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4634303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载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原文地址: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作者:马运娴教育研究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对儿童早期的追踪研究张 晓 1, 2 陈会昌 2 张桂芳 2 周博芳 2 吴 巍 2(1 香港大学心理学系,香港) (2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通过对81 名幼儿的父母历时两年的三次追踪测查,考察了父子、母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动 态相互作用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相邻两次测查的母子、父子关系、各种问题行为 之间的路径系数都非常显著;另一方面,母子关系与退缩、攻击问题的双向作用,父子关系与攻击、违纪问 题的双向作用

2、都得到了支持,焦虑问题对父子、母子关系的作用,违纪问题对父子关系的作用也都得到了支 持。关键词:动态相互作用模型,父子关系,母子关系,问题行为,儿童早期。分类号:B844. 121 问题提出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行为的关系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一方面,父母一直被认为 是儿童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大量研究也表明,拥有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技 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13。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表明,儿童并非单方面地接受亲子关系的影响,儿童的气质 问题行为及其它心理病理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与父母建立的关系质量47。因此,亲子关系与 儿童社会行为之间很可能表现为一种相互

3、作用关系。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追踪设计,着重考察了儿童早期 的父子、母子关系与问题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 1 亲子关系对儿童问题行为的作用发展心理病理学家 Masten 与 Garmezy 提出,亲子关系是造成儿童发展问题和心理病理问题最有影响力 的因素8。一项研究对 2861 个月龄儿童内隐问题的成因进行了考察,发现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在 早期内隐问题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分依赖母亲的儿童在学龄前常常表现出较多的退缩和焦虑问题 9。另外,对亲子依恋类型与内隐问题关系的研究也发现,早期对母亲焦虑/抗拒型依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 较多的社会退缩和被动行为,孤独感也较高10。研究者还发现

4、,亲子关系质量不仅与内隐问题有关,还与 儿童早期的外显问题有关一项研究发现,较少得到母亲关注、母子关系消极、冷漠、敌对的儿童常表现出较多的攻击和破坏行 为11。对亲子依恋与外显问题关系的研究也发现,母子依恋类型为紊乱/混乱型的儿童进入幼儿园后常表 现出敌意、攻击行为,回避型依恋的儿童也常表现出攻击和愤怒行为12。一篇有关亲子关系与儿童问题 行为的综述指出,母子关系中母亲的控制和敌意可以解释儿童外显问题变异的10%15%13因此,不良亲子 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是造成儿童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的危险因素。Mas ten与Garmezy还提出,父母对儿童各种发展问题和心理病理问题都可能发挥保护作用8研

5、究发现, 高质量的母子关系可以预测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时表现出较少的行为问题1。而且, 亲密、支持的 母子关系对处境不利儿童尤其具有保护作用。一项对贫困家庭儿童的研究发现, 问题解决任务中母亲的低 控制以及给予儿童情感支持和帮助 , 可以预测这些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表现出较少的内隐和外显问题 2。最近有研究显示, 早期拥有安全型母子依恋关系的儿童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少年期都会表现出较少的问 题行为和心理病理症状3。因此,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作为儿童问题行为发展过程中的保护因素,其作用可 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近年来,亲子关系领域的研究开始重视父子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很多研究都揭示,儿童与父亲的

6、 关系质量也会影响其问题行为的发展。如一项研究发现 ,父子关系可以负向预测儿童的焦虑和退缩问题 14。近期一项有关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也发现,父亲对孩子的过分关心能够正向预测男孩的内隐和外显 问题,对孩子的拒绝能够正向预测男孩的外显问题15。依恋领域的研究甚至发现,早期与父亲安全依恋的 儿童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都会表现出较低水平的问题行为和犯罪行为16。1. 2 儿童问题行为对亲子关系的作用儿童气质及其它社会行为特点会影响亲子关系的观点并不鲜见oKagan最早提出了 “气质假说”,认为 陌生情境法测量的亲子依恋其实是婴儿气质上的个体差异17。根据气质假说,“容易型”气质的婴儿更 可能形成安全型亲子

7、依恋,而“困难型”和“慢热型”的婴儿则分别容易形成抗拒型和回避型等非安全依 恋。近期几项研究也表明,婴儿的气质特点(如社会性恐惧)确实可以预测父母的教养行为质量和亲子依恋 安全性5, 18。儿童气质影响亲子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儿期,近期开始有研究者关注儿童早期、中期和青少年期 的问题行为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例如一项对青少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前测的内隐和外显问题能够显著预测 后测的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如父母的参与性以及给予自主)19。对 3 岁儿童的观察研究也发现,儿童的 抑制行为会影响父母对他们的反应方式,越是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抑制行为的儿童,父母越是倾向于对他 们做出较多的反应(如鼓励等),而

8、且母亲的反应要比父亲更多4。还有一项对 311 岁儿童进行的追踪研 究也发现,儿童的攻击行为可以负向预测其6年后的母子关系质量20。另外,国内一项对儿童早期的追踪 研究也表明,儿童 2 岁时的外显问题能够预测4 岁时的母亲惩罚性21。因此看起来,无论在儿童早期、中 期还是在青少年期,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都会对亲子关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1. 3 亲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双向作用基于以上文献回顾,我们推测亲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很可能存在双向作用关系 ,表现为随着时 间的推移,亲子关系会影响儿童随后的问题行为,儿童问题行为也会影响随后的亲子关系质量Oameroff提 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t

9、ransactionalmodel)为我们探讨这种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动态相互作用模型是一种用于解释儿童发展的理论模型22。自创始至今的三十多年间,该模型逐渐 引领了发展心理病理学领域对于儿童心理病理问题形成原因的思考、认识和实证研究22, 23。而动态相 互作用模型的核心成分就是儿童与其环境经验之间的动态双向作用(dynamic reciprocal effects)22。动态相互作用模型认为,发展是儿童与其环境经验之间持续、动态的双向作用的结果22。也就是说, 一方面,儿童发展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外界环境并非独立于儿童而存在,而是受到儿童自身特 点的影响。动态相互作用模型特别强

10、调相互作用过程的动态性,即儿童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是随着时 间推移不断发生的23。由此可见,与传统的、仅强调环境影响儿童的单向作用模型相比,动态相互作用模 型更为强调儿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影响间接作用于自身发展22。实际上,在亲子关系领域,早在动态相互作用模型提出之前,从父母到儿童的单向作用模型就已经开始 受到挑战, 而亲子间的双向 作用也已经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Bell 的控制系统模型 (controsystemsmodel)最早阐述了儿童与父母通过上限控制和下限控制互相调节对方行为的过程6。随 后,探讨亲子之间双向控制系统的研究大量涌现,这些研究发现:儿童可以影响父母的行为反应, 后

11、者继而 影响儿童后来的发展, 从而形成双向作用系统6, 7。双向作用模型已经被应用于亲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7, 19, 24。通过短期或长期的追踪测 量,这些研究大多都发现:亲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关系,亲子关系能够预测儿童以后的 内隐和外显问题,内隐和外显问题也能够预测以后的亲子关系质量。如近期一项对7 -10岁ADHD儿童的研 究就考察了母亲反应性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双向作用,结果发现,ADHD儿童的问题行为能够负向预测母亲后 来对他们的反应性,母亲的反应性也能够负向预测儿童后来的问题行为24。然而,以往考察亲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双向作用的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儿童中期24和

12、青少年期 19。对儿童早期的研究,我们仅发现了为数不多的两项,一项是Belsky等人对3岁儿童抑制行为与父母 反应的双向作用的研究4,另一项是国内吕勤、陈会昌等人对24岁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追踪 研究21。Belsky等人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抑制行为与父母反应的相互作用,在他们的研究中,双向作用过 程发生在儿童与父母短暂的面对面互动中;而在儿童早期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里,这种双向作用是否存在, 他们并没有做出回答。吕勤等人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互作用,通过两次追踪测查,他们发现儿童2岁 外显问题对4岁时母亲惩罚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然而在该研究中双向作用并没有得到支持。

13、本研究拟着重探讨儿童与父母在早期互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双向作 用,同时还将考察在两年的追踪过程中,亲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动态双向作用过程中儿童自身、外界环境及相互作用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问题是动态相互作用模型的 另一个重要成分22。Sameroff提出,在对动态相互作用模型的考察中,必须考虑到所有可能的“箭头指 向”。这是因为,一方面,系统中的每个部分(儿童、环境及二者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另 一方面,每个部分也可能或多或少地产生一定的变化22。Sameroff指出,理解这些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对揭 示儿童发展变化过程及造成发展变化的原因有

14、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设计恰当的干预方案以促 进儿童的成功发展22。总的来说,本研究致力于探讨儿童早期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为此,我们从被试儿 童进入幼儿园后开始追踪,在随后的两年中对这些儿童进行了三次测查,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对早期亲子关 系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的两个重要成分“动态双向作用”及“连续性/非连续性问 题”进行了考察。我们提出的研究假设是:在儿童早期,父子、母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既存在一定 的连续性又存在一定的非连续性;亲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即父子与母子关系能够负向预测儿童以后的各种问题行为, 儿童的各种问题行为也能够负向预测他

15、们后来与父母的关系质量。我们期望通过本研究,一方面能够为动 态相互作用模型在发展心理病理学中的应用增添新的实证证据,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方案 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 研究方法2. 1 被试被试取自北京市城区三所幼儿园(一所为一级一类园,另两所为一级二类园)的所有托班幼儿。第一次 测查中发放父亲和母亲问卷各120份,回收到有效问卷分别为1 13和1 15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4. 2%和 95. 8%,共计评价了 118名儿童。儿童平均年龄为33. 313. 05个月,其中男孩56名(占47. 5% )。母亲 平均年龄为31. 43. 1岁,受教育水平在大专以上的占76. 3%

16、;父亲平均年龄为33. 73. 4岁,大专以 上学历占79. 7%。家庭人均月收入范围为70015000元(Mo=2000)。9个月后,对参加过第一次测查的106名儿童(另外12名儿童因转到其他幼儿园上学而流失)进行了第 二次测查。发放父、母亲问卷各106份,回收到有效问卷分别为104和106份。两年后,对参加过前两次测 查的86名儿童(另外20名儿童因转到其他幼儿园上学而流失)进行了第三次测查。发放父、母亲问卷各86 份,回收到有效问卷分别为85和86份。全部参加了三次测查、并在每次测查中都有效填答了父亲和母亲 问卷的被试共81人。因此,进入本研究数据分析的样本量为81。卡方及独立样本双边t检验的结果显示,流失的被试与继续参加研究的被试,以及进入数据分析的被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