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辊道窑的操作与控制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477152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4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辊道窑的操作与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七章辊道窑的操作与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七章辊道窑的操作与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七章辊道窑的操作与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七章辊道窑的操作与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辊道窑的操作与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辊道窑的操作与控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辊道窑的操作与控制众所周知,烧成是陶瓷工业生产过程的关键工序。不管以何种原料来调配,也不管前道 工序多么复杂、多么完善,没有烧成过程,或烧成过程不合理,就不可能得到满足要求的产 品。要使制品烧成合乎质量要求,除了要有先进的烧成设备(辊道窑)外,还要有良好的操 作控制,才会相得益彰。7.1 烧成制度控制的原理与方法7.1.1 陶瓷制品在烧成过程中的变化陶瓷制品的烧成过程甚为复杂,无论采用何种烧成工艺(一次或二次烧成),它在烧成过 程的各个阶段中均将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透彻了解陶瓷制品在烧成过程中的变化,无 疑对烧成控制有重大意义。陶瓷制品在烧成过程中的变化随不同的温度阶段各有不同,下

2、面 分不同的阶段加以叙述。第一阶段:室温300C,此阶段为蒸发阶段,主要是排除机械水和吸附水,坯体不发生 化学变化,只发生坯体体积收缩、气孔率增加等物理变化。第二阶段:300950C,此阶段为氧化分解阶段,坯体的主要化学变化是结构水的排除、 坯体中所含有机物、碳酸盐、硫酸盐等化合物的分解和氧化,以及晶型转变。7.1.1.1 分解反应1. 结晶水的分解、排除 此阶段为坯料中各种粘土原料和其他含水矿物(如滑石、云母等)结构水的排除。结构水的分解、排除温度,取决于原料的矿物组成、结晶程度和升温速度等。例如,高岭石的脱 水温度约在400600C之间,蒙脱石的脱水温度为600750C,伊利石脱水温度为4

3、00 600C,滑石在600C以上脱水,瓷石在600700C之间急剧脱水。2. 盐类的分解 陶瓷坯料中一般含有碳酸盐、硫酸盐类物质,在此阶段会分解而逸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使坯体进一步收缩或气孔率增加(如釉面砖)。主要分解反应如下:MgCO3 = MgO+CO2 T(400900C)CaCO3= CaO+CO2 T(8501050 C)4FeCO3+O2= 2Fe2O3+4CO2T(8001000C)MgCO3CaCO3 = CaO+MgO+2CO2 T (730950C)Fe2 (SO3) 3= Fe2O3+3SO2 T(560750 C)7.1.1.2 氧化反应1. 碳素及有机物的氧化 坯体中

4、的碳素来源于坯釉原料,如我国北方的紫木节土、黑碱石、黑砂虿和南方的黑泥 等都含有大量有机物和碳素,还有烧成时烟气中未燃烧的碳粒沉积在坯体表面等。这些物质 在加热升温时均发生氧化反应,其反应式为:有机物中C+O2 T CO2 T(350C以上)C (碳素)+ o2T CO2T(约 600C 以上)S+ O2= SO2T(250920C)2. 铁的硫化物氧化 其反应式为:FeS2+O2=FeS+SO2 T(350450 C)4FeS+7O2=2Fe2O3+4SO2 T (500800C)7.1.1.3 晶型转变1. 石英晶型转变 石英在陶瓷配方中用量比较多,它在焙烧过程中会发生多种晶型转变,其体积

5、产生较大 的变化。在573C,卩-石英迅速地转变为a-石英,体积膨胀0.82% ;在867C, a-石英缓慢地 转变为a-鳞石英,体积膨胀14.7%。2. 氧化铝的晶型转变第一阶段:坯料中的粘土矿物脱水分解生成的无定形A12O3,在约950C时转化为y-A12O3。 Y-A12O3是一种反应能力很强的氧化物,在1000C以上能与SiO2反应生成莫来石晶体,构成制 品的骨架结构。第二阶段:950C最高烧成温度,此阶段为烧结阶段。由于各种陶瓷制品性质及其所用 原料不同,最高烧成温度也不同。主要发生的变化是坯体中的长石类熔剂熔融出现液相,由 于液相的产生,在其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不仅促使颗粒重新排列紧

6、密,而且使颗粒之间胶结 并填充孔隙。由于颗粒曲率半径不同和受压情况不同,促使颗粒间中心距离缩小,坯体逐渐 致密。同时,游离Al2O3。与SiO2会在液相中再结晶,形成一种针状的莫来石新晶体,它还能 在液相中不断成长,并与部分未被液相熔解的石英及其他成分共同组成坯体的骨架,而玻璃 态的液相就填充在这骨架之中,使制品形成较严密的整体。此时,气孔率降低,坯体产生收 缩,强度随之增加,从而达到瓷化。第三阶段:即由高温至常温的冷却阶段。此阶段制品中玻璃相粘度增大,并由塑性状态 转化为固体状态,硬度和强度增至最大。与此同时,发生石英的晶型转变(573C)、析晶和 物理收缩。因此,冷却速度对陶瓷制品的性能影

7、响很大。7.1.2 烧成制度确定的原则合理的烧成制度是实现烧成过程优质、高产、低消耗的关键。烧成制度包括温度制度、 气氛制度和压力制度。温度制度无疑是烧成制度中最重要的。合理的温度制度包括:各阶段合理的升(降) 温速率;适宜的最高烧成温度及高火保温时间;窑内断面温度均匀性好(上下、水平 温差小)。最高烧成温度主要取决于产品配方,可由同类产品工厂实际中收集数据或根据开发性实 验得到的数据来确定。例如,一次烧成瓷质砖:白坯为12001250C,红坯为11401180C; 一次烧成彩釉砖:白坯为11601200C,红坯为11001160C;二次烧成釉面砖:素烧为1100 1140C,釉烧为10201

8、030C(透明釉)或10301060C(乳白釉)。辊道窑多用于焙烧建筑瓷砖,产品厚度一般较薄,且单层焙烧,窑内温场容易保证均匀, 因此可快速升温与冷却,属快烧窑。但由于制品的导热热阻,制品表面与中心总会有温差, 也就会在制品内部产生热应力,一旦超出一定界限就会使制品产生变形或开裂。我国学者宋 嵩对辊道窑面砖快烧过程进行了工艺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研究,得出了面砖在烧成过程中最大 允许温差(见表7-1)。表7-1面砖在烧成过程中最大允许温差温度范围/C05005007007001100允许温差/C9090100温度范围/C11006506503003000允许温差/C1001727生坯(升温)熟坯(降

9、温)根据生产实际与计算机模拟,除急冷后段(800700C )降温速率要小于80C/min和缓 冷段降温速率要小于30C/min外,其他阶段升降温速率达到100C/min都不会超表7-1中的 最大允许温差。因此,只要传热能力增加,辊道窑生产建筑瓷砖,缩短烧成时间仍有潜力。 但是除了考虑烧成过程热应力的影响外,还要考虑各阶段所进行的物理一化学变化所必需的 时间。按前述陶瓷制品烧成过程的变化,以下对各阶段所需时间进行分析。第一阶段:辊道窑焙烧建筑砖类产品。只要坯体入窑水分控制在1%以下,快速升温,坯 体不裂。如入窑水分 0.5%,窑温度达150200 C,坯体不裂,坯体中残余水分也能在几分 钟内排除

10、。第二阶段:对于辊道窑来说,升温阶段的石英晶型转化并不是一个危险阶段,因为辊道 窑温度均匀,石英晶型转换迅速,更重要的是升温阶段制品仍呈细颗粒状,孔隙率较大,体 积变化有伸缩余地,故一般不会出现晶型转化而引起的开裂。需要注意的是此阶段一系列氧 化分解反应需要足够的时间,且有大量co2、h2o等气态物质逸出,并应尽量在釉料熔融前 顺利排出,以免产生黑心、气泡、针孔等缺陷。由于氧化反应速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故在800950 C时降低升温速率,保证较长时间是可取的。第三阶段:该阶段发生烧结物理一化学变化,需要一定时间(国内一般大于10min)。特 别要注意的是为了达到制品内外烧结程度一致,制品

11、釉面平整、光滑,在最高烧成温度下需 一定的保温时间。保温时间长短取决于制品尺寸、坯釉配方等,一般为36min。第四阶段为制品冷却阶段,冷却前段(即急冷区),由于产品还处于塑性阶段,只要冷却 均匀,冷却速率可以达到100C/min而不致引起制品开裂,但要注意在急冷后期(800 700C )降温速率要减慢。在冷却中段(即缓冷区),由于产品内液相刚刚凝固,还比较脆弱, 再加上573C左右又有石英的晶型转换,故冷却速率不可超过30C/min,在石英晶型转化温度 范围还应更慢。500C以后,随着制品强度的增加可以快速冷却(故称快冷区)。确定合理的温度制度除了理论分析(包括计算机模拟)外,由于产品种类、配

12、方干变万 化,更多地还要以实验数据为依据,并最终在生产实际中加以调整确定。图7-1为某厂焙烧瓷 质砖明焰辊道窑实测的温度曲线图。由于建筑陶瓷大多在氧化气氛下烧成,故气氛制度在辊道窑中较易得到保证。辊道窑 属中空窑,窑内气体流动阻力小,据实测每米窑长压降约为IPa,故辊道窑容易实现在预热带 微小负压及成带微小正压霞工作,压力制度步难得到保证,图7-2微某厂66m油烧明焰辊道 窑实测的压力曲线。7.1.3烧成制度控制的一般方法陶瓷制品的烧成过程,要求在特定的烧成制度下进行。如上所述,通过分析与试验,并 在辊道窑实际生产中摸索出一套合理的热工制度。维持这一热工制度的稳定,是辊道窑正常 生产的前提。然

13、而在生产实际条件下,影响热工制度稳定的因素很多。窑炉操作人员的任务 是,当扰动因素出现或已影响热工制度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地进行操作,使热工制度迅速 恢复正常并稳定。这一工作也可借助自动化装置来实现,关于辊道窑的自动控制留待第7.4节 讨论,这里着重介绍监测和人工操作控制的一般方法。7.1.3.1温度制度的控制1.温度的监测辊道窑温度的监测,主要依靠沿窑长装在窑顶或窑侧的热电偶所反映的温度数据。必须 注意的是:由于传热的影响,热电偶测得的温度,既不是制品温度,也不是窑内气体温度。 在预热带,热电偶测得的温度小于烟气温度而大于制品温度,且温度越低差别越大;在烧成 带,与预热带类似,但三者温度差别

14、比较小,且热电偶测得的温度较接近制品温度;在冷却 带则相反,热电偶测得的温度大于气体温度而小于制品温度。(1)预热带温度的监测:要控制好预热带温度,有效办法是控制好3个关键温度点,即 窑头温度点、预热带中部温度点(约500C处)及预热带末端温度点(约950C处)。窑头温 度过高,易使坯体炸裂;预热带末端温度点的位置,反映坯体预热的效果,并间接反映坯体 在烧成带停留的时间;预热带中部温度点则是预热带温度最关键的温度点,控制这个温度点 在适当位置意义很大。因若太前,说明窑头升温过急,易在坯体蒸发期造成开裂缺陷;若太 后,说明窑头温度偏低,使得预热带后段不得不快速升温,一方面可能在晶型转化处产生坯

15、体炸裂,另一方面使氧化阶段时间减少,容易引起气泡、针孔等氧化不足的缺陷。(2)烧成带温度的监测:烧成带温度的监测,主要是确定烧成带的最高温度和高温区间 长度,即制品在高温下停留的时间。烧成带的最高温度是成瓷的最高温度点,它影响到产品 的生烧和过烧;高温区间长度,影响到保温时间的长短,从而也影响产品质量。(3)冷却带温度的监测:冷却带应监测急冷后的温度(约800C处)、冷却带中部温度(约500C处)及出窑前温度。急冷后温度点是判断急冷好坏的依据;冷却带中部温度点附近制品 发生石英晶型转换(注意:此处热电偶测得的温度比制品温度低),这是制品产生风裂的危险 区,其前后温度变化应平缓;出窑前温度则可判断快冷区的效果,同时,出窑温度过高,即 使制品在窑内未开裂,出窑后仍可能发生惊裂。2. 温度的调控手段(1)预热带温度的调控:辊道窑预热带温度制度一般可通过调节排烟总闸、排烟支闸、 安装在预热带的烧嘴等开度来调整。但调节排烟总闸对窑内压力制度影响较大,只有当整个 预热带温度偏低(或偏高)时才适当将排烟总闸开度打大(或关小);利用烟囱排烟的辊道窑, 有时天气、季节发生变化时也需要适当调整排烟总闸开度,例如夏季或气压低时也应将排烟 总闸开度略微增加。调节排烟支闸,主要是调整各段烟气流量的分配,使之满足各点的温度 要求。例如当窑头温度过高时,可将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