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择校的意义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623099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择校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小学择校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小学择校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小学择校的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小学择校的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择校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择校的意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择校的意义、问题与对策作者:艾国徽 发布时间:2009-07-1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泰州市刁铺中学 当前是:全文显示971 8: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因而我国的义务教育在入学方式上采取的是“就近入学”的原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择校现象应运而生,随之也引发了不少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采取电脑派位”的方式以阻止中小学的择校现象,但实际上择校问题并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教委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工作五不准”的规

2、定,包括不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小学和初中招收择校生。究竞应该如何看待中小学阶段的择校现象?是禁止、鼓励还是采取措施加以规范和引导?这是当前我们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 一、中小学择校的意义与问题 对于中小学择校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全面地看待择校问题,其实我们就会发现,择校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有其负面影响。 1.中小学择校的积极意义 有人说择校是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它不仅打破了教育经费长期窘迫的困境,而且开启了多渠道筹资办教育的先河,使全社会都能为发展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应当承认,择校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当前一些中小学校所收取的择校费已大大超过了学费

3、总收入,这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学校可以利用这笔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充分利用老百姓的投资热情,既筹集了办学经费,又可以通过教育的良性循环以优质的教育回报社会。 (2)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有学者认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其资源配置方式需要计划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择校就是在承认教育产品准公共性的前提下,由市场参与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教育需求更加多样,教育选择也更加自主。“就近入学”的原则由于只能保证所有适龄儿童少年能够入学,而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择校的出现起了一定的弥补作用,学生和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高质

4、量的教育。 (3)有利于校际间的竞争和提升教育质量。在择校的制度环境下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为了招收到择校生,各学校之间必然产生竞争。为了适应这种竞争形势,学校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因为只有质量高、服务好的学校才能招到更多的择校生和收到更多的择校费。 (4)激发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热情。现在有择校需求的人已越来越多,而公办学校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力量办学的热情呈不断增长的态势。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的民办普通初中有4219所,比上年增加568所,在校生315.68万人,增加59.11万人;民办小学6

5、047所,比上年增加371所,在校生328.32万人,增加53.39万人。 2.中小学择校的负面影响 中小学择校既有积极的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其负面的影响。 (1)导致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浪费。择校问题的持续存在使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在牺牲一般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因为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而得到较好的发展,更多的一般学校由于长期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而沦为薄弱学校。尤其是择校现象出现以后,这种情况越来越突出。结果是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供不应求,甚至人满为患,而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则越办越艰难,生源不足,甚至人去楼空,从而导致现有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

6、利用,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2)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引发教育不公平。不可否认,择校收费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广大工薪阶层家长的负担。就目前择校收费的实际情况来看,已超出了大多数城镇居民收入所能承受的范围,同时势必造成由经济收入的不均衡而导致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3)增加了学校的负担。择校现象的出现给学校增加了不少收入,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但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前各重点中小学普遍存在严重“超载运行”的现象。有的学校盲目招收择校生,超过了学校的承受能力。不少学校师资严重短缺,教师负担显著加重,校舍异常紧张,班级严重超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

7、常教学。长此以往,教学质量将很难得到保证。 (4)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择校给中小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有目共睹。由于学校班额严重超载,不少教室人满为患,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择校,许多学生跨学区上学,路途遥远,每天必须旱出晚归,结果造成学生睡眠和体息严重不足。同时,择校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现实中金钱、权力、关系的重要性,这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5)容易滋生教育腐败。不少家长为使自己的子女进入优质学校而挖空心思,有权有势的家长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各种手段去择校;有钱的家长则直接与优质学校的主要领导搞幕后交易。一些学校对巨额择校费的暗箱操作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8、,有的初中收费高达两三万元之巨,有的小学择校费也近万元。收费的名目繁多,有的称“教育成本费”,有的称“建校费”、“赞助费”等等。这些钱学校到底是怎么花的,用在什么地方,家长不得而知。有时候甚至连学校的普通教职工也无从知晓。 二、中小学择校问题的若干几条对策 如上所述,中小学择校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影响。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对中小学择校应取的态度是:提倡正常的择校行为,反对无序失控的择校行为;提倡公民在享受平等教育机会条件下的自由选择,反对在学校差别过大前提下的择校;提倡由于能力和特长差异因素的择校行为,而反对与一切不正当利益相关联的择校行为。如今择校就学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种大趋势、大方向,

9、当务之急是对中小学择校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配套政策,并切实地加以执行。在此我们提出解决择校问题的几点对策建议: 1.增加教育投入,规范择校行为 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政府投入始终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政府应当保证义务教育所必需的经费,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人力,增加教育投入。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规范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要求学校依法办学。对择校问题要有堵有疏,管理部门应对择校问题作出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和有约束力的规定,以使择校的混乱状态进入可控制的有序的规范状态。规范择校行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规定允许其录取择校生的名额;(2)规定择校生必须达到的

10、素质要求,以确保生源的质量;(3)根据学校的办学水平,明确择校的收费标准。这就是说招收择校生应做到招生条件公平、招收名额和收费标准公开。这是做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在择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杜绝不正之风。 2.加大调控力度,实行综合治理 从目前情况看,我们既要坚持就近入学办法,也要逐步完善择校就学制度,实行就近入学和择校入学相结合的政策,循序渐进,综合治理。 政府要加大调控力度,应该组织专家尽快制定出科学而又可操作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取代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教育制度,引导学校切实地推行素质教育。与此同时,要加大高中、初中招生制度和办学体制改革的力度。原国家教委早在上世纪80年代

11、就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办重点学校,在文件中也多次强调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取消重点学校有利于办好所有学校,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择校问题的解决。另外大中城市要积极实行九年一贯制,以减少升学和择校的竞争。增强学校主动服务意识,推行在一定学区内合理的正常择校,逐步满足群众正当的教育需求。 3.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 薄弱学校的存在是产生择校问题的直接根源。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改造薄弱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应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政策执行等方面给予薄弱学校适当优惠,以使这些学校尽快摆脱落后的局面。薄弱学校自身也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努

12、力缩小与优质学校的差距。同时也可以走名校兼并薄弱校或改造薄弱校之路,逐步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调派优秀教育管理者管理薄弱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挂职;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子,甚至合并,推进师资交流,以缩短师资水平的校际差别,从而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4.发展特色教育,扩展成才机会 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并不可能完全解决择校问题,因为即使拉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水平,但教育结构进口大、出口小的矛盾不解决,竞争压力依然存在,而且会由校内转移到校外,由课上转移到课下。从长远考虑,必须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发展特色学校,实行分流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扩人教育出口,构建各

13、级各类教育相互贯通的立体教育体制。政府应全力办好公办学校,并促使办学形式走向多样化,积极发展民办学校,适当发展改制学校,推动特色学校的发展。这样,在全社会形成公立、民办公助和私立学校,以及普通校、特色校等多种类的办学形式。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各类学生将各得其所,择校压力才会逐步得到缓解,并最终得以消除。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刁铺中学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严重的“择校热”,是公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教育问题之一。这一现实违反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扩大教育不公平,是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择校热”产生的原因 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严重的应试教育和“择校热”,许

14、多部门已经做了许多调查,可以归纳为3种不同性质的原因。 1、社会文化等背景性原因 80年代以来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传统文化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的影响,老百姓望子成龙、追求高学历的心态,学历社会的制度安排、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就业压力等等,是造成全社会性的应试教育、择校热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构成了我国的基本教育国情,在很长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 同时,应当看到这些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是间接的和背景性的,例如高考压力并不会直接传导到小学教育,小学阶段气氛的恶化只是近些年的事。导致当前义务教育“畸形化”的种种乱相,还有其它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2、教育供求关系 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被视为是择校热难以改变的关

15、键原因,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但这一解释是似是而非的。因为,与5年、10年、20年前相比,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增加了很多,而学龄人口则在大幅度下降。在我国城乡已经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供求关系已经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应试教育和择校竞争日益激烈,另有直接的、具体的制度性原因。 3、制度性原因 造成中小学教育严重的择校竞争的根本原因,是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择校收费制度,改制学校制度,小升初录取制度,中考制度等等。其中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和择校收费制度是破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破坏教育公平、扰乱正常教育秩序的最主要原因。这些因素是完全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制度改革予以改变的。 (1)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 我国上世纪50年代建立重点学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中小学校,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尖子人才。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法之后,这样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已经过时。90年代以来,国家多次重申取消重点学校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许举办重点学校。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促进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