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62423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 ,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 ,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卫风·氓?这类偏于表达的诗篇 ,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效劳的 ,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 ,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 ,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兴旺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 ,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 ,抒情

2、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 ,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假设?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 ,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 ,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 ,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 ,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慨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他的诗歌革新主张 ,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

3、思想性 ,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 ,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 ,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 ,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 ,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 ,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 ,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 ,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 ,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 ,都是“风雅精神的表达。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 ,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 ,也代不乏人。如果说 ,“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 ,比兴那么在艺术表现手法

4、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 ,经过后世开展 ,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 ,唤起情绪的兴 ,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 ,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 ,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 ,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 ,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中触物动情 ,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 ,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对我国诗歌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 ,对我国诗歌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 ,都可以在?诗经?里看到萌芽。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 ,以兴句起头

5、的很多。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 ,都不乏其例 ,这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而兴句和所咏之辞融为一体 ,构成诗的意境 ,那么是?诗经?比兴开展的更高阶段。?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 ,屈原在?楚辞?中 ,极大地开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同时 ,?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 ,在?诗经?被经学化后 ,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 ,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 ,有时“比兴和“风雅一样 ,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而许多诗人 ,也紧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 ,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 ,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 ,后世演之 ,遂以成篇。同时 ,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根本句式 ,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之 ,?诗经?牢笼千载 ,衣被后世 ,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节选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