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与现代行政文化的特征及其冲突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4741618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与现代行政文化的特征及其冲突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与现代行政文化的特征及其冲突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与现代行政文化的特征及其冲突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与现代行政文化的特征及其冲突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与现代行政文化的特征及其冲突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与现代行政文化的特征及其冲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与现代行政文化的特征及其冲突(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与现代行政文化的特征及其冲突湖北大学行政管理系 洪威雷*洪威雷1949-,男,湖北新洲人,湖北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系教授,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C.No.CMAS-ACA-05411 B.No.XZ -016-0018 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 万燕花*万燕花1978-,女,湖北咸宁人,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 湖北大学行政管理系 朱娇妮*朱娇妮1982-,女,浙江宁波人,湖北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葛高枫*葛高枫1980-,男,浙江宁海人,湖北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摘 要:行政文化是客观的行政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淀,是人们学习和从政得来的关于行政心理、态度

2、、行为、思想、信念、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本文对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和现代行政文化的九大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两者既相互渗透影响,又彼此在法治与人治、功利主义与伦理至上主义、平等观与等级观、开放与封闭、竞争与中庸等五个方面的冲突。关键词:行政文化;传统;现代;特征;冲突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行政文化对中国现代行政管理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行政思想、行政价值观、行政心理和行政行为。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有许多可以继承利用的现代资源,但也有许多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方面。特别是我国参加WTO后,我们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行政文化逐渐占主导地位,但传统

3、行政文化对现代行政产生的影响仍一时难以消除,而且传统行政文化与现代行政文化二者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彼此冲突。为了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合理的解决,有必要对我国的行政文化进行动态的考察、梳理,并对传统行政文化与现代行政文化的特征进行深入的比拟,发现其冲突,为继承优秀的行政文化,剔除陈腐的行政文化,提供可选择的根底。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有着丰富的资源,其中既有对现代行政产生积极影响的方面,又有不利于现代行政开展的消极方面。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消极方面的特点1.“吸收同化的排异性民族特征在世界文化史上几乎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具排异性,只不过中国传统行政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

4、封闭性的文化并不等同于不吸收外来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其根本形态并没有发生改变,被吸收的外来文化反而被完全同化,并在某种程度上加固了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固有形态。在封闭状态下形成的中国行政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范式,在这种文化范式的系统内,任何属于其它范式的文化都无法在中国外乡扎根。古代的援佛入儒形成了宋明理学,其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行政文化更加封闭,即使是随着坚船利炮而来的近代西方文化,也没有触动这一封闭系统的稳固性。 2.“经学方法的封闭性思维特征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经学又是传统儒学的至高点,人们在主观上认定儒家经典是一切科学与知识之源,因此任何革新都不能超出经学的

5、范围。经学的方法,简言之,就是注解、阐发经传的方法。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经学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把自己的思维视野囿于儒家经典之内;第二,把圣人之言、经传所云视为人的行政行为的标准和政府管理的准那么。在思想上,儒家经传是甄别正误的唯一检尺,后人的思想只能作为圣人之言的诠注。在实践中,历代改革家假设想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几乎都从经典中寻求根据,像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都是如此。经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的传统行政文化来说,一方面使传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但另一方面却使传统行政文化缺少文化变革的机制,从而丧失变革的动力。3.“人治主义的贤人政治特征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最显著的特

6、征是人治主义。人治主义并不排斥法制,但它强调一切法律都由人来制订、执行和遵守,以证明人高于法律。这个“人不是普通的民众而是帝王和贤人,所谓“君权神授是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行政组织是以君主为至高无上顶点的人治的金字塔。虽然历代王朝均有无数刑律条款和诉讼程序,但却一直处在人治主义的总体制约之中,法制仅仅是君主统治的工具和手段,而社会那么一直是一个人治的法制社会。人治依靠的是圣人、帝王,圣人、帝王是理想的人格、理性的象征、真理的化身、情感和信仰的寄托。由于行政组织中君主是最高首长,所以君主也就是最大的圣人,他所依赖的官僚集团那么是由一批贤人组成的,贤人担负着治理国家和教化民众的职责,这就是人治主义

7、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现的“贤人政治。在圣王权威之下,人们形成了普遍的臣民意识,主观上自觉认同君主专制制度,学理上主动追求圣人理想,心理上期待圣王明君专制制度,崇圣观念和臣民意识导致了民众独立人格和民主意识的沦丧,从而导致了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贤人政治,最终使人治主义成为整个民族的心理定势和文化传统。4.“君主专制与“大一统的专制思想古代天人合一理论与崇圣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导致了君主专制理论和大一统理论的产生。人自然化和自然人化的思维方式,把一切个体都视为恢恢天网中的一个结。个体在关系网中只有相对的地位,君主是人间最尊贵的独一无二的。但君主也只是关系网中的一环,他只有顺天、从人,才能保障自己的平安

8、和尊贵。在天、地、人大一统中,君主具有承上启下、圆通万物的作用。这种思想的导向处处是君主专制。传统行政文化中的各家学说几乎一致认为君主在国家治乱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法家以君为圣的倾向,在后世成为一条行政铁律。围绕着君主专制,诸子百家从行政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角度提出了君主一人专制和拥有天下论,内圣外王强化君权论等理论,从而在理论上不断稳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对君主专制理论的构造,首先是大一统与集权理论。传统行政文化认为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政治中心和权力中心。孔子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慎子说:“两那么争,杂那么相伤。 慎子德立。荀子进一步

9、涉及到:“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那么天子共己而已矣。 荀子王霸。 法家着眼于君主权力的极端强化,提出君主法、术、势兼用和驾驭臣下、统治民众的设想。他们对于专制君主应该享有无上的政治权力这一点与儒家是相同的。在大一统的理论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重点,传统行政文化认为中央对地方实行牢固控制对于稳定统治秩序是至关重要的。由此提出了本大末小,强干弱枝的思想。?左传?桓公二年载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左传桓公二年。所谓本大末小,即君主直接管辖的地区应该具有绝对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由此实现对国家所辖各地的牢固统

10、治。中国古代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始终是循着这一理论开展的。这种理论设计是小农经济根底的反映,其本质是高度膨胀的行政权力支配一切,行政权力必须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必须干预思想文化领域。墨子首倡“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尚同上。必须标准社会道德。大一统的集权理论产生的后果,就是使整个社会高度政治化。政府的终极权力归属于君主,政府模式集立法、行政、司法为一体,国家的统一稳定必须建立在高度的中央集权上。这种根底上形成的行政文化,当然是君主专制文化。5.“求官、“保官、“以官牟利的官本位特征“官本位观念以不择手段地求官、保官为目的,以官牟利、以官构名为归宿。“官本位观念衍化出丑陋的“等级观念,所谓“官有九品、人

11、有九等,官贵而民贱,内生出丑恶的“特权观念,认为官吏可以享有特权,可以得到一般人不能得到的特殊利益。这些观念阻碍了行政人员的分流:一旦某些行政人员被划入分流的范围,在本人和他人看来,就必然是权力、利益和地位的丧失。这样,他们就会通过种种手段,运用种种关系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腐败问题极易产生。这也是传统行政文化的丑陋之一。二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积极方面的特点 1“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中国的传统行政文化中民本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早在殷周之际,就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随着民众地位的提高,孔子较早提出了重民富民的思想。?论语?记载:“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所重:

12、民、食、丧、祭。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荀子提出了富民思想,他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那么民富,“下贫那么上贫,下富那么上富。 荀子富国 。道家的老子认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老子:四十九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老子:七十五章。法家的韩非从提防民的威胁这一方面,论述了他的民本思想:“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韩非子用人。“ 利之所在民归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徭役多那么民苦,“徭役少那么民安, 韩非子留内。他们这些思想为后世统治者及思想家所继承并开展,汉初的统治者制订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政策。贞观群臣

13、以君舟民水论为根底把治理民众、安定民生列为君主政治的首要任务;朱熹认为“生民之本,足食为先盖俗吾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知礼节,以共趋于富庶仁寿之域。 朱子大金:文一。王夫之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藏富于民 读通鉴论:卷五。等思想。总之,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认为,任何统治都要以民为根底,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那么失天下,对这个问题认识和解决得如何,将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治乱,顺民心、养民力,那么国泰民安;逆民心、竭民力,那么官逼民反,天下大乱。可以说,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非常需要的,对现代行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功利观念儒、墨、法三家都讲功利,在义利之辩方

14、面形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因素。义利之辩由儒家开其端,孔子最初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罕言利。 论语里仁。孟子提出:“何必曰利,而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但同时,孔子又提倡“惠民、“利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论语尧曰。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尽量做到黎民能暖饱,老者衣帛食肉。由于在二者之间,他们倾向于义而罕言利,他们的功利思想开展到程朱理学阶段竟成了“存天理,灭人欲,对整个中华民族影响极深。墨子是最早讲功利的人,他提倡兼爱,但以交相利为条件。兼爱是仁,仁必须与利结合,“仁之求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15、 墨子兼爱中。他认为义利是统一的。后来的陈亮、叶适等人都继承和开展了这一论点。陈亮说:“正人心以立国本,活民命以寿国脉,“人心无所一,民命无所措,而欲论古今沿革之宜,究兵财出入之数,以求尽治乱安危之变,是无其地而求种艺之必生也,天下安有是理哉? 策。他主张适用和事功。叶适修正了重农思想,指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 习学记言序目史记一。认为“四民,即农、工、商、学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应该本末并兴,从而为工商业的开展制造舆论。法家和道家杨朱一派在义利之间,坚决地站在了利这一边。如韩非子认为,要到达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必须利用人们的好利之心,激发整个社会的竞争心理。他说:“利之所在民归之,“以利之为心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以肠胃为根本,不食那么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 韩非子解老。,“夫上所以陈良田大宅、设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 韩非子显学。,但是,由于他的理论是从性恶出发,以利来剖析社会关系,强调以利来治国治人,否认义对社会关系的协调作用,所以导致这样的结论: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讲信义。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也影响极大。总之,传统行政文化的功利性强调的是,在治理国家时,行政决策者应该具有务实、革新和进取精神,应该注重物质利益,并相应地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使人民富裕、国家强盛,这一点对现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