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3.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4618186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3.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 师:咱们来做个游戏,我说3+2,你们就说2+3,看谁反响快。明白吗?如今开场。师:5+6生齐:6+5师:20+30生齐:30+20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如今请一个同学上台,把我们游戏的算式用等式逐一写在黑板上。师:25+13生齐:13+25师:75+25生齐:25+75师:哪位同学上来也试一试。生甲:33+44生齐:44+33生乙:26+25生齐:25+26师:从刚刚这位同学写的等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吗?生甲:两个加数交换了。生乙:我发现,两个加数不但交换了位置,而且左右的结果是一样的。师: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也就是说在加

2、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你能用比拟简单的方法表示刚刚发现的运算规律吗?生甲:我认为用符号可以表示,两个数就用不同符号表示,比方用和,这个规律就可以这样表示:+生乙:我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师:你们能用字母尝试写一下吗?生丙:a+b=b+a师:a、b各表示什么意思?生:a表示前面的加数,b表示后面的加数。师板书:a+b=b+a师:这道等式表示了加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运算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反思:1、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加法交换律,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认识规律。2、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由数到符号的演变过程。最终通过

3、交流互动生成由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3、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样富有生气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利于学生的开展。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2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响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发现算式结果一样,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响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课的知识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

4、教学本节课时我准备在“交换律”这节课进展以下几个方面尝试。1改良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根本内容、根本思路,老师应在尊重教材的根底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展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构造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本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目光观察

5、身边的现象,浸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消费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究的兴趣。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合适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根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而

6、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拟简单,因此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还是比拟好的。本节课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两个班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想到了好多不同的方法来表示交换律,这期间当然也有我想要的字母表达式。教学任务全部完成,同时也表达了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这也是本节课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完成的教学目的。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7、仍然是我们继续使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想要的结果,而且还能得到充分的锻炼,锻炼孩子们能用完好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他们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来描绘规律等等。本节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这项工作了。然而,教学总是有缺憾的,今天的课安排的不是很充实,课程上完了还有将近五分钟的时间,我的设计意图也是这样,想利用这五分钟的时间跟学生一起做一下今天的作业,一方面他们回家以后作业就没有那么多了,另一方面作业中的一些稍难一点的题我也可以做一下指导。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又能说明本节课设计的还是不够充实,没有拓展方面的题让学生在课上训练,尤其是对于五班的同学来说,这节课几乎是吃个半饱,假如本节课能针对五班学生

8、的特点再参加一些进步性训练的话,这节课应该会上的更完美,换句话说,本节课中分层教学又表达的不是很充分了。总之,假如再次教学本课的时候,应该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简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拓展的题让学生充分掌握和稳固的 ,这不仅是要表达分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那一局部“没吃饱”的同学得到满足!教学就是老师在打仗,每一场下来都要总结自己的经历为下一场战役做准备,希望能到达百战百胜的目的!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4 教学“加法交换律”这一块内容时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构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论才能。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历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测、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这

9、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数学教学的价值目的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根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的和开展性目的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开展,在开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教学“加法交换律”这局部内容中,我在目的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的,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

10、导学生用数学的目光对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鼓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构造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p ,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同时可迁移到“乘法”中来,获得“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5 加法交换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17:例1的内容。运算定律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根底。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举例、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环节设计合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情境导入环节,我利用播放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起学生对新知识

11、的求知欲。让学生从故事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从故事中得到3+4=7个和4+3=7个这两个算式。接着我说:“对,两种吃法不同,结果猴子每天吃到的栗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在探究规律环节,我利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图。让学生从情景图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答复板书:405696千米或 564096千米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的一样点和不同点。学生答复,一样点是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一样,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不同点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然后问:“这两个算式的和相等,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

12、符号连接?”学生从中答复,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一样,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得到4056=56+40这个等式。我接着问:“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学生答复: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假如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可以写成:a+b=b+a我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然后学生答复特别多,像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等等特别多。虽然有的式子不够完美,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在稳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先是根底练习,还有拔高练习,层层

13、深化,学生学得也兴趣盎然。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利用多媒体课件也节省了大量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练习。由于本节课内容不多,也很简单,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学生发言积极,所以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缺乏之处:1、在稳固环节,我出示了三道加法算式,但是有的学生利用减法验算,这样是不符合要求的。这时我应该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不行,不应该老师解释,2、最后填表,由于时间关系我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问题解决的不太理想。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6 前段时间听了四年级的一节研讨课“加法交换律”。课中,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很简单的要求,学生十拿九稳的不会

14、出错,但是学生表现出乎我意料之外:学生1:+=,+=,+=+;学生2:a+b=w=b+a=w回忆课堂,执教者老师笑容甜美,语言亲切,精心设计了这节研讨课: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李叔叔一天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入新课,学生列式后分析p 得出:40+56=56+40,在此根底上老师又利用天平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到两个等式:50+10=10+50、100+20=20+100,学生观察三个等式交流总结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接着老师让学生自主举例子,学生积极踊跃:1+3=3+1,789+121=121+789,老师再次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7个算式,结合算式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加法交换律”,并比拟辨析

15、加法交换律中的“变”和“不变”,最后老师才水到渠成的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得出老师真是花了心思,下足了功夫。可是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这个环节的表现看得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没有到位。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拟简单,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只是到四年级才开场总结提升“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以及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对学生来说也不是很困难的。因此这节课,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得出,可以更简洁,只用一个情境就可以,天平的效果不是很好,天平小,很多同学没有看见,因此天平的环节可以取消;黑板的板书也可以更简洁,只板书等式;要让学生体会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明以及让学生体验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使有些计算简便。【考虑】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是把探究新知的过程搞复杂了?探究新知的时候,为了追求“完美”,为了讲得“透彻”,我们会步步为营,取各家“精华”放在一起,舍不得“丢弃”,于是,很简单的知识点的探究,在我们的设计下,就。有位哲人说:“简约到极致,就是美丽。”正所谓:“大道至简”,其实,教学也是如此,“简约”更美,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美丽的课堂,这种美丽同样有着多层的解读:它是老师个性化教学思想光芒的折射;它是数学学科本身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