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564697732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8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一、(2023襄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修鞋匠雪樱济南的春天,风大,七八级大风见怪不怪。小区对面空地的一角,修鞋阿姨躲在自制的帐篷里,只把脑袋露在外面,有活儿时人才钻出来。好几次我路过,碰见她在吃饭,马扎上搁着老式长方形铝制饭盒,她手里握着馒头,就着炒的辣椒疙瘩丝,吃得心满意足。喜欢这位阿姨,就是喜欢她的安静,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阿姨就在这条街上修鞋,最初是她的父亲主修,她负责打下手。老先生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书包、箱包、校服等拉链坏了,也习惯了找他。他

2、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一个初冬的午后,附近大学的一位美籍外教拎着一双高筒靴子来了,他连说带比划,老先生听得云山雾罩,好在旁边的人领会了来意。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脑门上渗出豆大的汗珠,“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

3、拥抱了一下老人,表示一周后来取。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老人的脸涨得通红,说不上是激动还是着急。几天后,来到鞋摊前接过簇新、铮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可爱得像个孩子。接着,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从那以后,外教每天路过修鞋摊,隔着老远就和他热情地打招呼,慢慢地,老先生也学会了说“hello”和“goodbye”。A.小修小补,零打碎敲,赚不了多少钱,却方便了日常生活,溢出了烟火气。老先生的良好口碑,为女儿接棒修鞋打下基础,也是无形的精神

4、财富。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她每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备:一台老式的补鞋机,日头晒得剥皮掉漆,一只长了包浆的木头盒子里放着胶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再打量她的那双手,骨节粗大,布满老茧。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出来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这个手艺是老爹传下来的,我天天干着心里不慌张。不靠它吃饭,靠它解个闷吧。”她缓缓地说道。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有

5、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一字一句,皆是哲理。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这正是文学家曹雪芹的警示之笔。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B.(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5月6日第7版,有改动)1.选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如第段画线句。请说说这处景物描写的作用。答:画线句描写了初冬的午后阳光从树梢洒下来,一片寂静的景象,营造了安静、美好、和谐的氛围,烘托了老人激动的心情。2.请品味

6、第段句子中加点数量词的表达效果。答:这些数量词一方面表明修鞋匠工具简陋,另一方面表现修鞋阿姨技术娴熟。3.将下面从选文中截取的一句话还原到原文中,你认为放在A、B哪一处最合适?为什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答:B处。放在此处可以起到总结全文内容和升华情感的作用,通过对老先生、修鞋阿姨的深入了解,进一步表明作者对修鞋匠这类手艺人的敬畏之情在逐步加深。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从“老先生”“阿姨”两位修鞋匠身上,你发现了平凡手艺人哪些闪光点。【链接材料】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

7、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答:踏实,让人放心;手艺娴熟、灵巧;口碑良好,做工讲诚信;不贪图钱财,不乱涨价(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二、(2023恩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甜意充盈的夜晚周华诚诗人悄无声息地走路,悄无声息地进屋。掩上门,还得闩上。说话也低声静气,仿佛生怕惊动了什么。写作前,我特意打电话问母亲,做米爆糖的夜晚,为什么那么神秘?母亲说,没有啊。那么晚,你们都睡了。我们确实都睡了,挨不住。灶膛里大块柴熊熊燃烧,人暖得睁不开眼。一只猫,蜷在灶后猫耳洞里,舒适地打着鼾。次日清晨我们醒来,一列一列米爆糖,早就整

8、齐地躺在案板上,散发着好看的光泽。有米爆糖的冬天,令人感到心满意足。可我仍不罢休。我问母亲,制米爆糖的夜晚,是不是有什么禁忌?母亲说,没有什么禁忌啊。制米爆糖的夜,空气是甜滋滋的。父亲早早买了白糖,以及麦芽汁我们叫糖娘。母亲早早炒好了米花。晒干的大米,在铁锅里与细沙同炒,米粒爆开,如怒放的花,一朵一朵,纷纷扬扬,在黑色的背景里,那么好看。现在,要用糖,那甜黏之物,把一切散落的、纷扬的、一个一个汉字一般的米花,凝结成句子、诗篇、文章,凝结出秩序、队伍、大地。真的,糖,就是灵感。糖娘就是灵感之娘。这样一想,我就知道了制米爆糖的夜晚为什么静悄悄的。灵感是一种敏感的东西,稍稍的慌张,一点点牵强,十秒钟

9、游离,都可以轻易地将它赶跑。所以,制米爆糖的师傅,是十二月行走在村庄的诗人,身上带着甜味的诗人。米爆糖师傅在村庄里数量不多,他们掌握的秘密是一般人无法知晓的。他们入夜行走,披星戴月(有时披雪戴花),穿越黝黑的田野、冗长的木桥,穿越零星的狗吠、高远的鸦声,走三四里路,去某一户人家。人在灶前坐下,熊熊灶火用温暖裹挟了他。他捏一支烟,随手从灶膛抽出一块柴火,点燃。好了,一个被甜意充盈的夜晚就此开始。糖在锅里,糖娘在锅里,这些东西被搅动起来,夜也就被搅动起来。当米花与糖搅到一定程度(具体到什么程度,由掌勺的诗人决定),就被迅速取出,热气腾腾地,倒进木案上那个“口”字形木架子间。穿上新鞋的人,站上案板去

10、踩。踩那些米爆糖,直到它非常坚实(一篇好的文章,文字与文字之间也是具有这样稳定的结构:一字不易,密不可分)。然后动刀,先切成条,再切成片。嚓嚓嚓嚓,嚓嚓嚓嚓。门是关紧的,风都吹不进。这让诗人感到踏实。有一次,在搅动一锅甜意的时候,门突然打开,一阵冷风吹进来,诗人心中一紧,手里一沉,锅里咕嘟咕嘟冒泡的糖液立时收了下去,熄了,干了。他说,有什么东西来过。有了“东西”来过,那一锅米爆糖再也无法凝结。松松散散,像一堆突然从树上掉落的叶子,像一篇被写坏了的文章(一个不喜欢的人的电话就轻易地打扰了写作进程),令人灰心。明白了,这就是制米爆糖的“禁忌”:忌外人串门,忌随便开门,忌高声谈笑。我离开村庄很多年,

11、这样制米爆糖的夜晚也久违了。听母亲说,村庄里大家都不做米爆糖了。原因能想到现在大家不缺吃的了,想吃什么,随时可以进城买到。母亲说,现在城里就有当街做米爆糖的,就在街边,大白天的,一锅一锅做,不也做得好好的吗?哪有什么禁忌。我却觉得,生活其实需要一点儿仪式感。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变得缺少趣味?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些门关得紧紧的、悄无声息的、甜意充盈的夜晚。(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陪花再坐一会儿,有删改)1.本文一暗一明两条线索。暗线上贯穿全文的事件是:文章的创作。明线上贯穿全文的事件是:米爆糖的制作。(阅读全文后填空)2.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爆开的“米粒”比

12、喻为怒放的“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米花竞相爆绽的情景,流露出作者幸福喜悦的情感。3.第段描写的现在制作米爆糖的场景,与过去的制作场景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这种写作手法。答:采用了对比手法。将过去制米爆糖的慎重与现在制米爆糖的随意进行对比,突出了过去制米爆糖的慎重态度。4.请你结合文章多处写到的“关门”细节,理解文末画线句的深层含意。答:只有拒绝纷扰、内心宁静,严谨执着、专心致志,享受工作、热爱生活,我们的生活才能充满趣味。三、(2023十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萋萋毛,又名小蓟。这种野菜极常见极普通,它的叶子满身全是刺,嫩时刺软,可以做菜。叶子的汁还可以止血。它开

13、出的小花,也蛮漂亮。说起萋萋毛,我情不自禁想起一些往事。1954年,我10岁,和邻居女孩一块儿报名上一年级。那时我父亲已病逝,母亲独自拉扯三个孩子,还能支持我上学,真是不简单。16岁,我参加初中考试,只考语文、数学。分数考得挺好,可惜按当年规定,年龄超了,没能录取。我20岁那年,村里办教育,缺教师,让我教孩子们学文化。我跟孩子们一块儿学习汉语拼音,一些字词也得到熟悉和巩固。24岁结婚后,整天忙着干农活儿,把孩子们养大,供他们上学,教书和读书也就没再继续下去。多年后,孙女出生了,我到北京帮忙照看。我和孙女一起看书,由此又开始提笔写字。这时候已经是字认识我,我不认识字了。孙女上小学后,每天她回家写

14、完作业,我就和孙女一起抄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抄了好多遍,有的都能背下来,还能默写出来。这让我很高兴、很充实,觉得生活更有意义了。近些年,儿子鼓励我写回忆录,说将来给孙辈们看,有意义。我说一个农村老太太,没什么成绩,也没什么功劳,有什么可写的?儿子说,种地养家糊口就是成绩,把孩子培养成材就是功劳,就写小事、小人物,慢慢来,写一点是一点。我偷偷写了一些,自己藏着。后来儿子偶然看到了,很高兴,说太好了,虽然看着像白开水,可是挺真实挺有味道。他拣出一些成篇的发到网上,没想到这些自言自语的白开水小文章,得到了网友们的喜爱和支持。那之后,我写得越来越勤了。写事、写人、写物、写吃、写玩,庄稼、蔬菜、

15、家畜、炊食、用具等这些我熟悉的东西,都写到文章里。几十年里,眼见的、耳听的、亲历的,用笔记下来,还不少哩。张嘴说容易,写在纸上对我来说可就难了。要么字不会写,要么句子不通。我自己查字典,老伴儿在网上给我查成语、查谚语。一篇文章一两千字,草稿写两遍,最后再誊清一遍,基本一个礼拜完成一两篇。除去做饭、吃饭、刷碗、打扫卫生,每个星期抽出一天去公园,其余的时间,我都花在笔头上。有事忙挺好。在写的过程中,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快80岁的老人,忘记了我已腰弯背驼,全身心投入。过去的事浮现在眼前,挺有画面感。不少事几十年后再端详,苦的淡了,好的存了。写出来是放下,说出来是安慰。我写的文章,是最简单、最实在的那种,一眼看到底。能保证的,是自己真实的记录,是真诚的念想。写字作文锻炼了大脑,还锻炼了手指灵活度。自己生活自理,活得有质量,不给孩子们添负担,也是福气。写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快,仿佛又回到了儿时上学的日子。儿子给我当编辑,录入、配图、发文,给我买了大字本词典,还准备了好多本子,嘱咐我不要为了节约写得太满,方便以后修改。老伴儿每次用毛笔书写标题,还拍了誊清的稿子,通过微信发给儿子录入修改。我常想,如果当年母亲不让我去上学,如果村里不让我当老师,如果不和孙女一起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