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4754157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校本教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校本教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校本教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校本教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教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教案(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圆柱、圆锥及其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内容:圆柱、圆锥及其表面积和体积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r或Cd)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二、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1

2、整体感知圆柱(1)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课件演示一些物体图形,从中提炼出圆柱的模型图。)(2)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2圆柱的表面(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课件动态演示一下。)3圆柱的高(1)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

3、长度都相等。(2)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3)介绍生活中圆柱体高的不同叫法。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好几个不同的称谓。硬币的高叫什么?(厚)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长)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深)4圆柱的侧面展开(1)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

4、中的学具进行研究。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板书: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沿着曲线剪 正方形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

5、的高。(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三、巩固练习1.我会学把一个圆柱分成形状相同、体积相等的两部分。2例2 求物体的表面积请学生说一说想法,叫不同方法的学生到黑板上做。3.做P62 “我能行”第二讲 表面积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教学目标: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6、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3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2)圆柱的

7、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二、新授例1 直接求圆柱的表面积先求侧面积,再求2个底面积,最后侧面积+2个底面积=表面积提醒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一定要算仔细。学生试做,要求学生熟记2至9的值。校对答案。试一试:一个边长是4分的正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把正方形旋转一周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它的体积是多少?师展示,学生观察并想象。正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把正方形旋转一周后,得到一个圆柱图形。三、巩固练习1第65页 第1题仔细观察,怎么求它的表面积?同桌互相讨论。指名学生说思路。2. 第66页2至7题第四讲 表面积和体积(

8、一)教学目标: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3、练习二第14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第题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对于求侧面积较有利。但在求底面积时,要先应用C2来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二、实际应用1、(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

9、面积棱长棱长6(2)学生独立完成例1并指名板演。2、练习 第3题(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么?(通过圆柱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3、练习 第4题(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4、练习 第5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5、练习 第7题(1)学生小

10、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近似数。三、布置作业 练习1.2.3题完成在作业本上。第五讲 表面积和体积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熟练应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过程:一、复习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

11、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二、新课1、教学例1可以这样想:先求出水的体积,再求放入铁块后容器的底面积,水的体积除以底面积就可以求出水高。学生试做,教师巡视,适时指导。2、教学补充例题(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

1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VSh 502.1105(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

13、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r2h)4、教学例2(1)出示例2,并让学生思考:该怎么求?实际是求什么?(2)学生尝试完成例2三、巩固练习1、做第86页的题目2、说一说87页上题目的解答思路。第六讲 比和比例问题教学目标:1、 比的概念是借助于除法的概念建立的,使学生充分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2、 熟练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充分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1、 比和比例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例如,56可记作56。比值。表

14、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式)。如,37=921。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就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否则不能组成比例。2、在任意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即:如果ab=cd,那么ad=bc。两个数的比叫做单比,两个以上的数的比叫做连比。例如abc。连比中的“”不能用“”代替,不能把连比看成连除。把两个比化为连比,关键是使第一个比的后项等于第二个比的前项,方法是把这两项化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例如, 甲乙=56,乙丙=43, 因为6,4=12,所以 5 6=10 12, 43=129, 得到甲乙丙=10129。二、 新授1、师:用比和比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试一试 3(x-1)=79,求x。解: 7(x-1)=39,x-1=3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