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探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4628735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探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探析论文摘要:罗默是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一书中重点对剥削理论进行了论述。本文通过对他建立的6个模型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他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罗默的分析方法透露着分析哲学的方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语言清晰、逻辑严谨的分析具有借鉴意义,然而对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剥削的批判具有片面性,值得探讨。论文关键词:罗默;剥削;模型一、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的模型分析约翰罗默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和主要代表人物,他运用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进行了大量的修正,并提出非劳动价值论

2、的剥削理论。本文将通过罗默的6个模型来论述他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文中把模型标注为A、B、C、D、E、F以方便理解。1模型A微观经济均衡模型假设1一个由1000个成员组成的社会;假设2只存在一种商品玉米,所有成员都喜欢消费它;假设3生产玉米需要投人劳动和玉米种子;假设4每一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同样的技能和生产能力,而且都掌握现有的生产玉米的技术知识;假设5每一个人都具有生存偏好:每人每周需要消费1单位玉米(让我们假定这是生存的需要);在满足了这一需要以后,他宁愿选择闲暇而不愿选择继续工作并消费更多的玉米。假设6每个成员都要求再生产出他一开始拥有的玉米种子储备,如果他拥有的话,而玉米种子是这

3、一模型中惟一的资本。假设7总的初始的有形资本为500单位的玉米储备;假设8这一社会中存在两种生产玉米的方式,或两种生产技术,它们被称为农场技术和工厂技术:农场技术和工厂技术的生产周期均为1周(7天),生产量却不一样;假设9假设存在对有形资本的平等主义的分配,即每个成员都拥有12单位玉米总的有形资本在全体成员中平等分配;假设10这一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即不存在交易;通过这一均衡解,罗默提出了这一社会再生产自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也就是,在技术、作为资本的玉米种子和消费需要既定的情况下,个人生产1单位玉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天。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出发,罗默对剥削的技术性定义是:“在既定的经济中

4、,如果某些成员必须从事超过社会必要时间的劳动才能挣得他们所需的消费品集,而其他人以少于社会必要时间的劳动就能挣得他们的消费品集,那就可以说剥削将会存在。”前者是被剥削者,后者是剥削者。根据这一定义,模型A中不存在剥削,因为每个人的劳动时间都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资本的稀缺和对有形资本的不平等所有权引出后两个微观经济均衡模型。2模型B“劳动市场孤岛”模型在模型A的基础上“假设9”换为,有10个人是富人,他们每人拥有50单位玉米,另外990人是穷人,他们不拥有任何玉米种子,而只拥有劳动力。“假设5”增加一些内容,模型B里每个人的效用函数是玉米的严格意义上的增长。换句话说,如果他不付出额外的劳动就能

5、获得玉米,那他将希望如此。“假设10”改为存在劳动力的交换,也就是可以选择出卖劳动和雇用劳动。可以其他都与模型A相同。这时候要实现均衡(富人和穷人的最优选择),就要利用劳动市场,让富人成为资本家雇佣穷人。罗默提出,实现均衡的关键在于工资率要维持在每天13单位玉米,也就是穷人在农场劳动的生产率,因为这样每个穷人都不会在意在农场工作还是在工厂工作,因为实际收入是一样的(工作3天,得到1单位玉米)。每个富人工作0天,被雇佣的穷人在工厂利用50单位玉米种子为他生产100单位的玉米,其中50单位玉米用来补偿原有的玉米种子的资本,503单位玉米用来支付工资,剩下23503333单位玉米为每个富人的利润。依

6、据罗默为技术性意义的剥削下的定义,可以得出在模型B中存在剥削。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变,依然是2天,但是穷人劳动3天,富人劳动0天。所以,罗默认为用他的微观均衡模型同样可以描述马克思讲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工人付出的劳动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受到剥削;资本家付出的劳动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是剥削者。3模型C“资本市场孤岛”模型这里其他条件与模型B相同,只是“假设l0”改为没有劳动市场,但是允许资本的借贷。也就是说,人们可以相互借贷玉米种子,但是只能为自己工作。这时候l0个富人愿意把玉米种子借给穷人,利率是每周66,在这个利率下穷人向富人借3单位玉米,在工厂劳动3天生产6单位玉米,偿还3

7、单位玉米的本金及2单位玉米的利息,留下l单位玉米供自己消费。这种安排与在农场工作没有差别,因此穷人对在工厂工作或者农场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此时,富人劳动0天,可以收回50单位玉米的储备,并得到50*66 2/3=3333单位玉米的利息。可见,资本市场的模型在均衡状态下也存在剥削。模型C是为了表明劳动市场上的劳动力和工资的交换不是剥削理论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剥削也能在不存在劳动力与工资交换的资本市场上出现。通过这3个模型,罗默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从技术意义上论证资本主义剥削的唯一途径,因为他用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均衡模型同样可以表明这种剥削。同时他认为技术意义上对剥削的论证很难从道德上批判资

8、本主义。因而,他提出了两个从技术意义上是剥削但很难认为是不公正的模型。4模型D与模型A只有“假设l0”不同,就是社会成员将自己分为两个阶级H和S,前者是雇佣者阶级,后者是劳动出卖者阶级。S先在工厂花12天用自己的12单位玉米生产出12单位玉米净产品,然后他以每天13单位玉米的工资价格(相当于在农场工作的收入)向3个劳动雇佣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花17天加工他们总共为17单位的玉米种子,生产出的l?单位玉米的净产品中,12单位玉米是他的工资,剩下的1单位玉米每个劳动雇佣者得到13单位玉米的净利润。在这里,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看,每周为H劳动17天生产17单位玉米净产品,却只得到12单位玉米,他的

9、剩余劳动价值被劳动雇佣者H剥夺了,也就是存在剥削。但是,H并不是完全不劳动,而是还需要的农场工作2天挣得他另外23单位玉米。从结果来看,H在农场工作2天,消费l单位玉米,S在工厂工作2天,消费1单位玉米。因而,罗默在这里提出从道德的角度看剥削是不存在的。于是在模型E中罗默通过一个更直接的例子说明在技术意义上存在的剥削,在道德意义上并不一定被认为是剥削,因此通过技术意义的定义论证出的剥削,不一定在道德上具有说服力。5模型E模型A中的“假设2、3、4、6、8”不变,但是初始分配是不平等的,卡尔1单位玉米,亚当3单位玉米,消费偏好也不一样,卡尔偏好消费23单位玉米而不劳动,亚当偏好消费313单位玉米

10、,和劳动4天。这是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安排就是,假设卡尔提出以每天13单位玉米的工资雇佣亚当。亚当用工厂技术为卡尔工作1天生产1单位玉米净产品,得到13单位玉米的工资。卡尔得到23单位玉米作为利润供他消费,而且不用劳动。亚当需要用自己的3单位玉米用工厂技术劳动3天生产3单位玉米净产品,加上为卡尔工作1天的13单位玉米的工资,最后得到供他消费需要的313单位玉米。这一结果令双方都满意,也就是实现了均衡,但是出现了剥削。卡尔不劳动,是靠剥削亚当的劳动生活。然而,卡尔是个穷人,亚当是个富人。因此罗默提出,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上的同情心应该给谁呢?显然不会给亚当。通过模型D和E,罗默认为从技术意义上讲的剥削

11、并不是一个道德的概念。也就是认为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来说明剥削的存在很难从道德上具有说服力。而由初始分配不均导致的剥削才被认为是非正义的。如罗默所说的,“当剥削是一种不公正时,这不是因为剥削本身就是不公正的,而是因为在一个剥削的环境中所花费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收入是不公正的财产初始分配的结果。”因此,罗默提出剥削应直接以财产关系来定义。为了通过径直归结为初始财富的不平等来重新定义剥削,罗默又提出了一个模型。二、对罗默的剥削理论的评析1坚持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罗默对马克思关于剥削的思想进行了重构,主张从道德上向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挑战,谴责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不公正,对于坚定社会主义社会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信念是有意义的。2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有失偏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公认的分析资本主义剥削的科学理论,罗默通过个例的模型批判劳动价值论,不具有科学性。比如在对模型D的分析中罗默指出用劳动价值论分析是存在剥削的,而道德上却不存在剥削。实质上是断章取义,因为用劳动价值论分析存在剥削的部分,用罗默的技术意义上的剥削来分析也是存在剥削的。因此,只能说明技术意义上的剥削和道德上的剥削的概念是存在差异的。3忽视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的真正价值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其重大价值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的特殊运动规律,是从阶级角度分析问题的,而罗默对于剥削的分析是相对微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