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上传人:s****6 文档编号:564702281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76.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必修下第一单元第部编版必修下第一单元第1-21-2课课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孟子1.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文言基础知识知识。2.2.厘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厘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3.了解孟子了解孟子“保民而王保民而王”的的仁政思想仁政思想及及“制民之产制民之产”的的具体措施具体措施。学习目标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和孟子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之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

2、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知人论世孟子的基本思想孟子的基本思想(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养民,一要制民之产;二要使民以时;三要取民有制。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3)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

3、即“以德行政者王”。就是“乐以天下,优以天下”。(4)性善: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知人论世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改革政治,

4、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王道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知人论世齐宣王其人齐宣王其人 妫gu 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j,几乎灭亡燕国。他有一个梦想:他有一个梦想:如齐桓公一般,做威风的盟主。如齐桓公一般,做威风的盟主。齐宣王: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孟子: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统一思想?知人论世相关故事相关故事滥竽充数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齐宣王使

5、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王吹竽,宣王说之,廪廪lnln食食ss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一一听之,处士逃。稷下学宫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知人论世课文听读课文听读整体感知全文的结构层次全文

6、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层第一层文本研读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译文齐宣王齐宣王问(孟子)说: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孟子回答

7、说: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某一类人宾语前置非得,不得已,“以”通“已”名作动,怎样称王(的事)概括第一层的含义,赏析孟子的论辩技巧。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话题转向谈论“王道王道”。(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

8、题而不回答。(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层第一层文本研读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二层第二层文本研读译文(齐宣王)(齐宣王)说: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孟子)(孟子)说: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齐宣王)说: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9、孟子)(孟子)说:说:“可以。可以。”(齐宣王)(齐宣王)说: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安民,养民宾语前置,御,抵御宾语前置,从哪里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二层第二层文本研读译文(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

10、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宾语前置,之:到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恐惧战栗的样子接近,走向用羊来替换它(指牛)。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知,知道之乎,兼词吝惜,舍不得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

11、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二层第二层文本研读译文(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的确,确实bin,狭小就是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怎么,哪里痛惜,哀怜区别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

12、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二层第二层文本研读译文齐宣王齐宣王笑着说: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孟子)说: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

13、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主谓倒装句仁道,行仁政的方法形作动,远离概括第二层的含义,赏析孟子的劝说智慧。孟子以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与之作之作对比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表明

14、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二层第二层文本研读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

15、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三层第三层文本研读译文齐宣王齐宣王高兴了,说:高兴了,说:“诗经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孟子)说: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

16、我的力气足以举起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那么,大王您相信吗?”“悦”,高兴宾语前置/判断句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的原因禀报眼力整车柴火认可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三层第三层文本研读译文(齐宣王)(齐宣王)说:说:“不相信。不相信。”(孟子说:)(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