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变化与文物鉴定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472355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4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泡变化与文物鉴定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气泡变化与文物鉴定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气泡变化与文物鉴定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气泡变化与文物鉴定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气泡变化与文物鉴定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泡变化与文物鉴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泡变化与文物鉴定(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泡变化与文物鉴定微观鉴定高古瓷修补之四气泡是指在某些物质体内由空气形成的泡。它由泡内空气(多以氧气为主)和泡壁构成的。泡壁不是由空气组成的,而是由所处空间的物质和外部特有的物质共同组成的。如娃娃们玩的彩色吹泡或肥皂泡,就是部分化学制品和肥皂形成的,其内部包着气体。文物中除了天然的水晶、玛瑙、和田玉等内无泡外,人造之物如铜、陶、瓷等都有气泡。气泡可以存在于它们的体内(壁内)也可以出现在外部,铜、陶内部的看不到,但从外壁上可以发现。瓷器主要出现在釉层上。本文的核心是通过对其内气体的变化和泡壁的揭示,探讨气泡的变化对文物鉴定的意义。其中泡壁是釉层的特殊“群体” ,泡壁虽然也是釉层,但它不同于一般的

2、釉(铜器和陶内部气泡无法分析) ,分析气泡必须把气泡内部和泡壁作为一休整体。虽然材质不同,但二者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泡的全部变化,而且只有以二者的同步变化程度才能确定其新与老、人做与天做,只有区分出人做和天做的不同,才能起到通过气泡的鉴定来鉴定瓷器(含某些文物)。在微观鉴定高古瓷书中,对气泡作了六个方面变化的分析,即:泡变混、泡变形、泡变色、泡变质、泡退化、泡破裂。这是泡的主要变化。但不止于这六种变化,还有气泡与釉层的关系、气泡与开片的关系、气泡与内变物的关系等。已经在百度文库、豆丁网和文博论坛内发表的修补之一、之二、之三中,就白衣、开片、次生物与泡的关系作了探讨,这

3、里不再重复,只修补尚未讨论的方面,或补充原书中的不足,使有关气泡对鉴定文物的作用更加全面一些。关于瓷器釉层内有无气泡,现今有三类观点:一类认为釉内无泡,有泡的为后仿或近现代的瓷器,高古瓷器釉内无泡;第二类认为釉层有精选文库气泡,鉴定瓷器釉层内的气泡是重要标准之一。但不是以气泡在时空中的变化为依据,而是以气泡的大小、多少、疏密状态等为依据,于是产生了就泡论泡的众多观点;第三类认为釉层内有泡,而泡在时空中必将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鉴定瓷器老不老气泡的变化是重要的依据之一。笔者坚持第三类观点。第三类观点的核心是泡的变化,它涉及到了自然法则,涉及到微观,对瓷器鉴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的补

4、充、完善泡的变化过程及不同时段泡的特征。通过泡的演变过程及阶段性面貌,把泡的“旅程”争取分析透彻(当然,有些高深的技术性与学术性专业极强的无法揭示,这是今后或更远的后人该做的) 。气泡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产生、发育(发展) 、消亡(消失)。三个阶段表现的状态各不相同,其中关键是发育阶段,也是迄今为止人们能看到的。一件瓷器“生存的年龄”越久,釉内气泡的变化越丰富。现阶段高古瓷釉内气泡多数仍处于 “发育期”,死亡的泡所占的比例不多。所以“发育期”的气泡对鉴定古瓷的年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应该把“主攻”的方向放在古瓷气泡“发育期” 。气泡的“发育期”包括较多内容,其中有些方面又不是现阶段科技知

5、识所能解决的。现阶段的人能把 200 年 1000 年瓷器气泡产生的特征揭示全面、准确已是十分的不容易了,更不用说企图通过对气泡的“研究”成为什么名家、专家、大家了!气泡涉及到极其复杂的问题,太专业化了,很多方面现今无法得出科学有据的结论。比如有人说窑内为氧化气氛时气泡如何如何,为还原气氛时如何如何,这就是极复杂的科学知识。氧化气氛会使什么物质和氧气化合?而还原气氛又是以什么为还原剂?氧气?一氧化碳?氯气?氢气? 估计现阶段没有人能够说准,笔者亦如此。可能不同的窑内温度与给氧多少会影响气泡的多少、大小、疏密等,但这些与后天气泡的变化关系不大。鉴定古瓷是以气泡的变化为衡量标准,而不是气泡的-2精

6、选文库多少、大小、排列疏密等为据。现阶段科技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争论的必要,现阶段能解决的都无人作出确切的答复,包括众多的科技机构与鉴定单位,还谈什么未知的?比如古瓷器釉内有没有气泡?气泡变不变?一千年以前就争论瓷器的鉴定问题,现今二十一世纪了,人类上了天、入了地,但连釉内是不是有气泡?或者哪些釉有哪些釉没有至今找不出权威部门的结论,各吹各的号。再比如釉层经历一定的时空后,会不会产生开片?或者哪些种类的釉层会产生, 哪些种类的釉层不会产生。从北宋至今鉴定瓷器有了近千年的历史,这些非常容易下结论的都没有结论。如果权威部门作出答复,认定瓷器必有气泡,只是大小多少等不同,这就可以把坚持釉层无气泡的一批

7、人排除了, 他们的观点被否定后,也就没人再争论了;如果明确气泡在时空中“旅程”足够后,气泡将会发生变化,也把坚持气泡不变的那部分人排除了;开片也如此;如果有证据证明釉层不变、 气泡等也不变, 同样把坚持微观变化的人也排除了。诸多易于处理的先行解决掉,这样既澄清了理论问题,又纯净了队伍,包括鉴定部门和收藏者队伍。怎么说这些都是为鉴定的真正贡献。再过一千年,当我们的子孙在三十世纪看我们时,他们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二千年以前科技落后, 说什么都行。一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有什么问题?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已经非常发达了,怎么连釉层有无气泡都没有定论?连气泡变不变都没有定论,还大谈特谈什么瓷器鉴定?真是让人哭笑不

8、得!恼怒不得!1、气泡产生的原因(气泡的生成) :瓷器制作中,先把坯胎拉至成型(多种方法,后议),阴干后在瓷器外部(也有内部的)施釉,同样要阴干。这只是把制胎和施釉时加入进去的水分蒸发了。这种物理过程几乎被收藏者认知了。故而有人提出无泡论。但气泡的产生除了水之外,还有空气,也就是制坯和施釉时其内部不可能没有空气。一般情况下胎釉之内的空气在阴干时不会排出,它-3精选文库们仍然存在于胎釉之内,占据着一定的空间与通道。当水分蒸发后,原先被水“占领”的空间被空气再次占据。水分丢失使胎釉的“体重”下降,显得轻了一些,其差主要是由加入水多少决定的。这只是胎釉之内产生气泡的一个方面。但对瓷器而言,构成的胎和

9、釉,除了制作时加入的空气和水之外,还有另外一类水和气。这类水与气在组成瓷器原始材料内部,它们不只是物理现象。氧化物内有氧气,碳水化合物和氢、氧,氯化物有氯、氮化物氮 。在 1300左右的高温中,很大一部分化合物会分解,胎体处于融结的瓷化程度,而釉于熔融液态,既要翻滚又不能向下流动。这就使原材料中的某些化合物处于被分解的状态,有些成为气体“跑出来”,有些尚未分解出,是水与火“斗争”的重要成果。这便使原材料中的结构水和结晶水被破坏, 向外移动。结构水是矿物的晶格中一定比例之水,在 1000以下分期向外析出,以氢氧根( OH)为主,如高岭土。而结晶水为化合物内部含的水, 如六水氯化钴 CoCl26H

10、2 O(这是青花料的组成,不仅有水,还有活泼的氯) 。矿物质中的水、气等都会随窑温上升不断分解出。当窑温上升和达到标准时,釉层熔化。各种气体可向外“跑出来”。但当窑温不再上升或停止、且下降时,再析出的气体就有可能跑不出来了, 因而在釉内成为气泡。 事实证明所有釉层内均有气泡。肉眼看不到就放大, 500 倍全看见了,除非泡全部变质或消失了。2、气泡的衰退(发育):这是气泡在时空中的最主要阶段。气泡“诞生”后便进入了衰退期,它由两个无法分清的方面组成:一方面是自身缓慢地衰老;另一方面是自然法则的作用,二者合成衰退期。不仅不同时代的瓷器气泡衰退表现不一(不同时代,如唐代、宋代) ,就是同一个窑口的瓷

11、器气泡也不会相同(如同是宋代的耀州窑、磁州窑) ,甚至同一件瓷器上的气泡衰退程度也不一(详下文)。气泡的衰退不仅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极其深奥的科技领域,其过程与领域内很多是现代人尚未破解的课题。最简-4精选文库单的如脱玻化就说不明白。气泡的衰退最关键因素是内因,主要由气泡在釉中的位置和封闭状态决定。一般泡在釉层内分上中下三个位置,而封闭状态的又有好差之别。处在釉表(泡的外表面极薄)且封闭不佳的最容易先死亡(或成为破泡) 。气泡越多的瓷器这类泡所占的比例越多。处于釉层中间和底部的多数封闭较好,产生破泡的机率相对少,但也不会永远维持原状。外部环境的优劣成为气泡变化第二要素,这里既有地下碱酸

12、盐的多少,又有水流速度与与强弱区别,很多很多因素。空气中的干湿度及其流动等也会对气泡产生影响等等,内外因都与自然法则不可分。就一件瓷器而言,釉内的气泡变化不同,大体可划分为下述六种(其中存在的差异不再细致地划分) : 泡内透明度不断下降:新瓷器气泡清彻透亮、泡壁明显,呈现出一个个完整的气泡(作伪作旧除外) ,可见现今生产的各种瓷器,但化学原料的不算在内,限于矿物质原材料。但经过一定年限后,气泡内逐渐变混,不再清透如初了,具体可见光绪五彩三棱瓶仿哥釉,也可见乾隆几件瓷器,表明气泡经历百余年以后将出现“混”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泡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到宋代基本没有清彻的泡了。可以得出泡经历百余

13、年后才会有变混的结论,百年以内釉内气泡基本体现不出来。气泡变混是泡内有似雾非雾样的物质,它们充斥在气泡内,时间越久“雾” 越重。可见图、b、c,这是取自北宋花口尊釉内的气泡(无图泡内雾蒙蒙图 泡不清透了-5精选文库特指外,均为花口尊釉内气泡)。泡的变混可以把这三张照片与乾隆、光绪瓷器釉内泡变混对比,分辨出孰重孰轻。 泡壁加厚与断开:这是泡的两种情况,实际应有三种特征:首先是泡壁不清晰了,模模糊糊的了,似被 图 泡内模糊状态塑料膜蒙盖住了。实际上是由次生物和脱玻化造成的。现今无人讨论北宋釉气泡壁的详细情况,其它釉层的气泡壁更无人问津。老前辈冯先铭先生有一句特别值得思考的话。在冯先生写的“宋代黑釉

14、瓷器的生产”一文中,对建窑兔毫的形成原理指出“由于在烧成过程中釉层中产生的气泡将其中的铁质带到釉面,当烧到1300以上,釉层流动时,富含铁质的部分就流成条纹,冷却时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所致” 。这段话一是有权威性, 它是以国家建材总局建筑材料科学院为依托, 在该院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 二是有广泛的代表性,它不是仅限于某一两个窑口和较短的时期内,而是从东汉到元代南北方17 个地区和窑口的二十一种黑釉标本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三是在微观之下,不仅涉及到了气泡,也涉及到赤铁矿小晶体。该话中的“气泡将其中的铁质带到釉面” ,对古瓷气泡的产生与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揭示了气泡具有吸引力,可以把釉中的铁吸引到周边。那么是否包含着对其它物质也有吸引力呢?说的是黑釉,但青釉基本也属于同类,青釉内的气泡又是否会吸引什么物质?虽然这些问题现今无法得出答案,其中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但足以表明气泡的壁与其它处的釉层有区别,也为其自身的变化创造了机遇。除上述泡壁随时间的延长日益模糊外,第二个特征便是壁的加厚。刚烧制成的泡,泡壁未见有厚的,大小泡壁似乎一样厚。但此尊的气泡有些很厚了,可以从微观看出来。同期的耀州-6精选文库图泡壁加厚图 泡壁变厚图泡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