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4767920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情况调查报告(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 入的社会活动。本文为大家了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 点。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 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根底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开 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开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树立科学 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 体,通过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社会经历的积累,已逐渐形成了自 己的就业观念。及时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状况,有针对性地 对他们进展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大学毕业时诸多就业问题, 非

2、常重要。本报告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 年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 方面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嬗 变,以及调查现代大学生对目前就业状况的看法。1. 从择业方式来看,呈现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并 开始出现“自主创业”的嬗变特点我国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 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1950 年代初到1980 年代末,大 学生择业实行的根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 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实 现充满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记者或 干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大城

3、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 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1980 年代末,随着社会构造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 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 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展,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 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 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 化。调查说明 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 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 1990 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 价值取向。进入21 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

4、的就业压 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1)由一次就 业转变为屡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 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 63.15%,选择“继承父业”的比例 几乎为 0%,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6.32%。(2)关于“自主 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到达了58.1%,认为“可行”的 占 28.2%。(3)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21 世纪出现的就业顶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 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就业观的转 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 转变和个体的这种

5、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 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1. 从职业的选择来看,呈现从首选全民所有制单位向首选“三 资企业”到理性看待单位性质的嬗变特点1980 年代,大学生首选的行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 这主要基于对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考虑。因为这种单位没有风 险,是大家都认可的“金饭碗”和“铁饭碗”。这时中国虽然已经 启动市场化改革,但是各种体制和1980 年代以前的方案体制几乎一 样,平均主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于是大家纷纷迫求稳定的职业, 而不是有挑战性的职业。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 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

6、大的开展,“三资企业”开始成 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1980 年代,大学生就业首先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对 口,对薪资没有过多的考虑。1990 年代初以来,多数大学生择业的 首选标准是经济待遇,薪资期望最高到达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 左右。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对薪资期望也发生了一些改 变。21 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薪资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 20xx 元 /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 平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94.65%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月薪酬 标准在3000元以下,与温州苍南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0xx元/月根 本一致。这说明,随

7、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向理性 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开展前景的就业岗 位,根本上都能承受,并且很多学生开始承受“先就业再择业”的 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安康。对于月收人达不到期望 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历,部分学生愿意把月薪 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 元以下。面对日趋剧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 就业心态日渐趋向成熟。2. 从地域选择的去向来看,呈现从“服从祖国需要”到“首选 东南沿海”再到选择更趋理性的嬗变特点20 世纪五六十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典型表现为:“我是一块 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20 世纪 70 年代一 80

8、年代初,大学生就业时充满了“到农村 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义激情。1990年 代,大学生就业时首选地域一般都是东南沿海兴旺城市。1997 年上 海市 4.5 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 2.1 万名学生在上海就业,有 2500 名学生在江苏就业,有 1700 多名学生在山东就业,有 1600 多 名学生在广东就业,有近 700 名学生在福建就业,有近 1000 名学生 在北京就业,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 66.67%。对杭州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关于“您期望选择的工作地 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 区”分别以 91%、87.6%及

9、 62.7%居于前三位。因为在此时,东南沿 海城市经济开展因为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 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时机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另外,随着 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才自由流动的空间开始增加,于是,大学生 就业“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改革开放 10 年后到达了顶峰。但是进人 20 世纪 90 年代末 21 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区域 不再集中于东南沿海,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调查显示,在就 业地域的选择上,78.95%的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开放地区工作, 10.53%的大学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工作。这说明,虽然沿 海兴旺地区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随着中部崛起和

10、 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地区。一些大学 生偏向于去中小城市工作,时机多,生活本钱低,且压力也不大, 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更加理性化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增强,相信 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比较悲观。在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 查中,56% 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悲观(主要是受目前全球遭遇金 融危机、企业经营面临困难的影响),反映出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 和缺乏信心,需要学校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以帮助他们渡过茫然 困惑的时期,顺利实现由学生到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调查还发 现,对就业形势悲观的学生中有 47.34% 的人认为是由个人

11、心理压 力过大引起的。而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36.72% 的学生选择向朋友 倾诉,高达 56.30%的学生却选择了默默承受,这明显不利于压力的 缓解和身心的安康。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没有 找到正确的缓释压力的方法,另一方面那么说明学校的教育做得不 够,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还没有真正走进毕业生,没有发挥出应该 起到的作用。2. 大学生择业方式多种多样。调查中发现,人才中介、熟人推 荐、毛遂自荐、上网、被分配、招聘会等多种找工作的方式都是毕 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式。结果显示,学生均把参加招聘会、人才中 介、上网作为自己喜爱的找工作方式,被分配的选项无人问津。可 以说明分配这种方式不再具有

12、吸引力,坐等分配的思想已被双向选 择、竞争观念所代替。从另一项关于就业方式的调查可以看出,自 主择业越来越被毕业生们青睐,70.95% 的毕业生都认为应当自主择 业,16.02%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仅有 13.00% 的学生选择靠学 校老师推荐及父母包办这种择业方式。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 自主,积极开创自己的人生。同时,也需要社会、学校给予学生更 多的就业时机和创业指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采取 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和多方位的就业效劳工作,帮助毕业生做 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3.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差异显著。调查显示,大一学生 对工资的期望最高,但却对就业

13、形势的估计最为悲观,占总数的 17%,绝大多数的学生有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意愿,但却不知从何 做起,努力方向不清晰。大二学生热衷于寻求提高职业技能的途 径,不仅仅通过传统的打工兼职,参加学生社团的方式,还有其他 如专业实习等途径提高职业技能。大三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无用的比 例偏高,创业意愿较强。大四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和其他年级明显不 同:47.24% 的学生认为就业难并不是不可解决的,解决的关键在于调整期望 值;36% 的学生认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最为重要,但仍有超过 54% 的学生认为没有具备职场的核心竞争优势;还有 32.60% 的人 认为毕业学校名气更具求职优势,对名校的推崇是大一学生的 8

14、 倍 多。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观念年级差异显著。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既是关系开展改革大局、提高人民群 众生活水平的重大经济问题,又是关系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 题。为此,市政协成立了由朱明华、易建军、黄少君等领导同志带 队的调研组,于3月上旬至4 月下旬在全市开展“我市就业工作面 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的专题调研,共召开了11 次座谈会, 走访了 30 多个部门和单位,分别对6 个乡镇和6 个社区进展了抽样 调查,收集掌握了有关就业工作的许多情况和资料,并对如何进一 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进展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积极的就业政策,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

15、、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将扩大就业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开展的突出位置,加大统筹城乡就业 工作力度,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有效地缓解了全市就业再就业压 力,保持了全市就业局势的根本稳定,实现了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 速开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 机影响,我市就业工作面临农民工大批返乡、部分企业关停、工作 岗位流失、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下降等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城乡就 业形势十分严峻。到3月底,三大就业群体未实现就业总量增大,而且处于不确 定性状态。城市未就业人员。全市城镇从业人员48万人,下岗失 业人员15万多人。农村未转移就业的剩余劳动力。全市共有农村 劳动力1

16、26.1万人,其中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36.1万人,转移就 业60多万人,每年新增需要安置的失地农民约1.5万人,到3月底 尚未实现再就业的返乡农民工2.4万人。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人 员。今年我市高校毕业生3.2万人,已签订就业协议的1.2万人, 就业率40%左右,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三大就业群体 未实现就业总量约20多万人,比去年同期上升了 %,就业压力骤然 增大。随着我市“两型社会”建立和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以 及扩大内需政策拉动,按照20xx年GDP增长12.5%测算,同时考虑 职工退休腾岗等因素,预计全市可新增4万个就业岗位,特别是九华 经济区将成为20xx年新的就业增长点。但是,现有工作岗位流失严 重,目前全市共关停工业企业100余家,部分企业大幅度压低生产 能力处于半停产状态,因企业停产半停产流失就业岗位达1.2万 个。总体上讲,不多的就业岗位远远满足了目前的就业需求。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技能型、知识型就 业人员偏少,而非技能型、知识型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