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台塬人居环境城乡统筹空间规划研究——以宝鸡市高新区为例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474213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台塬人居环境城乡统筹空间规划研究——以宝鸡市高新区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北台塬人居环境城乡统筹空间规划研究——以宝鸡市高新区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北台塬人居环境城乡统筹空间规划研究——以宝鸡市高新区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北台塬人居环境城乡统筹空间规划研究——以宝鸡市高新区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北台塬人居环境城乡统筹空间规划研究——以宝鸡市高新区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北台塬人居环境城乡统筹空间规划研究——以宝鸡市高新区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台塬人居环境城乡统筹空间规划研究——以宝鸡市高新区为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北台墟人居环境城乡统筹空间规划研究以宝鸡市高新区为例赵万民史靖堀黄勇【摘要】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背景,聚焦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城乡统筹发 展示范区主要问题,介绍了 “明确规划时序、重塑空间结构、界定编制层级”的 时空统筹战略;阐述“经济一生态一社会”三位一体下的城乡统筹空间规划模式 理论研究;并进一步探索人居环境科学实践论指导下的农村社区空间统筹模块化 设计方法。【关键词】西北台堀;人居环境;城乡统筹;宝鸡市高新区“中国的人居环境具有明显的二元特性,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地区实行的是 两套不同的人居环境发展政策,这些不同的政策导致了城乡居住环境的资源投入 方式和外在表现形式的巨大差异” 1 0随着

2、城镇化快速发展,该模式及由此产 生的城乡差异现象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瓶颈。实现城乡统筹发 展,消解城乡差异已成为和谐社会构建和政治经济保持稳定持续进步的重要命 题。在相对独立的专业规划基础上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已经成为城乡规划的主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以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为例, 以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1规划背景1.1 研究区概况地处陕西省西部的宝鸡市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当地地形复杂,山、川、 堀兼备,总体呈“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冬寒夏炎且干燥少雨2 o在“西部大开发”、“关中一大水经济区统一发展”的背景下

3、,宝鸡市于2009年将其高新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的三个城乡统筹示范区之 一,旨在探索实现“工农协调、城乡融合”的城乡统筹的思路。3 o宝鸡市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初期,高 新区主要依托本地优势工业资源,扶持培育了以稀有金属加工为主的新材料和以 数控机床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等主导产业。目前该区已完成行政区划调整,将区郊 台堀地区的“马营、八鱼、脩溪、千河、天王、钓渭”等六镇纳入统辖范畴(图1),科学编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该区目前的工作重点和核心内容。图1规划范围Fig.l Planning scope1.2 高新区城乡人居环境的

4、主要特征1.2.1 西北台堀地形,生态环境脆弱拓界后的高新区是宝鸡市城乡环境间的过渡带,地形的复杂性使得区域内城乡发展极不平衡4。位于市区的川道区域地势平坦,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 较高;而农村主要分布在生态承载力薄弱的黄土台堀区域,受坡度高差及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制约,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条件艰苦,过度垦殖及水土流失等生态问 题严重。在台堀地形制约、人地关系恶化、环境质量下降的现实困境下,如何进 行有效统筹,引导城乡空间合理拓展并优化区域生态格局,是规划亟需解决的问 题。1.2.2 产业级差较大,加剧城乡差异目前区内高新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信息、贸易、物流等服务业未对城乡发 展起到有效支撑作用,工

5、业经济对农业发展的反哺作用较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与旅游休闲等服务业的融合度不高。较大的产业级差形成加剧城乡差异的主要动 力,需要在空间规划的基础上,优化用地结构,解决三次产业间联动性与互补性 过弱所带来的级差问题(图2)。1.2.3 设施配置分割,农村环境恶化规划区城乡设施空间配置分割明显,农村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高新区经济发 展水平,因此需在公共利益导向下形成设施一体化网络,促进城乡资源共享,保障社会公正公平。同时,由于规划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程度较高, 行政村及居民聚 集点规模大小不等,布局散乱。随着城区扩张,部分宅基地及农田土地受到侵占。 农民自建房质量较差,部分有安全隐患,需要进一步开展

6、整治工作(图3略)。图离新送产业发跟情猊Iruhjxtrial vfllrrpffrwnt SI-IUBlkwi of High-tee 11 Zone1.3 人居环境科学时空观指导下的统筹发展战略汇”时间一空间一人问”于一体的时空观, 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主要价值观之 一。时空观打通了城市、乡村和荒野之间的地域堡垒,最大限度地描绘了人类聚 居的客观规律。5。基于此规律,本规划在梳理高新区历史演进的基础上进行 可持续建设活动,并贯彻于关天经济区、市镇全域、农村社区乃至居住单元所同 构的空间统筹体系。将时间与空间相关要素充分提炼后,最终形成“明确规划时汇一重塑空间结构一界定编制层级”的全域空间统筹发

7、展战略。1.3.1 明确规划时序明确“近一中一远”有机结合的规划时序, 有效控制城乡全域发展进程。城 乡用地布局自近期2020年的60.4km2,扩至中期2030年的89.4km2,远期规划 即2050年,城乡总用地将达99.7km2,规划总人口为95.01万。1.3.2 重塑空间结构依据地理、人口、现状发展情况等客观条件,突破行政界限,将规划区划分 为台堀,台堀及浅山、川道三类模块并提出针对性策略及保障体系;再结合产业、设施、生态等现状,将规划范围分为包括高新核心区、科技新城片区、千河片区、 储溪片区、钓渭片区及南部生态管理单元在内的六大分区,以便于规划控制(图4)。1.3.3 界定编制层级

8、界定“宏观一中观一微观”的编制层级, 完成“总体空间布局一分区要素控 制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全域覆盖空间规划体系。确定“双层申珠组团”的城乡拓 展模式及“双核两带多廊”的空间整体结构;通过编制分区图则,保证用地,交 通与设施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链、劳动力与信息流在各区间的有效引导与流动; 最终依据地形差异条件,开展不同类型农村社区的示范建设活动。2“经济一生态一社会”三位一体的城乡统筹空间规划模式理论研究人居环境科学强调面对复杂格局,以建筑及规划学科为中心,有目的地向外 围展开,在有关科学中探寻结合点,以综合控制物质建设活动1 : 106 o城乡统筹规划是一个复杂性强且集约度高的综合系统工程,涉

9、及的关键问题涵括多学科 领域。在规划过程中,有必要采取融贯研究方法,从经济学、生态学及社会学等 角度出发,将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公正等需求与空间规划充 分协调整合,实现“经济一生态一社会城乡人居环境空间综合效益最大化。2.1 产业经济理论下的空间布局一体化模式产业布局经济理论始于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学说, 之后德国经济学家韦伯的工业布局思想,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的产业梯度转移探 索,以及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等,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6-7。本规划在该理论指导下,尝试整合产业资源,优化经济空间结构。首先,以各大产业集群为“棱角”,打造具备集聚和

10、辐射效应的高新区产业 总体布局“七棱钻石模型”。提升第二产业的同时,通过与金融商贸、地产开发、 教育培训等第三产业之间的高效嫁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同时,以农 业产业化、农业旅游、生态农业为载体,将农业资源服务于二、三产业。最终实 现“三产联动、资源整合”的“钻石组合”(图5)。图4空间结枸重整Fig.4 Restniclured spatial layout图5产业模型Fig.5 Industrial model其次,强化高新区已有的点轴系统,推动“点一轴一面”开发,以“带状网 络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规划围绕现状产业聚集区打造增长节点,发展高新 大道周边产业带,形成经济主轴,明确

11、以农业观光产业因为依托的农村产业经济 轴以及“一产接二连三”思路指导的统筹发展轴,并整合多个产业域面。再次,根据对高新区及辖区六镇的综合评价和定位, 按照空间经济的基本规 律,将“一带、二心、三片区”的城乡产业结构落实到总体规划布局。 其中,“一 带”是沿东西走向,以交通为向导的高新产业密集发展带;“二心”指高新区 CBDt区和科技新城区域CSDt区,前者通过科技创新强化发展动力,后者大力 完善服务设施,形成辐射力强的次级产业中心;“三片区”包括以工业园区为主 体的高新工业发展区、以休闲体验为方向的现代乡村经济区以及以精品农业为导 向的农业产业化集中区。最后,加强规划区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

12、范区的联系,利用该区技术、 人才优势,以及科研院所同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合作关系,完善“农业生产+科技支持+企业推动”的农业产业链。根据目前规划区域的台堀山地及干热气候 特点,打造“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优产农业”与“机械化农业”的“四 大农业”发展战略,进行耐早农作物及特色畜牧业的选择与推广。通过空间经济 数学模型的构建,确定农村社区粮食及特色经济作物的耕地面积。2.2 景观生态理论下的空间管制系统化模式规划以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一廊道一基质” 理论为指导,尝试研究景观单 元类型组成与空间配置及管制体系之间的关系,将生态空间系统的构筑与绿地规 划,城市规划相结合,达到人地关系和谐,使开

13、发建设活动对城乡生态系统的消 极影响降到最低点8。规划利用GIS软件对资料图件进行矢量化、配准以及叠 加,建立高新区空间信息数据库,并选取要素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规划区生态 环境进行系统评价(表1)。方案围绕城市交通、河流绿带、台堀沟谷等构建生态 廊道,与外围生态斑块有机结合,重点构筑各类生态基质区域,确定“一区携两 带,五廊镶多块”的生态屏障网络结构。其中“一区”是南部山林生态保育区,“两带”指渭河生态调节带和自然林草缓冲带,“五廊”为南北向的五条河流生态走廊,“多块”即位于两带间、穿插五廊中的人工农林生态恢复斑块。遵循功能相似性和环境差异性原则,对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空白”或“绿 色”区域

14、进行有效整合9。将非建设用地划分为生态农业用地、历史文化保护 用地,滨河生态绿地、水源保护用地、生态防护绿地、城郊隔离用地、生态斑块 用地、森林公园用地、城乡发展备用地、生态旅游用地及其他生态用地等11类用地。通过“绿基一绿斑一绿廊”网络空间与城市建设区相融合,开辟林地,涵 养水源,加强保护,形成良好的城乡生态化格局。划分以保护优化为原则的一级控制区面积 370.25km2,以恢复维育为原则的 二级控制区面积201.68km2,以建设协调为原则的三级控制区面积 78.37km2。统 合以上生态屏障管制体系建构过程,对规划区的建设强度及空间格局精心调控, 制定相应政策,量化用地指标,最终完成规划

15、区空间管制系统化模式。表1生态环境评钳指标Tab. I Evaluation index of eco logics I environment自然生态指标主要考虑土壤侵性、地质条件等社会经济指标(主要考虑人口.经济等二级指标1分项顼目)三级指标 (单因子)二级指标 (分项项目)三皴指标 (单因子)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人口指标人口密度指数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地形地貌高程城市化水平指数坡度经济指标产业结构比指数坡向人均收A指数河流水文河流水网密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数水质.水量交通条件道路空间密度指数工程地质地质条件交通通达性指数地质灾害资源条件_ 均耕些理数:人均果园面而巧薪人均生态用地指数气候条件平均温度指数季均降雨指数2.3 多维分层理论下的服务设施全域化模式多维分层理论源于社会学,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韦伯强 调社会分层的多维性,即主张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多维度视角出发,按照一定 标准,将社会区分为高低不同的序列层级10。本规划导入多维分层理论以推进服务设施全域化布局 (图6)。其中多维是根 据各类设施基本服务属性和政府规划职能的不同,从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多维视角 出发,构建具有针对性和互补性的服务设施分类系统;分层指依据社会服务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