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形象介绍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4772722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形象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形象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形象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形象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形象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形象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形象介绍(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形象介绍古代诗歌的形象,常常表现为对意象、意境、隐喻和象征等的解 读。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它们是诗歌情志的寄托。意象是 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是塑造诗歌形象的主要因素; 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前者的关键 在于把握“象”,后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意”。捕捉 “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一、什么是诗歌形象诗歌形象是指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它包括诗人之外特定的人 物形象,抒情诗中诗人自己(或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咏物诗 中情感借托的事物即物象,写景诗中借以抒发情感的景物即景氨二、诗歌形象的分类1、诗人之外的主人

2、公形象。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 归。”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孟 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 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在儿子远游前 为儿子缝补衣服、疼爱儿子的慈母形象。2、诗人自己(或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 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 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形象。3、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 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 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

3、在人间。”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石灰这一物象。它在深山中被开采出来,然后在 烈火中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诗人借石灰寄托自己不 畏艰苦的考验、坚决保持清廉品质的志向。4、写景诗中描写的景象。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 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 中写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秋山晚景图。流露出诗人对秋天喜爱之情。从诗歌主客体角度来看,诗歌形象可分为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 形象之中的带有作者浓郁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 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

4、帆远影碧空尽,惟见 长江天际流。”诗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 “碧空”“长江”等 景象属于客体形象。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 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依依不舍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就是主体形象 再如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中的“杨 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是客体形象,而所传达出来的男主 人公离别后的凄凉情怀,则是主体形象。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所谓 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三、古诗中的人物形象1、傲视权贵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当权者的 思想,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

5、性格。2、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着想,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3、钟情田园的形象。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 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 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4、爱贤惜才的形象。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 哀。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其对人 才的渴求,毫无遮掩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6、。5、丿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 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 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 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6、朋友离别的形象。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 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送别朋友时, 劝朋友再喝一杯酒,走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表达了朋友之 间深厚的友谊,依依不舍的情怀。7、报效国家的形象。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 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们身经百 战,黄金盔甲都磨穿了,但仍要坚守边疆,打败敌人,流露出一腔爱

7、 国豪情。8、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通过诗人和童子的对 答,塑造了一个整天在云雾萦绕的深山中采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 形象。所谓“意象”,就是指诗歌中 渗透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 物。不同的事物在诗人的作品中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含义,用来表达 某种特定的感情,探讨并了解这些被赋予了独特内涵的意象,对我们 鉴赏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1、杨柳惜别怀远。 古代诗人抒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 柳。相传长安东有一霸桥,汉人送客至此,便折柳赠别。因为“柳” 与“留”谐音,挽留之不成,则成惜别,故“折柳”便成了汉代惜别 的风俗,

8、具有了“惜别怀远”之意。于是,在以后的诗歌中也都取此 寓意。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 词),出征将士看到杨柳,就想到离别,由于不愿离别,所以连杨 柳也怨恨起来,以致在笛声中透露出了这种感情。又如“此夜曲中闻 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人春夜难 眠,忽闻笛声悠悠,吹奏着“折柳曲”,于是便顿生思念故园之情。 又如隋代无名氏的别诗更具“怀远”之情感:“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飞舞、漂泊无定的特点,与远离故乡、漂泊他乡的游子极具相似性, 于是古代诗人常用来抒发“飘零相离”之愁绪。如“柳絮飞时别洛阳, 梅花发后在三

9、湘”(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再如“征蓬出汉 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虽非游子,他是身负 朝廷使命出塞的大臣,而此景此情与游子何异?此处以“蓬”、“雁” 自比,曲折地表达出内心的抑郁孤寂、飘零相离的感情。3、明月思念愁绪。 古诗中,用月亮烘托“思念”是常用笔 法。人隔两地难以相聚,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故将情侣之爱恋、 朋友之离愁、母子之相思、兄弟之别恨等情怀寄与明月,带至远方, 以慰藉心灵,自宽自解。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忽闻友人被贬僻壤而不能当 面安慰、设酒饯行,诗人故将无限的同情关切、思念愁绪托付给有情 的明月,望它如伴相随

10、,同赴夜郎之西。意蕴幽深,情真意切。再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正值中秋,月 圆人不圆,诗人借明月而表达了对弟弟子由的深沉思念和安慰之情,“道尽千载离人之心”。4、夕阳思乡怀亲。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羊牛回圈,飞鸟 归巢,百虫入穴,群鸡上架,这一切怎能不深深触动天涯游子及其在 外将士的思家之情呢?因此,古典诗歌中常用“夕阳”来抒写那种思 乡怀亲的无尽忧愁。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 楼)。5、子规悲苦哀愁。 子规,即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之魂 魄所化,常于夜间鸣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声音悲哀凄

11、 切。因此,它便成了“悲苦哀怨”的意象。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 道龙标过五溪。”诗人借助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杨花、子规的 意象,将其对王昌龄被贬遥远凄凉之地的同情与悲痛隐含于诗句之中。异彩纷呈的客观事物,成了诗人们抒发各种情感的寄托物,他们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使古诗词中的意象十分丰富。又如: 菊花 脱俗旷达;莲花洁身自好;梅花孤芳自赏、性格坚强;浮萍身世漂泊、居无定所;落花流水伤春惜春、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凄楚悲凉;巴山夜雨悠悠离情;鸿雁、青鸟思乡、信使;鸪思乡、凄清;红豆无尽相思长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意象具有了一些固定意义,熟悉这些意 义,对我们准确理解古诗内涵,把握作者塑造的诗歌形象大

12、有裨益。五、诗歌中的意境“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 作者的思想感情 和生活场景融合 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 沉郁寂寥, 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 高远 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常见的表达术语有四类:(必须记住!必须啊!) 辽阔、壮阔、宏阔、开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莽苍 细腻、朦胧、缠绵、

13、恬静、幽静、幽美、优美、幽清、静谧、 明净、宁谧 繁复、繁丽、繁华、热烈、喧闹、高亢、淳朴、清丽、和谐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空寂、孤寂 寂寥、苍凉、沉郁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六、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如崔颢长干曲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 同乡。”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 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

14、把青梅 嗅。”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 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 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这样,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 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 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 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分别从感觉、视觉、 听觉等角度侧面烘托雪之大。其中选“折竹”这一细节烘托出雪之“重”,别有情致。3、对比衬托。 如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指舞筵,乐游春苑断 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本是借咏秋日之柳自

15、伤 迟暮、倾诉隐衷的,但诗人却先写它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 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 悴。4、比兴手法。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 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 人倚楼。”全词巧妙沿袭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 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存片直述思远恨别之情怀,并点明 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和地点(倚楼)。5、抒情方式。 抒情主人公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事, 借以塑造人物形象,如白居易的长相思、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 李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七、如何正确把握诗歌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 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物象的诗更须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其次 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对人 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等,关注反映心情 的词语;分析描写出的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 景物等);分析叙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 色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鉴赏可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在高考评卷过程中也考虑给 分,但注意理解的基础毕竟是诗歌本身。如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