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42补中益气汤 邓中甲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634178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42补中益气汤 邓中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方剂学42补中益气汤 邓中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方剂学42补中益气汤 邓中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方剂学42补中益气汤 邓中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方剂学42补中益气汤 邓中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42补中益气汤 邓中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42补中益气汤 邓中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剂学42 补中益气汤邓中甲补中益气汤关于气虚发热证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阳气化火上攻。刚才谈到补中益气汤的气虚发热证。临床上,对气虚发热的描述挺多,我体 会最深的是,这类发热有个特点,上午发热居多,而且还遇劳则发。也就是说, 活动一下,这类体质病人,他不是说劳动强度要很大才发,而是活动活动,他身 上出现一个燥热,而且这类热往往不是以体温升高为特点。中医的很多,谈到的 发热,它示一种燥热,有燥,有的是失润,津不足,血不足。失润产生燥这种也 热。比如小建中汤里说的那个发热,而且这种发热,稍微坐一坐,静一静,它就 没有了。从发热来说,很多参考书上强调手心热为主。而且补中益气汤证这个发热还 有一个

2、特点,一有燥热,有一定的汗出。汗出,气短,对气和津液的固摄,也力 量减弱了。所以通过健脾益气,升举清阳,使下焦化火上攻这类燥热脾湿,升举 清阳,脾湿不下流了。这个原因解除了。燥热就可以得到控制,是这个意思。整个的这类气虚发热,甘温除热。体温应该说,当然大家经验不同,我体会 遇到的体温都不是很高的,只在用当归补血汤里,用到过一个体温比较高,39 度以上的。那也是住院一周,反复,西医汗悉医院中医科控制不下来的情况下, 当时判断就是结合有气虚、发热、血虚、阳浮,有这种采用的。所以补中益气汤 历来气虚发热,是一个大家科研讨论的问题,但是甘温除热法,应该说这个方是 个代表方。过去因为,像当归补血汤,补中

3、益气汤,都是李东垣制定的,这两个 方都说是甘温除热的一个代表。用药也是以甘温为主。但是大家比较公认补中益 气汤这个方是个代表方。肾至于小建中汤也体现了甘温,淡是不作为代表方。冈財谈到补中益气的临床应用方面,它的范围的确很广。从大量病例观察, 对于像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这类的确有效,但服用时间长,服药的时间比 较长,所以在临床上都是前头吃一段时间汤剂以后用丸剂。而且这个方在对于皮 下出血,这个方面统计报导也很多,这个是比较早,六、七十年代的病例就很多, 我们用于一些病例,特别小儿的比较多。用丸药,能够收到比较好效果的。所以 在他涉及到的面很广。它固摄,通过升阳举陷起到固摄作用,应该涉及到气、

4、血、 津、精、神这些都有。所以报导里边,比如遗精还用补中益气汤来治疗,也有。 所以它也涉及到固摄肾精方面的问题。从脾湿下流,通过升举清阳解除脾湿下流。主证分析脾虚气陷证。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萎白。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补中益气汤是四君子汤去掉茯苓,做为一个基础。而用黄耆在方中比例较大, 其它都几分,很少一点,李东垣原方用一钱。一钱你别看它量小,整个用量都很 小,他有几个地方,补中益气汤,都是两钱八分,到三钱多一点之间。相当于现 在整个那包药才 10克左右。其中比例上,黄耆比例是大的。所以在方中比例较 大,现在我们一般用补中益气汤来说,黄耆量越大,固摄力量才好

5、,但黄耆固摄 也要区分,比如说整个补益剂补气这类方剂,共同特点,用量宜小不宜大。补气 用药大多偏温,用量就宜小,不宜大。这是总体的补气上这个特点。它和补阴、 补血有一定差别,因为这样体现一种少火生气的特点。补气不宜量大。而且这类 病程较缓,你不可能急于求成。用来固摄,比例上黄耆量偏大。而这个固摄,还 要看它发挥作用时要它多大力量,所以你看李东垣用量上用得很少。用黄耆固摄, 再补阳还五汤的时候用到120克那么大,所以要针对固摄具体情况,但是只要 是发挥固摄作用,在方中它的比例应该是偏于大的。如果一般用量,补脾肺之气, 我们有时候用黄耆,要强调它固摄,那起码就15克或15克以上。黄耆跟人参用法不同

6、,都能补脾肺之气。黄耆有比较明显的固摄作用。当然 其它作用还有不同,黄耆很多方面,它可以治水肿,它固摄反映在譬如疮疡,病 程长。它可以托里排脓。托里,往外托。它实际上还是一种固摄,用于固摄,用 量比例较大。四君子汤加黄耆去茯苓,这一组,黄耆、人参、白朮、甘草,这一 组相当于益气,黄耆用量比例偏大,增加固摄作用。然后其中的陈皮、当归,陈 皮舒展气机,理气又能化湿,当归,气血兼顾,它能养血,因位气虚到一定程度, 血肯定也不足,既能养血,又能活血。陈皮、当归的运用,使整个方剂,黄耆、人参、白朮、甘草这一组补气的, 有可以补而不滞,能补而不滞。后世有一些,譬如张景岳用举元煎,不用补而不 滞这类药,人参

7、、黄耆、白朮、甘草,升麻、柴胡一配,它就直接就一起升举, 这跟某些医家的组方,他的思想特点有关,他配起左归、右归来也是这样,功专 某一方面,或者纯补,但这个补中益气汤,陈皮、当归进去以后,补而不滞,气 血兼顾是比较好的。它适合于服用时间长,而且用量也不大。升麻、柴胡前面多次提到,体现出肝脾气机的升举,保证在益气基础上这种 升举作用,而且用量小,能够升发清阳。升发肝的清阳,脾的清阳,升发清阳。这在七十年代就做过这方面实验,当时的实验就是用这种类似于人脏器下陷 特点的模型,用升麻、柴胡和人参、黄耆、白朮、甘草,这两组来比较,同时又 和方,补中益气汤,这两组药和方又来观察,这样的三组,比较结果,单用

8、人参、 黄耆这一组,有升举的作用,升举作用维持46小时,它就不行了。从观察, 维持时间短,力量小,但是有这个作用。当时报导的升麻柴胡,单用这两味药来 升举,没有作用。那很奇怪的,没有作用。因为那个时候的观察,我觉得是比较 严格的。但是两个合起来以后,升举作用比较明显,时间也长。我记得报导里, 观察它可以连续两、三天作用还在。明显的,协同有这个作用。再加上它可以持 续时间长。这作为一种参考。补中益气汤共八个药,是益气和升陷相结合。再用当归和陈皮,理气和血, 照顾比较全面,就成为一个名方。历来除了汤剂,丸剂来说,过去很多药厂都生 产的。一个公认的好方子。生脉散一类方医学启源出处来讲,说过很多地方,

9、最早说到像千金方,也说过李东垣内外伤 辨惑论,也就是说过出处不统一,现在把它确定下来是张元素医学启源。 以往认为李东垣的方多一点。李东垣是张元素的学生,名气到后世比张元素大。 他两个实际上在生脉散主治方面,一人是抓住一头,最早张元素提出来,他是用 于久咳肺虚,肺虚气阴两伤的。生脉散运用当中传统来看,不管是用于暑热汗多, 或者用于久咳肺虚,都是以气阴两伤为病机的一个特点。张元素是用在久咳肺虚, 李东垣提出生脉散时,是用于暑热汗多的。后来都变成李东垣的。认为是他的。 其实医学启源里就有的。主证分析气阴两虚证。1. 暑热汗多,耗伤气阴。神疲乏力,短气,多汗,咽干燥,舌红少苔,脉虚数。2. 久咳肺虚,

10、气阴两伤。咽干燥,神疲乏力,气短,干咳少痰,咳则汗出,脉虚细。这两个主治,暑热汗多,唐代就用了。人参、麦冬、五味子,这几味药,唐 代用得比较多,千金方、外台里面,这些药就比较多。特别五味子的使 用,在唐代用得很昌盛,很多。所以孙思邈直接提出来,五味子是个保健药。过 去做为热天保健药。由汉发展到唐,气候温暖,夏天较热了,所以耗气伤津汗出 多,这种情况就看来比较突出了。对养生,孙思邈说,夏月常服五味子,令人 延年”这五味子,我们尝过,吃起来不好吃,现在把它做保健饮料可能,除非 你有什么办法,单吃它,熬汤,不好吃。但说明从唐代认识到,五味子这种敛阴, 生津,敛气,对待暑天气阴不足,多见的气阴不足、气

11、阴两伤是比较适合的。至 于久咳肺虚是到了金 张元素,他归纳,后来就是这个主治不同书里有时强调不 同的一个方面,现在一般的教材,把两项都结合起来。暑热汗多,耗伤气阴。反映出由暑热逼迫津液导致多汗,多汗伤津,可以咽 干燥。多汗以后,气随汗泄造成短气,神疲乏力气虚特点。所以气阴两伤从临 床表现来说,比较典型了。但是从这个暑热,这个耗伤气阴,可能跟前面清暑益 气汤证,是不是有一点像呢?清暑益气汤从病机来讲,暑热耗伤气阴,这还是暑 热耗伤气阴,都是汗多,都是气短,都是神疲乏力的,脉也都是虚数,舌像可以 舌红少苔。那运用,这个主治差别在哪里呢?区别还是很大。虽然都可以用于暑 天,但是清暑益气汤证,暑热还在

12、,关键是暑热还在,还有发热,尽管并没有暑 热,开始时候伤暑的时候发热那么重,但暑热还在,所以它是一种清补兼施,暑 益气汤证,兼有清暑热。它黄连、知母、西瓜翠衣、荷梗、竹叶,它还清暑热。 这方面的药力还是很突出。同时再意气养阴。补中益气汤是纯补无泻,就纯补无泻,用于暑热之后引起的正虚为主的。暑 热一般不明显了。这是两个主治都是属于汗多,两个主治的一个差别。在久咳肺虚气阴两伤方面,这个方面,它还是一个气阴两伤,以虚为主。咳 嗽虽然有,干咳少痰,甚至于无痰,痰多不宜使用。所以咽干燥,神疲乏力, 气短,一咳咳得汗出,这都是气阴不足的表现。所以从这个主治来看,突出强调 的是正虚。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13、方解药味作用君人参臣麦冬佐五味子作用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敛阴止汗更突出。这个结构最早用在暑热汗多, 人参是君药,如果说阴伤,比如说阴伤还在,考虑到阴伤为主,这人参还可以用 西洋参,气虚症状突出,那可以用人参,甚至于由于质量问题,现在用别直参这 些。汗多、阴伤、咽干、燥突出,用西洋参。所以现在选用的方法可以不同了。麦冬和人参相配,气阴双补。五味子在生脉散里也很重要。因为它是敛阴止 汗,敛肺止咳。这两方面兼顾的。生脉散的基本结构,体现了气阴兼顾,在这久 咳肺虚或者暑热汗多的后期,正虚无邪状况下使用。现代用这个方,变化已经比较大了。运用辨证要点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气阴两虚当中一些共同特点

14、。)随证加减阴虚有热,以西洋参代替人参,病情急重者,宜加重全方用量。仍然有一些虚热,热不重,可以西洋参偏凉,代替人参;病情急重者,宜加 重全方用量,现在来说,有很多用生脉注射液。现代的运用上,有差别了,除了 我们用于这种热病、暑病,引起气阴两伤,或咳嗽气阴两伤之外,很多用于心血 管系统的病变;还有休克的抢救,这效果还是确凿的。从剂型改革,到现代研究 还是很成功的了。生脉注射液。除了少数病人用的时候有一些反应。很多药厂产 生,也跟各地药厂生产可能有点关系。但临床我们观察是不错的。也进行了很多 比较,汤剂和注射剂的比较,但是有不少观察认为,从发挥作用来讲,纠正气阴 两伤的状况,汤剂还是效果更好,这

15、个承认它。注射剂现代推广比较多,为什么 呢?比如它用来抗休克,汤剂不方便。尤其注射剂比较方便、也及时,像心肌梗 塞这些,心血管方面用它,注射剂比较方便。所以注射剂医院里一般用得较多。 实际上汤剂的作用还是不错的。这个是通过比较观察的。生脉散也是剂型改革里边比较成功的。使用注意汗出是它的一个挺重要的临床运用的一个指标,所以外感引起的有外邪,或 者阴虚、虚热盗汗者不适合使用。它是一种纯虚无邪,而且气阴两伤的情况。往往现代在涉及到气阴不足的很多病当中,把它作为一个小的组合开方子开在里 面,也这样运用了。生脉散不但是我们中国大陆用,也流传海外了,就是注射液这类有些他们也 观察研究,认为它对血压,像抢救

16、休克,对血压病它有双向调节。中医有很多方 有这个。生脉散还可以用来降血压。血压高的可以降,低的它可以升,它是一个 双向调节。过去在60年代,就提出这个临床观察对血压双向调节。到80、90 年代,大家这方面的认识更多了。所以这是一个现代新药研究当中,不断争取提 高等级的方。分类上这是放在补气里面,有些认为应该在气阴双补,它是阴阳双补,但是 分类上没有气阴双补,只有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气血双补,所以还是一般放在 补气里面。玉屏风散一类方医方类聚主证分析1表虚证气虚基础见证益气实脾表卫不固,自汗,易感外邪固表止汗玉屏风散历来也研究讨论了很多,到现在就它一个用量,也很难把它确定下 来。白朮防风,有的写白朮、黄耆二两,防风一两,还有的还倒过来。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