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锡矿史溯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4737490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旧锡矿史溯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个旧锡矿史溯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个旧锡矿史溯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个旧锡矿史溯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个旧锡矿史溯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旧锡矿史溯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旧锡矿史溯源陈今雄个旧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锡金属的地区之一,具有二千多年的矿业开发历史。自西汉开采矿业起,东汉 时已形成分工协作之形式,明、清时期矿业开采渐盛,到民国年间曾有过鼎盛时期。解放后,国家加 强对锡业的扶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个旧已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锡工业 基地。相传,世居个旧的彝族先民,经常在有银铅、锡矿石的地方烧起篝火,人们常在此聚会、议事, 平时又可取暖,所以篝火日夜不断,天长日久。矿石和在高温下的木炭相互作用起了化学变化,一股 白花花的液体从柴火下流出地面,凝固后在太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十分神奇好看,人们很惊喜,把 它拿着互相传看,一些有心计的人就把它打

2、制成各式各样的饰物戴在头上,手上,便有了使用价值。 消息传开后吸引了不少人寻到个旧来开采,于是就有了开发矿山之举。一、个旧产锡始于何时个旧矿业开发的起始众说纷纭,见诸于史载的有:云锡纪实称:“滇锡之开发,相传始于元、明之际,清康熙四十六年开个旧银厂又开龙 树脚,初为银铅矿,至光绪一年锡产渐盛”。曾鲁光个旧锡务概览谓:“个旧矿产历史,当自康熙始,此时为银厂时代,。按个旧地 质,似采银在先,银穷而复锡现。”个旧县志记述:“个旧采办矿产,始于元代,系采银、铜矿,以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旺盛时 期。”汉书地理志记:“武帝改滇王国为益州郡,中有贲古县,其北采山出锡,西羊山出银、铅, 南乌山出锡。”后汉书郡国

3、志亦载:“贲古采山出铜、锡,羊山出银、铅。”正德,云南志临安府土产载:“锡,蒙自个旧村出。”明人鲁昭格古要论云:“藩锡出云南,宜镶碗盏;花锡亦出云南,大花者高,小花者次之。”谢肇淛滇略记述云南之锡“临安府者最佳,上者为芭蕉叶,扣之声如铜、铁,其白如银,作 器殊良。”以现有所见之历史记载,则个旧矿业的开发当在西汉年间,即距今二千多年之前开始。若从考古发掘之文物来分析,我国夏朝开始已有用青铜铸造的生产工具、兵器和祭器。青铜是铜 与锡的合金,是将锡矿石、铜矿石采出,经过洗选弃其杂质,留下锡石共、铜石共按一定配比冶炼而 后才能获得。个旧市博物馆藏文物中有被国家命名为国家一级文物精品、稀世国宝的汉代铜俑

4、灯等一 批青铜器皿,都是在个旧卡房矿区龙树脚黑蚂井村房东汉墓所出土。在个旧城北郊倘甸南部石榴坝古 墓葬群中也发掘有戈、斧、凿、刀等青铜器34件。同时在卡房矿区发掘出冲子坡面积约2平方公里多 的古冶炼遗址,较集中的地段有1000多平方米,经分析鉴定为东汉冶炼遗址,其中冶炼炉、烧灰窑、 柱洞等规划、分布均较固定,说明当时已有大规模的分工协作生产。此外,在莲花山和老厂矿区亦留 有多处古矿洞。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青铜祭器,其中含锡量多到20%,含铜量少至79%。还有大理州 剑川县海门口出土的铜斧、铜刀,等等,所有这些都向我们报告了早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商代晚 期,生活在滇省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就已开始炼铜

5、,并能制作青铜器皿的古老信息。说明当时在云 南个旧等地,就已有了开采、冶炼铜矿石和锡矿石,以及配铸青铜的技术。而个旧矿业的开发起始时 期,亦应先于这一时期。二、锡矿史梗概个旧矿业开发,无论采银、采铜、采铅或采锡,起先都是个人开采。一些好奇之士最先把裸露在 地表层的矿砂撸拢来用木材火烧,由于高温下的锡矿石被木炭火烧化,银光闪闪的锡液流到篝火底部, 锡金属便从此在个旧地区问世了。从此,便有本地世居的先民,也有附近居民,甚至外籍的人们,陆 陆续续闻讯寻到个旧矿山,意欲开山探宝,获取财富。从商至元大约有两千年的漫长岁月,先民们不 知经历多少艰辛,才慢慢发现,在所有烧过的矿石之中存在着差异,由于矿石中的

6、含金(属)量有多 少之分,所以炼出来的锡金属也就有好坏之别,从而逐渐认识到:要从矿石中寻找含矿量较多,质量 较好的矿石才能炼出较好的金属。于是就产生了找矿这种行动,先是在已开挖过的老采区地表采样, 用涮碗的方法来鉴别其是否含有金属。随着地表层的采空,就打小坑、挖小洞以寻找富矿,或者观察 周围山坡岩石是否喷红(即岩石矿化),如发现山坡喷红,则在坡脚的凹地就很可能是富矿,这就是 当时所谓的“石共走裙边”。个旧矿产资源丰富,最初开采时因有不少矿苗露头,只需顺着矿苗打坑道找矿,由此积累了“顺 荒行”、“看拴口”的找矿方法,从当初的地表采矿进入坑道采矿。在坑道采矿往往遇到矿石与岩石共生, 所以采到的矿石

7、必须粉碎,才能取得含金属量高的矿砂。其实,无论是采矿、挖矿、探矿、或找矿, 都是为了找到含矿量高的矿石,实际上也就是矿山开发。先是少数人三五结伴到矿山找矿,经过若干 代人的摸索,掌握了鉴别矿石、估算含量,开挖等技能之后,才在有矿的地点边探边采,形成厂位”, 逐渐出现兄弟同在一个厂位共同开矿办厂,或叔侄合办的小硐小尖。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良,生产方式 的进步,有经验的能够熟练掌握技术的人就会挖到富矿,扩大规模,招雇工人,办起十来人,几十人 的厂尖,有采有选,炉号也随之出现。从汉代至清光绪约二千多年都是私人开采,其间,在明代私营 经济就有了一定规模。滇南名宦志载:隆庆二年(568年),一名叫周世用的贵

8、州人任蒙自知县, 离去之日“个旧锡户以二百金为赠”。可见那时(明代晚期)的锡户,其所办厂尖已有相当生产规模, 业主也已相当富有。清代,私营锡户相继增多。现今个旧云庙内存有一块立于1920年记开山矿王的碑文云:元朝末年,贵州有个商人叫卫定疆, 经商到滇池边,听说滇南盛产银、锡,于是携儿带女,不辞辛苦来个旧办厂,不几年便成了经营锡业 的富户,遂定居个旧。明史食货志写道:“正德九年(1514年),军士周达请开云南诸银矿,因 及铜、锡、青绿。诏可,遂次第开采。”同年,周又向朝廷申奏:派太监梁裕到矿山管理,将个旧划归 蒙自。从此,个旧锡矿的开发正式纳入官方规划。康熙蒙自县志厂务载:个旧已“锡胜于银”。康

9、 熙四十六年(1707年),朝廷正式制定个旧锡课年额。乾隆五年G740年),据清朝文献通考载: 个旧锡经朝廷批准由滇黔川三省收购与铜配铸青钱。此后锡需求量增大,锡价见涨,锡开采受到促进, 道光以后,银、铜资源渐竭,银、铜厂户转而办锡。随着锡的用途和销路扩大,使锡业生产获得较大 发展,各地私商争赴个旧采锡,投资经营者来自国内各省,以湖南、湖北、江西、山西、陕西为多。“楚 人居其七,江右居其三,山陕次之,别省又次之,。据康熙蒙自县志厂务载:“四方来采者不下数 万”。嘉庆以后,锡户以邻县居多,其中建水、石屏两县为最,故有建水人多打洞(指坑下采矿), 石屏人多盘岭岗(指露天采矿)之说。至清末,锡户已逾

10、千家。宣统三年1911年)云南临安府个旧 厅按年查报工厂人数表,报称:个旧私营锡户“合计大小不下一千二百余家”。民国三年(1914年)八 月,云南巡按使咨呈财政部个旧历办情形称:“砂丁十五、六万,均以矿为业。”此时采区逐渐扩 大,几乎遍布百里矿山,并已形成稳定的厂位布局,依矿床分布有采区百余处,其中最着名者有五大 采区,时人以县城为中心分别依方向及远近称其为:上八厂、中八厂、下八厂、外八厂、新八厂。上八厂位于东南部,指黄茅山、松子坪、长冲、野猪塘、塘子凹、石共王山、晒鱼坝、白泥塘。 中八厂亦位于东南部,指耗子厂、梅雨冲、银硐、湾子、花扎口、天生塘、大平子、小城门硐。下八 厂位于南部,指蜂子硐、

11、头台坡、二台坡、三台坡、上竹林山、中竹林山、下竹林山、黑蚂井。外八 厂位于东南部,指上氵蒙 子、下氵蒙子、白石岩冲、黑明槽、黄泥硐、老铅坡、凉山、上锁口。 新八厂位于南部,指大冲、石丫口、老寨坪、前山、后山、老熊硐冲、美女山、滥泥湾。除此之外再 加上后来新开的厂尖荷叶坝、破山槽、古山、半坡、大竹叶、马拉格、瓦房冲、野鸡硐八处,合称四 十八厂”。因而个旧矿区广为流传有先打老城内硐,后开四十八厂”的传说。其实个旧矿山厂位不止于 此,尚有麒麟山、老象冲、牛屎坡、龙树脚等近百处。其时个旧采矿景况,犹如民国三十三年昆明出 版的工业生活杂志所描述:“开掘无分白昼,各山电炬、汽灯明耀有如白昼,来往各山至矿区

12、运矿 砂及生产、生活物资的骡马凡万余匹,熙来攘往,途为之塞。市城热闹,好象每天都是大街子。举凡 美国罐头,英国呢绒,以至苏绸蜀锦,各项古董无不尽有,繁华盛况,远过昆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蒙自海关正式开关之后,个旧锡开始大批从红河水道出运香港转国际 市场,销路畅通,生产成本降低,锡业的生产规模随之获得较大的发展。由于个旧矿山已成为世界重 要的锡产地,法美等帝国主义开始掠夺,清政府亦加强对个旧锡资源的控制和开发,曾于光绪九年(1883 年)由云南当局拨官款设立个旧厂务招商局,从事锡的开采、冶炼及运销,首次开办官营锡企业。光 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个旧厅同知雷元澍、绅商代表李光翰呈

13、请云南矿务大臣唐炯、云贵总督 丁振铎向朝廷奏准,成立云南省当局与个旧锡商合股的个厂官商有限公司,为个旧历史上最早的官商 合营锡企业,促进了锡产量的迅速增长。宣统二年,(1910年)锡产量6000吨,比上年增长。从 清宣统元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的32年间共产锡242871吨,平均年产7589吨,其中有4年 突破万吨,最高年(民国六年)达到11070吨,约占全国同期锡产量的90%。是解放前个旧锡产量的 鼎盛时期。抗日战争开始,国民党政府为掌握抗日战争期间后方的重要资源,先于1939年秋,对个旧锡开 采实行战时统制政策,由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锡控制经营。由于锡自由交易禁止,外销通道阻断,

14、政府购锡价格偏低,又不能及时兑付现款,加之个旧先后遭日机23次160余架次的轰炸,生产受到严 重破坏,致使大批私营厂尖,炉号倒闭,纷纷停厂歇业,人走厂散,矿山一片荒凉,个旧锡业终成颓 势,产量一蹶不振。民国三十年,锡产量由上年的9094吨开始下降为5094吨,至民国三十八年的九 年间共产锡29044吨,年平均产锡3227吨,最低年民国三十四年只产1600吨。解放后,国家极为重视个旧锡业的恢复和发展,将云南锡业股份公司收归国有,改建成国营中央 企业云南锡业公司,大力投资建设国营矿冶企业,扩大生产建设规模,不断革新技术,更新设备,至 1952年底,个旧锡金属产量中国营企业所占比重上升至64%,私矿

15、及小生产队组占36%,有史以来第 一次改变了私大于公的局面,确立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对国营经济的投资建设,实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推广使用先进 技术、设备,个旧锡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化采、选、冶配套设备和生产能力,总产值和利润约 占地区工业总产值和利润的2/3。锡产量由解放前光绪十五年(1890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60年间累计323042吨,平均年产5384吨,上升到1950年至1990年的40年累计6321730吨,平均 年产15419吨。20世纪80年代,个旧锡产量约占世界锡产量的10%。产品形成以锡为主的11个系列 100余种,主产品远销世界

16、5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铜器是铜和锡的合金,没有锡就不可能有青铜,所以,锡是产生青铜文化的源头所在。中国青铜文化产生于4000年前,第一个国家夏朝也产生在4000年前,也就是说有了青铜才产生了国家, 没有青铜器之前的社会,人们打仗就靠石头和木棒,杀伤力太小,效率不高,很难统一其他部落,所 以形不成国家。有了青铜器,矛利盾坚,因此可以形成强大武装,形成国家。所以青铜文化是国家的起源,因此锡是 国家的起源。这就是锡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在,把它挖掘好,锡文化的魅力就跳出来了!另外 顺理成章梳理出一条大锡之路出来,中原大地自古不产锡,那么青铜文化到底产生在哪里?其 实青铜文化产生于云南,产生于个旧。中原的青铜文化为4000年前,这是最早的青铜文明吗?不是!成都平原有个三星堆,它的青铜器最早 达5000年前,比中原地区早。但成都平原也不产锡,并且三星堆中同时出土了大量来自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