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达标课后练习 苏教版必修2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4718590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达标课后练习 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达标课后练习 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达标课后练习 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达标课后练习 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达标课后练习 苏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达标课后练习 苏教版必修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煤屑(xu) 敛裾(j) 邂逅(hu)B宁谧(m) 熨帖(y) 踱步(du)C脉脉(m) 袅娜(nio) 独处(ch)D倩影(qin) 媛女(y) 冠冕(min)解析:A项“煤屑”的“屑”应读“xi”;C项“独处”的“处”应读“ch”;D项“媛女”的“媛”应读“yun”。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僻 诅咒 没精打彩 历尽沧桑B弥望 斑驳 专心至志 小心翼翼C寂莫 缥缈 蓊蓊郁郁 游目骋怀D嬉游 坐落 豁然开朗 迥然不同解析:A项“彩”应为“采”;B项“至”应为“致”;C项“莫”应为“寞”。答案:D3下面对通感的

2、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C金竹没回答。凤月的一句话,戳到了她的痛处。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解析:C项的分析应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触觉的感受”。答案:C4下面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

3、,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解析:C项“总”表明作者揣测的语气。答案:C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面,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中,写尽了作者的内心矛盾和冲突。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宁

4、静与荷香的浓郁。C作者在结尾处,突转笔锋,追怀江南采莲的旧俗,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D作者在文章里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景: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荷香缕缕,月色溶溶,真可谓有画,有诗,有情。解析:B项中应是写出了荷香时断时续的特点。答案:B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离村三、四里外有一条小河。B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C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呢?到底种什么?与会者议论纷纷。D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解析:A项“三、四”之间的顿号应去掉;C项第三个“?”改为“,”;D项“怎么了?你。”应改为“怎么了,你

5、?”答案:B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_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_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_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_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7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叠词,并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解析:填词时要注意这一自然段整体上写景的特点以及具体景物的特点。答案:静静 薄

6、薄 淡淡 弯弯8从写景抒情的角度分析下面几个加点词的表达作用。(1)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2)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解析:首先应知道所分析的词的含义,然后分析使用这个词达到了一种怎样的效果。答案:(1)与上文“月光如流水一般”照应,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又与幽静的环境相吻合。(2)描摹出高低错落、明暗掩映的灌木影子,反衬出月光的轻柔。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9这段文字描写月色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A月光下的荷塘 B荷塘上的月色C斑驳的月影 D幽静的环境解析:题目问“这段文字描写月色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A、B、C三项属于所答非所问。答案:D10月光是“淡淡

7、的”,“不能朗照”,而作者为什么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指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素淡朦胧的月色赋予荷塘静谧清幽的韵味,令人喜爱。B它与作者不爱热闹的性格正好吻合。C它与作者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绪相一致。D它使作者可以暂时摆脱“颇不宁静”的心情。解析:文中说过“我爱热闹,也爱冷静”,故B项错误。答案:B11联系全文,下列对“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空明月朗的夜晚最能给人美的感觉,而淡云遮月的夜晚给人带来的是孤寂哀愁的滋味。B月光明丽、撒辉如银的夜晚常常是人们喜欢的,但作者认为淡云遮月使之不能朗照,更别有一番韵味。C作者认为淡云遮月

8、的夜晚更独具特色,和他当时彷徨、寂寞的心情是分不开的。D作者对“月淡”“月朗”的感觉和认识,是与他当时的思想感情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分不开的。解析:A项文中并没有这样说。答案: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绿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

9、,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

10、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

11、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拿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2月8日,温州作。12梅雨亭是

12、作者的一个观察点。在这个观察点上,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解析:此题第一问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写景的顺序是什么。注意联系课文归纳,同时注意行文的顺序。答案:写了山、微云、岩面和草丛,画出了瀑布的背景,介绍了梅雨潭周围的景色,然后具体写梅雨瀑并介绍梅雨潭得名的由来。这是按空间顺序写的。13写梅雨潭为什么要花那样长的篇幅写梅雨潭的四周景色?解析:答题时要注意梅雨潭四周景色与梅雨潭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案:梅雨亭是整个梅雨潭风景的一个有机部分,不写梅雨亭,梅雨潭景色不会有这么多姿多彩。没有梅雨瀑就没有梅雨潭。梅雨瀑是美的,但到了梅雨潭边,“心中已

13、没有瀑布了”,反衬出梅雨潭更美。14对“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两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排比,描写梅雨潭的绿让人有实体感受。B运用对偶,赞美那醉人的绿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C运用夸张,表现那醉人的绿简直可以捉摸到。D借助想象,赞美梅雨潭的绿能给人以生机和活力。解析:“我若”句中的“若”是假如的意思,即这几句是作者的想象。借助想象,赞美梅雨潭的绿能给人以生机和活力。答案:D二、语言运用15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

14、,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ABCD解析:要分析句间的联系。注意语句前后的连贯与衔接。答案:A读书做人 朱自清先生,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贫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你也处于朱自清那样贫病交加的困境中,你会如何选择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