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771335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根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开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根底。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开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历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容安排要有

2、各自明确的目标,要表达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展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开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展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开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

3、惯和责任意识。二、教学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容附后。教学容分为根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开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展。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应,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察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

4、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指导纲要的主要精神和特点第一,规而具有灵活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各学段教学目标、教学容和课时安排及教学评价做出了全面的规。但是,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开展的不平衡,各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的软、硬件条件不尽一样,加之信息技术自身开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因此,指导纲要在强调对课程全面规的同时,又通过教学容的模块化、根本课时保证前提下安排的弹性制、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等适度给以灵活处理的余地,使各地可以根据指导纲要以及实

5、际情况,指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容,安排课时,确定评价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做到下保底,上不封顶,为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发挥优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条件。第二,重视能力培养指导纲要在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阐述中,着重强调了对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进展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世界上,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工具,信息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根底能力,它同发散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根底。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既是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

6、成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问题、进展一向学习、开展已项研究时,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动手尝试,需要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就为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极好的途径。第三,重视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教育的开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安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日间泛滥。鉴于此,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能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展与信息有关的活动。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中

7、,必须克制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安康的思想,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开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贯彻实施指导纲要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为当前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这对广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依一次机遇。广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者,还是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宣传者和组织者,是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贯彻实施指导纲要、开展

8、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广阔中小学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与高新技术联系严密,具有不同于任何学科的特点,应防止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普通学科的老方法来讲、学、考,应当建立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在教材编写、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成为根底教育各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2、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容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应注意在实施指导纲要的初期处理好因开设课程程度参差不齐所带来的各学段课程的衔接问题。3、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

9、长期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实现。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过程中,应防止急功近利的思想,克制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单纯技能培训的倾向,切实保证指导纲要所规定的课时,全面实现指导纲要所要求的教学目标。4、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料对其他课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树立大信息观全面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作为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手段,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任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知识和技能,其作用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可是,在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从教者绝大多数是过去的计

10、算机教师,很多人一时还难以摆脱计算机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上注重计算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层面上更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没有真正从本质上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征,还没有从根本上区分开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尽管国家教育部2000年十月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了对于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的教学要求,但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信息素养教学局部的把握,始终觉得有一定障碍,觉得这方面的知识量太少,比拟空洞干瘪难以把握,在教学上是一个解不开的结。依笔者看来,造成种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科学性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对于信息本质

11、的理论探究还远远不够。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丰厚的理论根底,再多的实践也是沙地建楼。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首先必须解决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认识水平,才能进一步解决好课堂教学问题。而这里的信息认识水平,就是要树立一种全面的大信息观。笔者通过研究国外信息学方面的理论和大量资料,大胆提出大信息观这一说法。意在引起信息技术教育界人士对于信息理论研究的重视,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来指导和从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笔者认为,只有广阔信息技术教师树立起大信息观,才能加深对于信息素养的理解,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能力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也才有可能真正担负起它所应该负起的历史责任。同时,本文对于如

12、何通过大信息观的观照,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偏颇之处,诚盼专家学者指正。一大信息观的理解何谓大信息观?大信息观,就是站在社会和科学开展的高度来认识信息的科学性和学科性,就是从信息的科学性和学科性这两个方面来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规律,从信息的客观物质性和可利用性上来认识信息的特征,能认识到信息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资源;而信息素养同样不是孤立的,不是一种高级能力,不是少数人的需要,而是现代人的必备,信息素养不是一种与传统个人素质割裂开来的另类的东西,而是建立在传统个人素质之上的一种现代素养。具备,信息素养不是一种与传统个人素质割裂开来的另类的东西

13、,而是建立在传统个人素质之上的一种现代素养。具体来说,大信息观包含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容:1. 信息是一种独特的资源信息和物质、能量共同构成现实世界三大资源。这是对于信息本质性的认识。既然信息是资源,它必然还存在着独一性、可利用性和不可逆性。同样,正如物质分为有益物质和非有益物质一样,信息也不都是有益的,甚至有的是有害的。认清信息的客观物质性这一根本特性,是合理利用信息的哲学根底,更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理论根底。2. 信息能力是现代人的根本生存能力。在人类历史开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生产力的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个体的根本生存能力的要不同的。试想,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不会用木棒和石块,无疑连生存都会有

14、障碍。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其生存质量。3信息素养比信息技能包容度更大,还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技能。因此不要简单地将信息素养只看成信息技能。4. 要注重信息的人文性。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1)信息以技术为载体,但技术不是万能的,在人类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社会生活中,还有超越于技术之上的东西。如一件简单的信物,它所表达的复杂的信息,是现代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和模仿的。还有如崖壁画、古老的东巴文字等等,其承载的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也并非通过高明的现代技术手段所能取代的;(2)信息种类的多样性应该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是自然界丰姿多彩、生生不息的根

15、本保证,生物多样性对于生命的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信息种类的多样性也是应该予以保护的。例如:我们常说的摇头不算点头算,在*些非洲部落则正好相反,他们还擅长以激越的鼓点来传递信息,以丰富多彩的舞蹈语言来表达信息。试想,将来人类社会只会或只能通过EMAIL传递信息,而消亡了其它丰富的信息方式,快则快矣,对于人类历史和人类情感来说则是莫大的悲哀。5. 信息技术并不等同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但不是全部。信息技能还包括其它技能,如现代通讯技术、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询技术,等等。二信息素养的概念及组成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开展和演变过来的,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

16、ul Zurkowski在1974年所提出。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从此人们开场对信息素养的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美国学者Doyle在1992年则定义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需要;认识到正确的、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决策的根本;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可能的信息资源;展开成功的检索策略;访问信息,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信息;评价信息;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新的信息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