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4679744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2-3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方法。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坚实基础。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究。2.本课教材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通过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好表格,让学生通过这个操作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部

2、分例2通过测量面积及试一试,探索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部分从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部分练一练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让学生能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3.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把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演变成长与宽同样长。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

3、标 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知识的迁移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

4、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里我安排了3道题,第1题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面积。 第2题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积。第题出是一道既难数有难量面积单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课,这样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 (二)实践探究

5、,发现方法 .动手操作。 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在纸上摆一摆,摆出3个你们最喜欢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反馈交流。 填完表后,老师带领学一起观察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初步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抓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发现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再来做第二实验。 请各小组测量例2的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 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

6、量,面积是多少?学生操作完后小组交流 、交流测量结果 长4厘米,宽3厘米,面积1平方厘米。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去测量的? (每排摆4个,摆3排,共有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可以沿着长摆一排,共可以摆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3行.说明每行个面积单位,可以摆行,一共有12个面积单位,面积是1平方厘米),如果没有第二种测量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引导出第二种测量方法。 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这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从多种方法中学会选择最佳方法。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不同策略的能力。)在出示例2的第二个长方形,要求学生量出长和宽后用简便的测量方法测量它的面积,并说出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用这两个

7、长方形的长乘宽是不是也等于它的面积 第四个环节(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 ()通过刚才的验证,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随后老师介绍用字母表示公式。接下来老师出示两道题,用刚刚学到的新知来解决。 、第82页的试一试2、解决一开始出现的求游泳池的面积题目。经过刚才的学习你有办法求出面积吗? 练习完毕后就进入第五个环节.(五)灵活应用,迁移方法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7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分米、宽3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

8、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紧接着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出示书第83的第题。 、出示书第3的第2题。 本节课采用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去实验发现,自己去求证,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

9、面积单位的大小,经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初步学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二、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根据标准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以往教材相比,这部分知识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

10、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2、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教科书的第823页例4及练习二十的相关习题。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应该说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从学习长度单位的进率到学习面积单位的进率,是认识发展的一次突破。学好本课内容,不仅能巩固前几节课知识,还能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打下基础。由于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受负迁移影响,学生计算面积进率时容易出错。例4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

11、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教材采用1的比例画出了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至于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教学重点是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是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参与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三、教法、学法 1、由于学生在以往生活、学习中较频繁接触周长等一些进率为10的单位,受相邻长度单位进率为10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相邻单位进率都是10的错误迁移。再加上三年级学生思维

12、分配力较弱,有时在计算中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因此,要加强对比,寻找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相邻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它们的进率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 由于学生还没学过用10乘、除,所以只要求学生口头推算。如要求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这样想:因为平方分米里面有100个平方厘米,8个平方分米就有8个10平方厘米,也就是800平方厘米。又如要求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可以这样想:因为每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0里面有个10,就是3平方分米。2、学法点拨 ()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与直观图象相结合。(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如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图片中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摆,

13、或画、或算来得出平方分米=10平方厘米的结论。 (3)要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面积单位换算时,老师要注重学生想的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4)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垫定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 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

14、,树立学习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二、说教法、学法: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 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 习方法。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2、放大棋盘学生观察结构。(明确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4、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出算式119。 导入板书课

15、题。二、探究体验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全班组织交流。 、师生评议。(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重点评议笔算。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实践应用、用竖式计算第6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