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4741997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1 设计说明1遵循学生认知开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历;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绘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惯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开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浸透模型化思想。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根底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讨论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

2、的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理论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浸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课前准备老师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复习旧知。(1)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2)举例说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第

3、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根底。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1)引导学生探究:刚刚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2)提醒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如今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

4、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3)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敏应用平均分的根底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根底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

5、同时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2 教学目的: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

6、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教学难点:数“拐弯数”,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纸张和计数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2、数一数:(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二)提醒课题:比一百更大的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探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感知大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激发学

7、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埋下伏笔。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一)在演示中感知: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1)数一数:学生独立一百一百地数。(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百是一千。(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体会计数单位“

8、千”的产生和意义;通过知识迁移,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二)在操作中感受: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捆)(1)一根一根地数: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从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3)师生合作数小棒。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2、同桌合作拨珠子。按以下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3、合作归纳说方法。

9、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让他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边操作边数数,感悟多样的数数方式,充分感受十进制关系,主动建构了1000的意义。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三)在比拟中感悟: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1、1000张纸。老师先出示100张纸,让学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老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有1000人呢?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为学生比拟的对象,从而加深对1

10、000的认识,领会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三、深化练习,提升数感(一)填一填。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和。(二)数一数。1、练习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2、练习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三)想一想。找规律填数:1、336、337、338、339、2、580、590、6203、900、800、700、600、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设计,旨在稳固新知,感受数数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二)归纳

11、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3 设计说明1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进展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理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通过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独立考虑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浸透“只有一样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2运用旧知自主迁移,经历计算过程,理解计算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才能。”由于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初步掌握了计算方法,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进展自主探究,将20以内

12、的加减法中学得的方法迁移到这里,在经历计算过程之后,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计数器小棒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口算。358594178(学生口算后汇报口算过程)2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对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将迎接新的挑战,大家有没有信心?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让学生回忆算法,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自主尝试,探究算法(一)探究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的口算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95页例11情境图。(1)导入:“五一”期间,大华家电商场搞促销活动。邻居张爷爷买了一台电视机花了1000元,买了一台冰箱花了20xx元。(2)

13、引导学生考虑: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3)指名汇报。预设生1:买这两样电器一共花了多少钱?生2: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钱?2引导学生解决加法问题。(1)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列式:100020xx)(2)组织学生组内探究:怎样计算100020xx?(3)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汇报算法。预设生1:我们组的算法是: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也就是3000。生2:我们组是用计数器帮助计算的,在千位上先拨1个珠表示1000,再拨2个珠,表示加上20xx,最后千位上有3个珠,表示3000,所以得3000。生3:我们是用画图的方法帮助计算的,先画1捆小棒,表示1000,再画

14、2捆小棒,表示20xx,一共是3捆小棒,表示3000,所以得3000。3方法优化。(1)组织学生讨论每种方法的优势。(2)引导学生理解:三种方法尽管过程不同,但意义是一样的,都是表示1个千加上2个千等于3个千,即3000。小学数学,加减法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4 教学目的: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考虑、探究的意识和才能,并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准备:多媒体

15、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教学过程:一、认识线段(一)感受线段的直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发动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方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演示)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