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471682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用人教版教材的体会新课改实施已近十年了,广大教师在充分洗脑和狂热之后逐渐回到了理智和冷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一新课改的初衷也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识和接受。我感到人教版教材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编排上很好,教材的伸缩性较大,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容易接受,老师使用起来很方便。下面我就如何使用人教版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一下个人的做法,与各位同行共勉。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欲望。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进行的,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起点。“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发生疑问

2、,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但这样内在的情感动力要靠教师激发和调动。教师要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提供一定的内容背景,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心智处于最佳状态,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情感转化。例如:在教“工程问题”应用题时:“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2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30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学习前先在“一条公路”,后面分别出示“300米、600米、2400米”让学生进行解答,通过计算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使他们急于探求为什么“工作总量”不同,而合做完成的“工作时间”却一样,疑问使大家产生好奇,好奇心又转化为强

3、烈的求知欲望,当有的学生提出老师的这几个“工作总量”是挑选出的,算出的“工作时间”会相等,其它的数不一定相等时,老师又让学生各组间互相选定“工作总量”,再进行计算。大家跃跃欲试,算出的结果还是相同。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发现,懂得了工程应用题的“工作总量”可以用单位“1”表示,弄清了工程应用题的特点。再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567576、675657、756765,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个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

4、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从而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于探究,积极思维,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二、引导自主探索,增强创新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吃花生必吃带壳的”,用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形容学生的自主探索最合适不过,自主探索犹如“剥壳”,剥壳越有劲,花生越有味道。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掌握规律,要让学生去体验获取知识这一过

5、程的酸甜苦辣。例如:我在教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上,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后,用1平方厘米去量黑板面积,并问学生有什么感觉,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这个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由同学们自己来创造,哪个愿意来试一试?”顿时,学生情趣高涨,马上由许多学生说:“平方分米”。这时,马上给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创造了一个面积单位”的赞扬。但我没有就此停下来,又把学生的思维领向新的高点:“老师不讲,同学们不看书,谁能说说刚才你创造的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能在空间比划一下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很快有同学演示出来了。我趁热打

6、铁:“谁能说一下1平方分米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地观察、起疑、比较、争辩、归纳终于得到发现。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会了创造,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得知识的本身。三、鼓励标新立异,发展创新思维。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依据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不墨守陈规,勇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

7、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小组相互协作动手拼摆,很快就可以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我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推导方法时,其他小组立即说出了他们的方法:用一个梯形沿中轴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还可以利用做平行线的方法,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可见,

8、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研究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探索兴趣,而且发现了许多解题方法,还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又如: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习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学生按一般思路分析,列出(4462)2;4426等算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于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于是有学生想出了“正方形两条边的和减去长方形的长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宽:426。”还有的学生想出了“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多多少,那么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少多少:4(64)。”这两种思路摆

9、脱了思维的保守状态,体现了思维创造的美。在解答问题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学生能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的解释,只有这样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四、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创新能力。数学中许多有趣的规律、迷人的魅力,是很难单纯地从课本中领略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拓展书本知识。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

10、创造力。例如:学习了面积计算,让学生实际测量计算操场、花圃、圆形水池的面积;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学习了圆柱、圆锥的体积,让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切面积、沙堆、麦堆的体积和质量;学习了比例,让学生测出旗杆、教学楼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在实践活动中,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将一块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木板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可以锯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用正方形面积除以圆形面积,算出可以锯5块,脑子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摆圆片试验知可以锯4块。又如:测量计算酒瓶的

11、容积,一般学生认为酒瓶上半部既不是圆柱形又不是圆锥形,感到无法计算,而动脑筋的学生想到:先在瓶内装大半瓶水,算出有水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然后把瓶竖倒过来,算出上面空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这两部分的容积之和就是这个酒瓶的容积,别出心裁的方法,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精心设置问题,培养创新能力。问题是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只能是在浅层次上进行。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必须注意的是设置问题

12、情境也应是创设成功的情境。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即时认识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问题情境能够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深刻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能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设法使问题成为全班的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的难点,引导大家集体研讨、集体解决,给全体学生创造参与、自我表现和获取成功的机会,能较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首先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

13、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接着,提出圆形水桶也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想出了“绳测”的方法。接着又提出旋转着的圆能用绳子绕一圈吗?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在一连串问题诱导下,大家通过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是一个确定数,叫圆周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了知识,又长智慧。六、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创新能力。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它本身就具有思维价值和智力价值。数学教师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就是要在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思维之间做好协调,发挥桥梁和导向作用,使书本上的数学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自

14、己的心理品质,成为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展示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这同时,也要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思维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时间加以解决,切不可贪图方便,舍不得时间,而以讲解乃至直接的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那样会导致学生以听讲代替思维,从而听起来好象什么都明白,事后自己动手做起来却又什么都不会。只要加强思维训练,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方式,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比赛谁的解法多、谁的解法妙,这样使学生对解题兴趣骤

15、增,解题思维活跃,能灵活地以原有知识经验为依据,不断转换角度,尽量寻求解决问题和再创新知的独特途径,这样的思维训练,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修一段150米长的校路,前3天修了20%,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段校路需要多少天?”作为总复习的例题,我们不要满足学生会150(15020%3)15(天)的解法,而要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从“3天与20%”的对应关系上找捷径,有的学生就可发现:20%3可以平均每天修这段路的百分之几? 于是就可以找到一种解法:1(20%3)15(天)。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独创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后继续诱导,果然,有的学生联想到倍比法,也创造出自己的解法:3(120%

16、)15(天),这样教师鼓励说:“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好的解法,这道题还有更简便的解法呢?大家想想看。”话音刚落,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点燃了创新的火花,学生经过讨论、交流,终于想出了最佳的解法:320%15(天)。这样,既激励求异,又重视求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异中求新,新中求特,发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总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个渐进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即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明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又要关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取得发展,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