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0000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4716209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命年的回想0000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本命年的回想0000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本命年的回想0000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本命年的回想0000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本命年的回想000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命年的回想000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 学目 标 1.了解春节的传统风俗文化,感受地方特色与乡土风味。2. 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并激发传承文化的动力。教 学重 点 1.培养诵读能力2.感受浓郁的传统文化 教 学难 点 教 学 过 程教师指导精讲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谈春节 (出示课件 谈春节)同学们,今年是农历兔年,是所有1999年出生的学生的第一个本命年。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本命年”?生: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转一次。我们班有12岁的同学吗?谁能告诉我,本命年有什么讲究?为什么?生:系红腰带、

2、穿红裤头、腰上系大钱 为了辟邪、祈福、保平安。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习俗,是老百姓最朴素情感的表现。2一年的节日之中啊,春节是最隆重的;不过现在的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在几十年前,京郊运河那儿是怎么过年的呢?(想)好,我们现在就随着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一起到京郊运河边去过一次旧时的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二、读春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回想了哪些事情?试着提取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示例:炒年货)。(可以在书本上圈点勾画出关键信息。)(出示课件 读春节1) 好,大家都读得差不多了,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来说说作者回想了哪些事情?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吗?

3、同学们回答得很全面,找得很准确,概括得也很到位。刘绍棠为我们介绍了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神、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这些春节风俗。这么多的事情作者有条不紊、娓娓道来。(出示课件 读春节2,炒年货拜新年)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如此众多的春节风俗的呀?(时间顺序)(出示课件 读春节2,腊月初一正月初一)从腊月初一炒年货开始,随着吃腊八粥、买糖果等风俗的纷至沓来,乡亲们过春节的年味儿是越来越浓重了,真是一天比一天增温。这与我们课文第三段中的哪些词语是相照应的呀?(预热增温红花发烧)(出示课件 读春节2,预热发烧)好,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来感受

4、一下向我们慢慢逼近的浓浓的年味儿。(齐读)嗯,大家的情感都很真挚,老师已经感觉到过年的味道了。三、品春节(出示课件 品春节1)作者回想的众多习俗中,哪些最能吸引你,选择两、三件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习俗中所包含的浓浓的年味。常老师啊,最喜欢“吃腊八粥”这一段,听老师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其中的年味。(出示课件 品春节2)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出示课件 品春节3)常老师觉得,“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表现出了这一年的丰收;而“红豆”、“红薯”、“红枣”都是红色的,就

5、暗示了喜庆的气氛。(板书:丰收、喜庆)“熬”成的腊八粥,这个“熬”字,道出了腊八粥丰富的营养,真是“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舍不得吃,为什么舍不得吃啊?(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了,出于珍惜、节俭的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从而舍不得吃)可是为什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意放下筷子呢?(也是因为太好吃了,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不愿意放下筷子,看似矛盾的行为,却把人们过节的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好,现在可以仿照常老师的范读示例,自己去试着找找最能吸引你的习俗,也可以和同桌、前后左右的同学相互切磋,读完后来说说你感受到的浓浓年味。嗯,同学们读得很好,深

6、情并茂,我们的课堂气氛也像过年一样,越来越红火了。在运河父老乡亲的心目中呀,春节是十分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之外最有地方特色的节日了。因为炒年货、吃腊八粥,我们喜庆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因为送灶神、换门神,我们祈求来年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因为除夕守岁、拜新年,我们增进亲人亲情,和睦人际关系。(出示课件 品春节4)四、话春节我们已经领略到了乡土作家刘绍棠为我们介绍的过旧历年的风俗文化;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怎么过年的呢?说说我们的春节风俗,和过去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出示课件 话春节1)同学们说得很好,看来我们的过年习俗也是丰富多彩的。虽然,有些习俗,我们今天已经渐渐淡化了,但是我们过春节的

7、年味儿并没有淡,不论是旧风俗还是新风俗,其中包含的新年美好愿望并没有改变。同学们刚刚提到,我们会用手机短信的方式送祝福。那么假设现在就是除夕夜,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拿起你手中的笔编辑一条短信给你的亲友送去新年的祝福。要求体现出,文学性、创新性。(出示课件 话春节2)好,拿出你们的笔,挥写祝福吧。大家写得非常好,内容上有创新,情感也很真挚,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你诚挚的祝福。老师啊,被这喜庆的气氛感染了,也想趁此机会送上自己的一份祝福:炒年货弥漫春节的热闹,换门神飘散祝福的祈祷,包饺子融入制钱的运道,拜新年传承华夏的美好,祝大家学业的山峰不断攀高。说说“本命年”朗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春节习俗学生

8、回答:时间顺序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并说说其中的风俗说说现在过春节有哪些习俗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传统风俗文化,感受地方特色与乡土风味。2. 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并激发传承文化的动力。 一、导入新课。1、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2、谁能告诉老师“本命年”是什么意思?(见书下注释)渗透读书方法3、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少岁了,你是怎么知道的?(12岁,60岁,最后一段。)本命年有什么讲究?为什么?生:系红腰带、穿红裤头、腰上系大钱为了辟邪、祈福、

9、保平安。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习俗,是老百姓最朴素情感的表现。4、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作者的一些情况了吗? 2一年的节日之中啊,春节是最隆重的;不过现在的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在几十年前,京郊运河那儿是怎么过年的呢?(想)好,我们现在就随着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一起到京郊运河边去过一次旧时的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2、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二、整体感知1、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那些活动?现时的年:放鞭炮拿压岁钱吃团圆饭守岁拜年贴春联看春节晚会现在,我们把我们的过年暂且放一放,一起到作者的

10、家乡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2、放声朗读第四节,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1)朗读之后,先各自质疑再小组成员互相答疑,然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个问题小组间质疑并解答,如有意见不一时,老师可加入讨论。(2)提问大家大家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旧时的年: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畜备糕点送灶王爷换门神守岁拜新年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答略)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展望来年,祈求好运

11、,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3、课文只是个引子,她激发了我探求“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兴趣,于是我借助网络查到了好多资料,比如,作者只写到正月初一百家拜年就嘎然而止了,资料告诉我正月初一才刚刚开始过年呢;小时候过年都要掸檐尘,以为只是图个清洁,现在才知道“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典故。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旧时的民风、民俗。三、拓展延伸,比较今昔1、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2、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

12、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3、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2)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3)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四、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课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并进而指出产生问题即形成了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做一个关心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通过阅读此文,了解有关腊八粥的来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体味人们于风俗中寄托的深深情谊。老师最后祝福同学和老师们:祝同学们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快乐!作业布置 收集更多的对联和祝福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