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木兰诗(第1课时)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461097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木兰诗(第1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0木兰诗(第1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0木兰诗(第1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木兰诗(第1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木兰诗(第1课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凤台四中专业性有效教学设计学 科七年级语文课 题木兰诗时 间2013.4.3主讲教师蔡纪云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 型常态课教学目标目标:通过朗读,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效导入 导入目标: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 导入方式:情境式、引导式导入内容: 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

2、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有效精讲精讲目标:通过不断地朗读与探究,感受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体验文中人物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精讲方式:朗读式、合作探究式精讲内容:一、创设情景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

3、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三赏析人物 1

4、、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读到木兰是一个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四、拓展延伸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有效精练精练目标:通过复习课文内

5、容,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精练方式:巩固式 精练内容:同步解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我东阁门, 我西阁床, 我战时袍, 我旧时裳,当窗 云鬓,对镜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1、木兰诗选自 代 编 2、用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横线上。3、辨别形近字,注音组词戎( ) 析( ) 戍( ) 柝( ) 4、(拓展题)第段文字概写木兰征战,请你就“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个字,展开想像,谈谈其中蕴含了哪些内容? 5、第段文字怎样描写木兰与家人团聚的情景?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内容阅读)木兰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第段文字是 写,第段文字是 写。7、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你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看法?小结和设计作业小结: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充满传奇色彩,刚建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 作业: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教学后记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