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4666236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

2、和避免失败者。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达到成功。如前所述,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要想创设问题情境,

3、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以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它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例如,在讲解“蒸汽变水”时,教师问:“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室外说话,空气里会出现什么东西?”学生答:“一团团的哈气。”教师又问:“那么,我们冬天在室内说话,为什么没有哈气呢?”学生一般答不上来,从而构成了问题。这是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以教师设问方式创设的一种问题情境。

4、又如,在讲授“乘法运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些加法题,如“两个5是几”、“三个5是几”、“10个5是几”等,然后提出“100个5是几”、“1 000个5是几”等。这时,学生可能试图写出100个或1 000个“5”的连加算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这样列式会很长,并且算起来相当麻烦,有没有简便算法呢?学生一般找不到。这时教师告诉学生:“简便算法是有的,它叫乘法运算。从现在开始,就来学习这种简便运算。”这是从新旧教材的联系引进,以作业方式来创设的一种问题情境。以上所举的实例,都是讲在教学开始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时,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实验课上,教师先演示实验或学生

5、先按教师要求进行实验操作,然后针对实验中学生看到的现象,要学生说明现象的原因。这是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又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后,给出一个异分母加法的题目,以激起学生学习新材料的愿望。这是在教学结束时创设问题情境。总之,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有多种方式,并且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

6、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字形曲线),如图12-5所示。图12-5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示意图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儿;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耐心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

7、评定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布克(WFBook)和诺维尔(LNorvell)的一项研究中,让学生又快又准确地练习减法,每次练习30秒,共练习75次。在前50次练习中,让甲组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不断鼓励和督促他们继续努力,并对所犯错误进行分析,而对乙组学生不进行反馈,结果甲组学生的成绩比乙组的好。在后25次练习中,给予乙组充分的反馈信息,而甲组学生不知道学习结果,结果乙组学生的成绩比

8、甲组的好。这一实验说明,有关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动机具有激发作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所谓评定,是指教师在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等级评价和评语。有人认为,外界的等级评定会抑制学生参加竞争的欲望,经常选择一些不太具有挑战意义的任务,久而久之,在某种程度上就会限制学生的学习。而且即使获得成功,由于任务太简单,也不会产生太大的乐趣,成功的体验少。另一方面,认为过分强调外界的评定,也会抑制学生的内在动机。所以,有人提出来没有必要进行等级评定。哈特(WHarter)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他让四组学生猜谜,共给予四个等级的谜语。前两组学生被告知这是游戏,不记分;另两组被试被告知猜谜的结果要进行评定,而且与

9、学业成绩有关。结果,前者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的谜语,即选择问题的难度水平恰当,而后者选择的谜语都比较简单,成功之后没有快乐的表情,相反显得较为焦虑。这说明,在有评定的竞争条件下,学生选择的任务都较简单。后来,哈特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研究。对前一组学生的作文给予实质性的评定;对后一组学生的作文只给予等级评定,却不指出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前一状态下的学生一般对学习感兴趣,愿意写作文,获得成功时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后一状态下的学生即使成功了,也难以归因于兴趣或努力,只是觉得教师给分高或题目太容易写了。虽然等级评定有其弊端,但完全废除它也是不实际的,因此,关键在于恰当地评定等级。美国心理学家佩奇(E

10、BPage)曾对74个班的2 000多名学生的作文进行过研究。他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三种作文记分方式。第一组的作文只给甲、乙、丙、丁一类的等级,既无评语也不指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组给予特殊评语,即不仅给予等级,而且给评语,但获得同一等级的作文的评语是一样的,不同等级的评语不一样。例如,对甲等成绩,评语为“好,坚持下去”;对乙等成绩,评语为“良好,继续前进”等。第三组除评定等级外,还给予顺应性评语,即按照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个别矫正。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评语对学生后来的成绩有不同的影响。在开学时,学生作文水平差不多,但到期末时,发现作文水平的提高程度不一致。实验结果如图12-

11、6所示。图12-6教师评语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从图12-6中可以看出,顺应性评语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效果最好;特殊评语虽有激励作用,但由于未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所以效果不如顺应性评语;而无评语的成绩则明显低于前两者。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发现,评定是必要的,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评定。通过评定等级可以表明学生进步的多少,即评定的分数或等级并非表明个体的能力而是其进步快慢的指标。让学生明白等级评定的作用,并且教师在评定等级后再加上适当的评语,两者相结合,就会有较好的结果。四、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一)奖励和惩罚对学习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奖励和惩罚对于学生动机的激发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

12、,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rlook)曾于1925年做过一个实验,他把106名四、五年级的学生分为四个等组,各组内的能力相当,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难度相等的加法练习,每天15分钟,共练习5天。控制组单独练习,不给任何评定,而且与其他三个组学生隔离。受表扬组、受训斥组和静听组在一起练习,每次练习之后,不管成绩如何,受表扬组始终受到表扬和鼓励,受训斥组都受到批评和指责,静听组则不给予任何评定,只静听其他两组受到表扬或批评。然后探讨不同的奖惩后果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如图12-7所

13、示。图12-7奖励与惩罚对学习结果的影响从练习的平均成绩来看,三个实验组的成绩优于控制组,这是因为控制组未受到任何信息作用。静听组虽然未受到直接的评定,但与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在一起,受到间接的评定,所以对动机的唤醒程度较低,平均成绩劣于受训斥组。受表扬组的成绩优于其他组,而且一直不断地直线上升。这表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二)有效地进行表扬和奖励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部

14、动机。但班杜拉(Bandura,1982)认为,如果任务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或自我价值感,则外在奖励不会影响内部动机。外部强化物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内部动机,这取决于个体对该强化物的感受与看法。摩根(Morgan,1984)认为个体如何看待奖励非常重要:当个体把奖励视为目标,而任务仅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时,内部动机就会受损;当奖励被看做提供有关成功或自我效能的信息时,内部动机则会提高。布洛菲(Brophy,1983,1986)总结了有关表扬的文献,提出了怎样使表扬具有最佳效果的建议。他认为有效的表扬应具备下列关键特征:(1)表扬应针对学生的良性行为;(2)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何种行为值得表扬,应强调导

15、致表扬的那种行为;(3)表扬应真诚,体现教师对学生成就的关心;(4)表扬应具有这样的意义,即如果学生投入适当的努力,则将来还有可能成功;(5)表扬应传递这样的信息,即学生努力并受到表扬,是因为他们喜欢这项任务,并想形成有关的能力。但事实上,有效地进行表扬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课堂上有大量的表扬没有针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而经常给予了那些不值得表扬的行为,或者当学生有进步、值得表扬时,却未能得到表扬。有时,在竞争情境中,某些学生似乎永远得不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另外,表扬是否具有内在价值,即是否为学生所期望、所看重,会影响表扬的效用。因此,如何适时地、恰当地给予表扬应引起高度重视

16、。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同时,对于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个体而言,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设置情境使其有成功的体验,以免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五、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的合作与竞争环境无疑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我们在成就目标理论中谈到,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受到掌握目标、表现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支配。至于个体具体选择哪种成就目标,一方面取决于他所持有的内隐能力观念,另一方面取决于外在的课堂环境。(一)课堂目标结构有关课堂环境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