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猪料的最高境界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4666361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猪料的最高境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乳猪料的最高境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乳猪料的最高境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乳猪料的最高境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乳猪料的最高境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乳猪料的最高境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猪料的最高境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乳猪料的最高境界目前,无论多钱(一万多)的教槽料,都是一种成分从7天喂到35天的。完全忽视乳猪消化系统的不同发育阶段。而一旦更换为小猪料,换料应激、断奶应激、转群应激(用乳猪喂料器就没有)还是难免。然而,“X X三宝”也好,“X胞胎420”也罢,亦或什么别的乳猪料,第一周都是不喂食的。也就是说,营养再丰富也没用(何况并不安全、丰富)而根据乳猪消化系统以及是否哺乳,教槽料是应该分为四个阶段的。通过这四个阶段的饲喂,才有可能既可达到补充营养,提前断奶,又能教会乳猪采食非母乳饲料。更重要的是提高成活率、免疫力(这才是最重要的)。那么乳猪料分为哪四个阶段呢?一.补的阶段乳猪料的作用,首先是为实现快速生

2、长,实现早期断奶的目标。提高仔猪成活率、育壮率。因为:众所周知,光靠奶水是远远不能满足小猪极限生长需要的,而养种猪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多最好的小猪。而一个全面健康的小猪也会为今后的生长打下了良好基础,(免疫力强,自然少用药)。然而,新生仔猪是没有先天保护性免疫力的,主要靠从初乳中获取大量抗体产生被动免疫。但是,很多猪场由于管理不严、饲喂不科学,造成母乳不足,仔猪得不到“初乳抗体”(不足量)的有效保护;而就算获得足量的猪初乳,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乳猪最初获得的“初乳抗体”也在逐渐减弱,而此时乳猪的自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能力还未形成,加上仔猪因母乳不足造成的“乳汁抗体”不足,以及营养不

3、良,抗病力就会大大减弱。特别是:出生7日龄内的这个阶段,增强乳猪免疫力及增加营养,就刻不容缓。因此补充营养、补充免疫球蛋白就十分重要。然而,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家饲料厂,生产1-7日龄的乳猪料。事实上,不仅是乳猪料,就是其他阶段的饲料设计好不好,关键都看乳猪出生的第一周。因为,乳猪出生时,胃肠系统还是一片空白、胃酸浓度极低。正因为如此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移行抗体,才可能被仔猪吸收而发挥作用(大一点的猪,胃酸浓度一大,吃猪初乳就没有用了。)。特别是,仔猪出生的第一周,有益菌的胃肠内定植,更是乳猪健康(拉稀、下痢、各种疫病如猪A型轮状病毒感染、PED病毒感染)以及今后健康的关键。也就是说,乳猪最

4、初胃肠道定植了什么菌,就适应什么菌生存。以后药物杀灭也只能改变一时(药物也杀有益菌)。停药后,还是最初的菌繁殖迅速。说白了,大肠杆菌若是最先定植,拉稀、下痢,就永远潜伏在那里。二.促的阶段乳猪在7-21日龄期间,虽然在母乳的作用下,肠道脂肪酶活性几乎逐周成倍增加,但是,小肠刷状缘细胞(小肠绒毛)分泌消化酶的作用还很低。而哺乳仔猪因胃底腺不发达,在生理上缺乏产生足够胃酸的能力,主要还是通过母乳中乳糖发酵产生乳酸以维持胃的酸性环境。一旦断奶,入住就会因胃酸分泌不足,会使胃内ph值升高,因而胃蛋白酶消化能力下降。由此会对仔猪断奶造成影响,因此这个阶段的乳猪料,必须能够促进胃酸分泌以及小肠刷状缘细胞(

5、小肠绒毛)生长。三.激的阶段乳猪料的作用,除了是为实现快速生长,实现早期断奶的目标。提高仔猪成活率、育壮率。也是为了实现刺激小猪的胃肠,促进胃酸分泌、肠绒毛和凹窝提前出现,避免在肠道没有经过饲料适应而直接断奶后被迫采食高抗原饲料而导致肠道损伤,从而严重影响养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并影响养殖效益。即 “培育乳猪肠道对非母猪饲料的适应性”。也就是说,哺乳仔猪加喂乳猪料,也是为了激发乳猪对高抗原饲料抗体的产生,以及体液免疫中抗体合成。从而尽快适应低档饲料,降低养殖成本。四.提的阶段仔猪断奶后一周内,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凝乳酶等活性下降到断奶前水平的1/3,除胰脂肪酶外,其它酶要经两周后才

6、能恢复甚至超过断奶前水平。因此,断奶会造成肠道损伤,致使小肠刷状缘细胞分泌消化酶的作用减弱,免疫功能不完善。而仔猪断奶后由于乳酸来源中断,乳酸生成减少,无论采食何种固体饲料,胃液pH值均会立即上升,导致胃中多种酶原(胃蛋白酶、凝乳酶及乳糖酶等)致活能力减弱,饲料中各种养分的消化利用率降低。此外,过高的胃肠pH也为病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梭菌等)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之胃酸分泌不足引起胃排空加快,大量未经消化的饲料涌入小肠,加重了小肠的负担,极易导致仔猪发生吸收不良、炎症、拉稀和生长减缓等现象。所以,此阶段的乳猪料,重在提高乳猪胃酸环境,以及乳猪肠道活性酶的水平。从而顺利完成饲

7、料过渡,减少换料及转群应激。这四个阶段,侧重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会是从最好逐渐到最不好的。实际上,乳猪料设计有十个突出的矛盾需要平衡,有十五个问题需要解决。而这十个突出的矛盾若平衡不好,十五个问题解决不当。就不可能设计出物美价廉的高档次乳猪料。特别是:新设计或新推出的乳猪料,无论其效果如何好,一年之内是很难全面打开市场的。而“四阶段乳猪料”设计更科学不说。市场推广具有绝对的优势。即较容易让养殖户接受。乳猪料设计需要平衡的十个矛盾抗生素与肠道健康的矛盾超量抗生素对腹泻和其他疾病有防治作用,但也可以破坏肠道有益菌,损伤消化道功能,特别是对仔猪肠黏膜损害是是很严重的。也就是说,对生长速度有阻碍作

8、用,易产生药物性便秘。因此,抗生素不仅仅加大养猪成本。也是猪的重要致病因素。事实上,猪的肠胃功能是保障猪机体各器官正常运作的动力源泉。肠黏膜免疫系统是保证仔猪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肠黏膜免疫系统若是损坏,猪就得终生服用抗生素,所以,为了使猪的遗传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以及降低饲养成本,一定要保证猪只从出生到上市,肠道系统的健康完整。猪只有在健康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最大的生长潜能。 而且,少量和超量的抗生素都会对猪产生耐药性;耐药性产生后,猪以后还可以用什么抗生素呢,乳猪时就使用大量的抗生素,疫病难治,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使用抗生素过程中,会使动物机体产生更多的过氧化物,如“自由基”,加剧动物机体组织与器官的

9、损害,使动物主动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这无疑加大了猪只的用药,饲养成本通常会增加30-50元。而这还不算掉头的损失。豆粕添加量与仔猪致过敏的矛盾直接用豆粕饲喂畜禽它的蛋白质生物转化率较低,主要是由于豆粕中含有许多抗营养因子。目前已在豆粕中发现了10 余种抗营养因子(ANFS) (如表2),根据热稳定性可将其分为两类:热不稳定性抗营养因子和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前者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聚素、尿素酶和致甲状腺肿因子;后者包括植酸盐、胀气因子和过敏因子等,它们以不同方式对动物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如胰蛋白酶抑制剂(TI)可以阻碍肠道内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且含量也比较高,在豆粕中的含量为2%左

10、右。TI能阻碍肠道内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使蛋白质消化率下降,引起恶心、呕吐等肠胃中毒症状;另一方面TI还作用于 胰腺本身,刺激胰腺分泌过多的胰腺酶,造成蛋白质内源代谢损失,导致动物出现消化吸收功能失调或紊乱,抑制了机体的生长;另外,由于胰脏大量地制造胰蛋白酶,可造成胰脏肿大中毒等应激现象。根据下面的文章,原则上,乳猪料是不应该加入豆粕的。因为,豆粕中蛋白质的吸收率(不是所谓的消化率),一方面连50%都达不到。另一方面,作为大豆中含量最高的抗原蛋白“大豆球蛋白”,吸收的结果却是致敏、引起仔猪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和组胺释放量的增加,形成短期增重的假象。而这种假象实际上潜伏了更大的危机。因此,乳猪料是应该

11、不加豆粕的(包括膨化大豆)。但是,保育猪、育成猪的蛋白质主要来源却是豆粕,乳猪阶段若是不能产生相应的抗原,突然换料所带来的应激,也足以使仔猪产生免疫力下降、吸收不良、炎症、拉稀和生长减缓等现象影响仔猪豆粕消化率的研究新进展作者:张晶时间:2010-09-20来源:猪业科学豆粕是猪的主要蛋白饲料原料,但是豆粕的消化率不仅仅跟豆粕的质量有关,同时也与猪的消化生理特点有关。最常提到的是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但是大豆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以通过热处理解决,这就是为什么强调豆粕加工要熟化。因为生的豆粕会影响蛋白的消化。但是即便没有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影响,仔猪对豆粕的消化依然有影响,以下是在一些报道中看到

12、的关于大豆球蛋白致敏情况的信息。 1 大豆球蛋白的致敏机理大豆球蛋白作为大豆中含量最高的抗原蛋白,在仔猪致过敏反应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过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他在食品加工中如何参与凝胶、发泡和乳化特性的形成。至于在畜禽过敏反应方面,则以大豆球蛋白的理化性质、对幼龄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等研究为主,而在以单个抗原蛋白为对象探讨其对动物的致过敏剂量和作用机理方面还很欠缺。鉴于此原因,并考虑到在所有幼龄动物中,仔猪对大豆抗原的致敏反应最为敏感,因此,以仔猪为动物模型对大豆球蛋白的致敏作用进行了研究。试验中向仔猪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大豆球蛋白纯品,评定了仔猪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皮肤试敏试验,测定了血清中IgE、

13、IgGl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同时测定了小肠中IgE浓度、肥大细胞数目和组胺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大豆球蛋白引起仔猪的过敏反应是由IgE介导的Th2型免疫反应,导致过敏仔猪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和组胺释放量的增加,造成肠道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导致消化吸收障碍、生长受阻以及过敏性腹泻。研究表明,仔猪发生过敏反应的程度与大豆球蛋白的剂量相关,相对高剂量可导致更为严重的免疫反应。-伴大豆球蛋白的致敏作用目前,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对-伴大豆球蛋白致敏作用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亚基水平。用免疫亲和层析、基因表达的方法分别获得了纯度大于93%和99%的- 伴大豆球蛋白及其亚基。这些高纯度样品的成功获得为

14、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了探讨大豆抗原蛋白致敏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大鼠为实验动物建立了过敏反应模型,将体内与体外试验相结合,系统研究了-伴大豆球蛋白及其亚基对大鼠的致敏作用。结果发现,在灌服-伴大豆球蛋白及其亚基后,大鼠的IgE 和IgGl抗体浓度显著升(p0.05),肠道中肥大细胞数量增加,肥大细胞脱粒现象明显;肠道组织中组胺的释放率和释放量增加;淋巴细胞过度增殖,CD4+T细胞显著升高,血液和脾脏中的IL-2,IL-4和IL-5的分泌量增加。这些免疫反应最终引起小肠炎症及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造成免疫功能和组织器官的损伤及消化吸收不良。因此可以初步推断,-伴大豆球蛋白是诱发大鼠免疫机能紊乱而导致过

15、敏反应发生的。该试验还首次证实了-伴大豆球蛋白的亚基在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经证实,大豆球蛋白G1亚基的酸性多肽连和-伴大豆球蛋白中均含有IgE结合区域,可以抵制热加工和消化酶的作用,进入机体后通过消化道黏膜被原样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刺激体内IgE抗体的生成。生成的IgE抗体迅速与消化道及全身各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摄入相同抗原,这种结合了肥大细胞的IgE抗体与相应抗原再度结合后,激活肥大细胞,使之脱颗粒并释放生物活性介质。3 前景展望作为畜禽主要饲料原料的大豆在现实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大豆中存在的抗原蛋白是限制大豆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往

16、消除大豆抗原蛋白的致敏作用多集中于研究开发加工处理生大豆的方法,如热处理、膨化加工处理、热乙醇处理以及酮制剂处理等,然而,由于大豆抗原蛋白是热稳定的抗营养因子,以上加工方法还不足以生产零抗原或低抗原大豆。 目前,利用基因消除法将大豆中表达抗原表位的基因去除以培育出无抗原物质的大豆蛋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目前,大豆抗原蛋白的理化特性逐渐被认识,其致敏作用的机制也逐渐被揭示。尽管如此,许多深层次的重要问题目前仍未得到解决。要真正全面系统地阐释大 豆抗原蛋白在动物体内的相关作用机理还需要不断地从动物医学、免疫学、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深入探讨。只有这些研究从理论上获得全面突破,才能实现在生产中掌握灭活大豆抗原物质活性的方法,有效监控大豆制品的质量以及保障大豆制品在人类食品和畜禽饲料中的安全与高效利用。仔猪料高抗原与仔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