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集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4732054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0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集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集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集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集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集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集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集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广角集合执教教师:陈云娟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科书第104-10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 .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本班班参加选修课的统计表。 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尝试解决,激发“冲突”, 激发欲望。学生独立完成学案,写出算式并汇报:正确答案到底是多少呢

2、?点名证实,学生上讲台。并追问:为什么是11人?为什么少了2人?问题出在哪里?(相机板书:少2人,重复)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更注重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本班学生的选修课参加的情况统计表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13人,而一部分学生认为是11人时,我故意在学习的过程中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充分激活已有的学习经验,主动建构知识。引领学生在“冲突”中发展思维,完善和优化认知结构,为后面的列式计算作

3、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小组合作,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是其他方式,让人能清楚地看出结果,在学案上完成“我能证明”。 2、汇报展示, 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小组展示,介绍思考过程,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连线。余欣晨 张彤彤 姜钰彤刘珂雨 赵浩韬 姜钰彤 陈灏熙 雷倩 罗汶松 罗东 李骏浩 余欣晨 姜录录预设2:画表格。张彤彤 余欣晨 姜钰彤刘珂雨 赵浩韬 陈灏熙 雷 倩 罗汶松 罗 东李骏浩 姜录录预设3:画集合圈。3、对比分析,介绍维恩图。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强,而且画出了这么

4、多不同的图示来表示。你更喜欢种一个种方法呢?为什么?预设1:喜欢第二幅,去掉了重复的学生的姓名,更清楚,很容易看出参加这种选修课的学生情况。预设2:喜欢第二幅,中间的部分表示两种都参加的学生,很直观。预设3:喜欢第三幅,因为用椭圆的方式比较简便。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合唱队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用 来表示;把参加科技班的学生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也用 。(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集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 师:(课件出示下图)利用这两个图,怎样才能更直观地看出“参加这两门选修课的人员情况”呢? (请刚才站在讲台的学生在白板上操作移动,将自己的名字移

5、入相应的集合圈,更直观地体验重复的过程)学生1:我们该把名字放入哪个集合圈子呢?我们两种都参加了啊?(重复的两名同学)学生2:咱们想个办法帮助他们。(白板操作:将两个集合圈合拢,并让既参加合唱队又参加科技班的两名同学的名字重复,如下图所示,并说明集合圈每一个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师:介绍韦恩图,并分别说出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师: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不是13人?为什么要少2 人了吗?4、列式解答,加深对集合运算的认识。(1)尝试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学生1:3+10-2=11(人) 学生2:1+2+8=11(人) 学生3:3+8=11(人) 学生4:1+10=11(人)让

6、学生通过图示与算式结合进行表达,感悟多种集合知识。可以让学生在维恩图上指一指它们求出的是哪一部分,体会并集;指一指算式中每一步表达的是哪一部分,体会差集。(3)优化方案,体会基本方法。3+10-2=11(人)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故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我能证明”,自己画图来表示,最后通过总结,对比优化“创造”出维恩图。并且通过创造认知冲突,让学生们在白板上动手操作移动,去发现“重复”这个问题,最后再让学生在学案上完成“维恩图”并用多种方法列式计算,关注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7、 1、完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第105页“做一做”第2题。设计意图:提供丰富的练习内容,有层次地渗透集合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四、作业布置,加强巩固 完成教科书第106页的第1-3题。 五、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数学广角集合既又3+10=13(人)() 3+10-2=11(人)( ) 少2人重复 维恩图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达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

8、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更注重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本班学生的选修课参加的情况统计表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二、关注“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

9、程。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13人,而一部分学生认为是11人时,我故意在学习的过程中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充分激活已有的学习经验,主动建构知识。引领学生在“冲突”中发展思维,完善和优化认知结构同,为后面的列式计算作好铺垫。 三、重视学生的已有基础,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集合思想,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学生是有经验的,能能列式计算,故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我能证明”,自己画图来表示,最后通过总结,对比优化“创造”出维恩图,我再介绍维恩图及各部分的含义,最后再让学生在学案上完成“维恩图”并用多种方法列式计算,恰当选择自主探索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

10、。四、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本节课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故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我能证明”,自己画图来表示,最后通过总结,对比优化“创造”出维恩图。让学生们在白板上动手操作移动,去发现“重复”这个问题,最后再让学生在学案上完成“维恩图”并用多种方法列式计算,关注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五、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节课无论是“我能证明”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维恩图”创造过程,学生运用了边线,画表格和画集合圈的方法,列式计算时学生也从不从的思维角度列出好几种不同的方法。我尽量地创造认知冲突,就此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巧妙的设置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作用,充分交流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重叠问题的,整个过程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