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实走进作文课堂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4712529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真实走进作文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让真实走进作文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让真实走进作文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让真实走进作文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让真实走进作文课堂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真实走进作文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真实走进作文课堂(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真实走进作文课堂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学生却闻“写”生畏,毫无兴趣,往往以一些“作文选”为样本,写出的作文千篇一面,久而久之,写作能力徘徊不前。如何改变这种矫揉造作、虚假拼凑的拼盘式作文的现象呢?新大纲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作了调整,明确提出了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开拓视野,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用各种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手脚,我们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一、真实为先 走进璀璨的生活世界真实是小学生作文的生命!只有真实的人,才有真实的个性,才能写出真实的有个性的作文.自然万物、社会人生,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

2、,无边的深情,无穷的生机。鲁迅的作品之所以倍受喜欢,是因为它有真实作为支撑;余秋雨的作品之所以令人关注,是因为它有生活作为支点。没有真实就没有作文,没有新的生活就没有新的作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真实的世界中去,引进新的生活中去:既要求学生学会用火眼金睛去观察生活中最平凡、最细微的事物;又要求学生学会用智慧的头脑去思考生活中蕴含的新内容、新思想、新方法;还要求学生学会用真实的笔触去描写真人,叙写真事,述说真话,倾吐真情,拥抱真心。因此,作文课堂上,我注意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敢想敢说。在日记批改中,我发现总有学生不顾实际,把老师的外貌描绘得美如天仙。一节作文课上,我便让学生来给我“画像”,要

3、求学生如实描述,而不要过分美化。于是,一学生说:“钱老师脸色暗黄,憔悴得很”学生的哄笑打断了她的描述。我知道她是在套用作文书上的描述。我并没有指出这一点,而是微笑着对她说:“你再观察一下,我是这样吗?”她再看看我,自己也意识到说得有些离谱,不由得也笑了。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老师小眼睛,皮肤稍黑”“老师的脸上带着红晕”“老师身材修长”这些生动而又贴切的描述,不比运用套话真实、可爱吗?得到了我的鼓励,学生的兴致更高了。他们又开始相互描述,并请大家“猜猜他是谁”,从那一双双发亮的眼睛,那一只只高举的小手可以看出,学生的作文兴趣被极大地激发了。以至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意犹未竟。课后

4、,一篇篇详实生动的日记,又再现了这节留给他们深刻印象的“有趣的作文课”。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宽松和谐的气氛,课堂上还是“师道尊严”,我们的学生能讲真话、吐真情吗?二、张扬个性 唤醒沉睡的习作潜能本次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些学生之所以望“文”生畏,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平日的生活比较单调,缺乏写作素材。刘勰说:“文附质也。”“文”就是语言文字及其表达的形式和技巧;“质”就是内容,包括思想和情感。“文附质也”,语言文字的表达必须附丽或扎根于特定的思想和情感内容之中。可见,作文教学的真谛是激发学生

5、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有丰富的感受,才有作文的愿望,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同样,生活也是培植创新的土壤,生活的浪花能激发学生作文创新的欲望。教师要打开他们心里的“结”,让学生想写、乐写,就必须主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供亲自感受现实生活的机会,收获真实生动的材料。为此老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参与、投入生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走向大自然,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手去创造,用心灵去体会。比如各种名目的班队会活动、故事比

6、赛、传话游戏、掰手腕比赛、踢毽子比赛、野炊活动等。这些趣味横生的活动,总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活动过程中,他们拥有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独特感受与积蓄。因而,当他们下笔作文时,那种情感的倾泻,开放的思维,大胆的创新,使文章妙笔生花。如,由于近来春雨绵绵,使同学们酝酿已久的野炊活动总是一拖再拖,让同学们的心灵在希望失望希望中苦苦煎熬,于是,同学们把自己的怨气诉诸笔端:“这不开眼的天,好像故意要捉弄人,眼看明天就要去野炊了,又下起了雨;春雨呀,你对我们真是情有独钟,你也应该去关照关照干旱地区呀;还有那可恶的太阳,不知躲到哪去偷懒了,我真恨不得一脚把太阳给踹出来。” 这生动而又独

7、特的语言,这真心的倾诉,就是作文成功的基石,多彩的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给予了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三、多向实践 掌握运用作文的规律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丰富多彩,小学生作文如能在交际生活中派上用场,他们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到作文的重要,认识到作文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这“需”可以是和别人沟通、言语交际的需要,可以是渲泄情感的需要。学生的交际范围还很狭小,交际层次也较低,真正以某种明确的身份,独当一面地自主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不多,交际经验还不丰富,因而语言交际的目的意识、对象意识不强。“需要”能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表达自己“

8、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收获或积蓄。明确写作只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就行,从而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动机。发挥写作的实用功能,我们可以着力做好两个工作。第一,要为应用文训练提供实践的机会。当学生已学会一些应用文写法后,就该指导学生把写作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如竞选班干部时,让学生写竞选演讲辞;丢了东西写寻物启事;学校举行运动会时,让学生到现场采访,并为“红领巾”广播台写广播稿,为黑板报写板报稿;给同学写留言条;为班级发通知;寒暑假让学生给老师写信,汇报假期学习、生活情况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应用文,提高写作能力。第二、引导学生学会用作文去反映生活,从而感到自己在为“需要”而作

9、文。社会的急剧变化往往使学生游离于家庭和社区之间,孤立于人群之外,减少了直接的共同经验。他们一方面疏于同人们交际,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对话的要求。尽管如此,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和学校的甄别功能,教学不能充分满足这些需求。面对这些情况,“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作文教学才显得更加重要。作文教学环境要体现出“信息化”与“生活化”的特点,教师要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有一位男生,她平时按老师要求写的作文并不出色。可是他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写的一篇作文,让人读了却不由得潸然泪下。

10、他在作文中写到:“亲爱的爸爸,你在国外还好吗?你为了能让我们生活得好点儿,一个人去国外吃苦受累记得那一次,我和邻居小伙伴正在玩,他爸爸拉着他说:“走,爸爸带你去游乐场玩。”说完骑着摩托车就走了,我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想了很多。爸爸,你回来吧,我不要好的生活质量,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全家人在一起”没有优美的词句,没有动人的修辞,由于叙述了真实的事情,倾吐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因此提高写作能力光靠课内语文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大习作教学观”,打破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界限,把学习性练习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拓宽学用作文的空间,让学生在大量的作文实践中掌握运用作文的规律。四、善

11、待童心 放飞生命的色彩作文是个性的释放,更是生命的律动。作为教师,虽然我们的年龄不可能再回到孩提时代,但我们的心可以回去;虽然我们的童心不可能再拥有,但我们可以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以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事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时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对于孩子们的作文,教师要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尊重。有了这种轻松活泼、自由民主的习作氛围,有了属于学生心灵自由的空间,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无拘无束的轻松、一吐为快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愉快。学生就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倾吐。学生的思想一旦在平静的心态中徜徉生成以后,

12、他们就会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 我们就可以看到真实的童年,听到花开的声音,嗅到泥土的芳香。长此以往,学生就一定会写出具有原汁原味的清新活泼的新作文来,作文教学就会焕发生命的光彩!让真实走进作文课堂新乡市卫滨区中州铝厂小学:钱丽 20056 论文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 但作文课上却常见到这样的场面,学生面对着作文题目愁眉苦脸,处于不知写啥的苦恼之中,写出的作文更是虚假、干瘪、枯燥,作文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块心病,自然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我们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本文从四方面进行论述,一、真实为先,走进璀璨的生活世界 。二、张扬个性,唤醒沉睡的习作潜能。三、多向实践,掌握运用作文的规律。四、善待童心,放飞生命的色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了写作的真实性,让作文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关键词:真实 实践 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