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考点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4657211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记叙文阅读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记叙文阅读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记叙文阅读考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记叙文阅读考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考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阅读】 知识考点方法应城市实验初中 刘虹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难点,对于将要参加中考的学生来说,现代文阅读的成绩在语文成绩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在现代文阅读当中,必考的文体是什么?当然是记叙文,小说和散文也包含其中,我们统称为记叙文。在我们孝感市,记叙文的考试题型基本上是固定的,有六道。它们分别是:文题解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语言品味、作品感受、赏评拓展。不论记叙文有多复杂,如果了解了记叙文的相关的知识,弄清了这六道题的考点,掌握了解题的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对于记叙文的阅读是完全可以较熟练掌握的。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中考记叙文的知识、考点和方法问题。这也是我复

2、习分成的三步。一、知识回顾: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3、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可以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有时也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4、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

3、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你”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身份“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5、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

4、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6、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作者情感7、记叙文中事例的概括: ()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件(+结果)()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8、 修辞方法及作用:(1)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节奏鲜明,增

5、强语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用于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9、写作手法及作用:手法:拟人、夸张、象征、借物喻人、对比、衬托、讽刺、欲扬先抑、前后照应、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卒

6、章显志、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作用:(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多在童话、寓言中)(2)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3) 象征手法: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它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4)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

7、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衬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前文所写的内容后文与之形成关照、呼应。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设置悬念:制造某种气氛,使文章引人入胜,波澜起伏,使读者产生急切期待的心

8、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效果。1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外貌描写 (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语言(对话)描写 (5)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渲染气 氛;烘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交代人物的

9、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11、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揣摩 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1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

10、或评论。“叙”是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议论在开头,可以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议论在中间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议论在结尾,往往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3、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

11、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4、记叙文主旨的把握、主题的提炼: (1)、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 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有时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主旨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

12、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15、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分析: 文首:开篇点题;领起(总领)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设置悬念(小说)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16、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伏笔和照应两个方面。伏笔是对后面要

13、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 掌握记叙文的相关知识是基础,还要明确孝感中考出题对记叙文阅读和考查的要求。二、考点梳理:中考考试语文科说明中指出:现代文阅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领悟能力的考查。重点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具体考查学生在文题解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语言品味、作品感受、赏评拓展等方面的能力。每一种考查的角度所涉及到的考点各异,下面分别梳理:1、文题解读:主要考察学生对文题的理解,文题对阅读文本所提供的必要

14、帮助。目的在于告诉学生:透过文题,可感知文章的体裁,或是叙事的线索,或揭示文章主旨等。(1)题型:理解文题的含义或作用;给文章拟写标题或换一标题并与原标题进行比较探究;从文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2)答题方法:(1)凡谈题目的含义,应联系文章的主旨再结合内容作答,有的要答出表面意和深层意。(2)凡换题可以从新(颖)、意(蕴)、美(感)、线(索)新颖: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有意蕴:暗示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美感:含蓄富有诗意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3)凡从题目读信息可从文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中心、线索、情感方面答例如:

15、以暗香为例,题目暗香有什么含义?或者:将题目“暗香”换成“梅赞”好吗?请说说理由。凡谈含义要联系主旨答题,暗香的主旨在第七段“生活的磨难压不垮她,反将她磨砺得更加坚强更有韧性。”由此可知,“暗香”表面意思指梅花的香气,深层含义是指焕具有梅花的品性,不畏生活的艰辛磨难,坚强有韧性。或者:将“暗香”换成“梅赞”不好。暗香含蓄而有诗意,显得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暗香”含蓄的告诉了读者所写的内容与梅花有关。若换成了“梅赞”题目太过直白,没有韵味。(如果答换了好,“梅赞”显得直接,点出了文章要赞美的对象,点明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内容也可以酌情得分。)2、整体感知: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集和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包括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等等(1)题型:、概括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