该本着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培养框架的人才培养

3、思路,掌握理论“够用”、加强技能训练、多专多能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综合能力和岗位技能为主线,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共享知识分享快乐设置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在教授的过程中我们在介绍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强化实践教学。旨在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故不求多、不求泛,而求精、实,即实践中有用的、经常用到的知识与技能要真正掌握, 以此要求来构建学习目标。根据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建设改革思路,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综合能力和岗位技能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实现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标。 在教

4、学组织上, 我们以立体的、 全信息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感觉知觉系统,采取包括案例分析、上台表达、角色扮演、模拟实践、游戏、分组训练、老师与同学的评分与点评等教学方式,尽量采用体验式教学、尽量降低老师的理论说教时数、 增加同学实践参与的时间、 尽量及时地多设计技能测试(一个技能结束就设计一个测试练习),尽量让同学参与其中,从而使得同学们能够全身心地处于真正的积极学习状态、 即时检查学习效果并即时补测纠正,最终令同学们能够真正掌握所要求达成的学习目标要求。(三)教学内容的选取及依据根据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针对教学内容分别制定了教学大纲、课程能力标准、教案讲义、 PPT课件、实训总结报

5、告等文件。从课程组织形式上看,实现了原有的以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 以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 课程具体安排详见下表。课时计划分配表章内容理论实践课时次教学教学合计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224二人力资源规划224三工作分析224四员工招聘与录用4610五员工培训与发展426六员工职业生涯管理224七员工绩效评估448八员工薪酬管理4610九劳动关系管理448机动224复习22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共享知识分享快乐合计323264(四)教学模块的分配模块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模块二人力资源规划模块三工作分析模块四员工招聘与录用模块五员工培训与发展

6、模块六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模块七员工绩效评估模块八员工薪酬管理模块九劳动关系管理三、教学实施(一)教学模式设计过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只限于课堂教学,经过改革,教学队伍根据我校现有的实习、 实训条件为配合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专门开设了 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环节,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 安排大量学时专门进行人力资源实践技能的训练。 主要的训练项目以 “任务导向” 进行设计,以“任务导向”的训练项目有:工作说明书的编写、模拟招聘、人员素质测评、绩效考核、薪酬分配、拟定劳动合同等。 通过进行全仿真的模拟训练, 使学生能尽快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尝试着进行校企结合,准备选

7、择一些有先进管理理念、绩效显著的企业作为共同建设本门实训课程的共建伙伴,作为本课程的实训基地。 聘请企业的主要领导人为本门实训课程的客座教师,直接参与教学过程。(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2. 案例教学,采用分组讨论与课堂交流的形式;3. 工作模拟,采用模拟招聘会,从岗位的设置、招聘广告的制作,现场招聘、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各个环节进行实际操作;4. 人才测评,安排学生进行卡特尔 16PF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测评环节;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共享知识分享快乐5. 专家讲座,请有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就实训

8、内容进行专题讲座;6. 观看录像和网上冲浪。选择针对性强的影像资料组织学生观看,并提供网上查找资料的课时。7. 亲身实践,带领学生去人才市场 实地了解各个企业招聘情况。教学手段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室。为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直观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采用教学幻灯片、 视频、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讲授过程结合高质量的影音资料进行教学。 同时,鼓励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信息、图、文、声等的交互作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知识传授。 在人才测评环节结合测评软件进行介绍, 在学生进行自测, 进一步明确自己就业意向的同时, 对企业

9、选人的方法和有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四、教学资源(一)教材的选用情况,数字化教辅资源1. 教材的选用情况从 2010 年开始,我们对课程教材进行了广泛的选用调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变化较快的特点,重点选用范围为 2010 年度以后出版或重新修订的教材。我们的使用教材情况如下:教材名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作者 :刘冬蕾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2 年使用的辅助教材有: 教材名称: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引导教程 作者:贺秋硕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年份 2010 年2. 数字化教辅资源(1)多媒体教案和课件:全教学过程使用(2)多媒体教室:理论课教室全部安装了多媒体系统和网络系统。(3)

10、校园网。学院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配置情况良好,为开展网络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实践教学条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校内实训设备和实训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会计报关手工操作实训室、经管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室等,能够充分满足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在多媒体教室可以进行案例分析、观看影像资料等实训活动。在会计报关手工操作实训室可以进行学生模拟招聘、培训演练等实训练习。经管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室是学生进行人才测评环节的主要实训基地。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共享知识分享快乐实训设备、场地和软件配置比较齐全,管理制度严密,保证了实训课教学的正常进行。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实训,缩短了学生学习和工作之间的适应期,充分

11、保证了学生的校内实训条件。序号实训室名称功能1会计报关手工操作实训室模拟招聘、情景模拟测试、2经管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室人才测评、心理测试、信息收集3多媒体教室案例分析、观看影像资料校外实训基地序号实训室名称功能1市人才市场学生参观实习五、教学效果自课程开课以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评价都是积极的,在每次的学生测评中,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充实、新颖,信息量大,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效果,师生的互动效应明显。六、课程特色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 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能进行有针对性的逆向课程体系设计。即结合企业选人、

12、育人、用人、留人的实际工作过程导向来确定我们的课程体系框架:基于工作分析基础上, 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指导下的六大人力资源职能工作(招聘、培训、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内容。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工作环境的营造、工作任务的引导、 课程项目的设计、 企业案例的引入等措施, 在项目模块化教学中实行“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七、改革思路(一)目前还存在的不足1. 对于校企合作方面还有待加强。2. 同行间的交流合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本课程的改进方向1. 我们还应该多联系更多的企业,方便学生来实践。请企业的专家来到我学校讲座,使学生能更加的真实的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共享知识分享快乐2. 我们还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吸取和借鉴同行中的先进教育方式和理念, 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将课程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