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468423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第一层阶 纠错特训精题分解【易错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的宋词,依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鹊桥仙 夜闻杜鹃陆 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家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惊残:惊醒。家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答: 【答案】(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安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其作用在于为

2、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舞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2分) (2)运用烘托(衬托、衬托)手法,(1分)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2分)【赏析】“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居处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干脆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

3、得特别清楚、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殊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 “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原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伤心楚。 “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

4、又被“惊残”。 “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 接着它的哀鸣。 “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有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状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似乎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5、”“ 故山”,家乡。 “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家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 “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哽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视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须要加以留意的。假如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验,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

6、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凉爽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厚。(4分)【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耀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渐渐消停下来,它们最终适应了皎月的刺眼

7、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醉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当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起先的惊惶热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鸟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终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安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假如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

8、寂的深夜,仰视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肯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快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莫非只有诗人独自由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

9、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定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纳正面抒情的方式,干脆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厚。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的确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

10、,黯然失色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2题。出 塞马 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来源:状元源Zyy100 K1、其次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的“冲”字假如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5分)答: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6分)答: 【答案】1、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溢了一种昂扬激扬的心情。“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剧烈。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

11、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微环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简析】:“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致。“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

12、,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重壮美的色调。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洁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开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事实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

13、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终成功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依次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气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其次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概外,还很留意语言的精致,并擅长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微环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画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到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备结合的上乘之作。【易错考点二】鉴赏诗歌的意境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5分)幽居初夏 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