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经典讲座材料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460693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经典讲座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家庭教育经典讲座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家庭教育经典讲座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家庭教育经典讲座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家庭教育经典讲座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经典讲座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经典讲座材料(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valuation Warning: The document was created with Spire.Doc for .NET.今天有幸和和各位共共同探讨讨一个古古老而新新鲜的话话题教育孩孩子。有有许多家家长为此此而绞尽尽脑汁,搞搞得焦头头烂额,为为什么?失败不不起,对对于现今今的独生生子女,也也就是未未来七口口之家的的希望,谁谁也不愿愿这个希希望成为为泡影。有有不少家家长跟我我说过:我就是是在外挣挣更多的的钱,几几百万,几几千万,一一旦发现现孩子不不行,便便感觉全全军覆没没,前途途一片暗暗淡渺茫茫。有一一位高中中老师,一一直是学学校的名名牌教师师,多年年被评为为优秀教教师,优优秀班

2、主主任,但但自己的的儿子却却学习不不努力,社会上鬼混而被判刑七年,他能教好学生却不能教好自己的孩子,这说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等同。有位教育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教育占50%,学校教育占35%,社会教育占15%,这说明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些家长却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管吃、穿、住就行了。多么滑稽可笑!我是一位任教近20年的教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走过一段弯路,甚至是迷了路,按照常人的教法严格、苛刻地对待孩子,却收效甚微,未见明显好转,看过几本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后,才发觉是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对头,与我相同的教育方法的家长实在是太多了,从而激起我对研究家庭教育的极大兴

3、趣。200多年前,一位睿智的德国牧师,把先天不足(甚至是痴呆)的儿子小卡尔威特培养成了著名神童,他八九岁精通6国语言,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进哥廷根大学,14岁获哲学博士学位,23岁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而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这位牧师名叫卡尔威特,它的教育方法一直倍受教育专家的充分赞誉!塞德兹、威纳巴尔等无数天才也都是这种方法的直接受益者。1981年成都一位母亲刘卫华运用这种方法,最终把女儿刘亦婷引向了哈佛大学。二十五年前,一位父亲,面对出生的双耳全聋的残疾女儿,没有绝望,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命运抗争,他是文革时期的“老三届”,初中文化,一名普通的工厂技术员,然而

4、他手把手地教女儿发音、识字,踏上了一条教育之路。女儿在小学跳了两级,十天训练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数字;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受到江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他把培养女儿的这套方法经过归纳、总结、提炼,于96年创立了赏识教育,他就是中国的卡尔威特周弘。上述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是先天不足的孩子,一个是双耳全聋的残障孩子,通过科学的培植,成了人们称羡的天才和神童。而我们家长面对的孩子是健全、正常的孩子,面对孩子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却总是抱怨孩子不聪明,不努力,我看,应该抱怨自己教育不努力、不科学。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呢?本人结合周弘老师创立的赏识教育与平常自己的实践

5、谈一些理解和体会。赏识,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中的赏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看得起”,而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赏识教育的六大原则是信任、尊重、理解和激励、宽容、提醒,每个原则下面提出了两个学会。原则之一:信任孩子学会自豪 学会崇拜把信任排在六大原则之首,足见其重要性,赏识教育认为孩子既脆弱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说脆弱,孩子的心脆弱得像蛋壳,稍碰即碎,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家长要充分给孩子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这样的信任在一个残障孩子身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健全

6、的孩子!信任孩子首先要解决的是相信孩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日本科学家曾用普通种子精心培育出了一株西红柿,伸展面积达12平方米,结了1.3万多个果实,是普通西红柿的几百倍,西红柿的潜能可谓大矣!那么,孩子身上究竟蕴藏着多大潜能呢?请看下面一组数字: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脑细胞约40亿,普通人只利用了3%,就连博学的马克思、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也只开发了10%;如果把17岁孩子正常潜能定为100%,则80%是在06岁婴幼儿时期形成的;著名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六岁半一个字不会说,06岁早期教育一片空白,18岁会五国语言,全世界轰动;南京聋童周婷婷,03岁教育一片空白,凭着父亲周弘的执着和探索,终于

7、成名;成都哈佛女孩刘亦婷,刚进高三,面对高考和托福考试的双重压力,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将5000个英语单词词汇记忆量提高到了10000个;世界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在一年时间内培养了700多位小提琴神童,在他的眼里正常孩子就是“神童”。儿童具备的潜在能力是具备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即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15岁开始教育的话,也只能达到具备4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

8、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每个动物的潜在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很长,但也有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很短,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例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这期间不让它发展,那么这种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了。所以如果把刚孵出的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发达期大致在生后8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

9、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发达期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把它放到一个不能埋食物的房间里,那么它的这种能力也就永远不会具备了。我们许多家长总认为人家成绩好的孩子是超常孩子,是神童,自己的孩子太普通了,其实超常孩子也很普通,只是普通孩子没有受到科学的教育,没有达到他本可达到的高度。个别智商特别高的儿童的确是存在的。如美国的华裔儿童何山美,父母没怎么教他,可他2岁开始读字典,3岁开始读大英百科全书,9岁进了华盛顿大学;美国的12岁攻读博士学位的儿童罗基,小时候因父母忙于谋职而处于无人照看的地步,在他3岁的时候,他父亲发现他在看书,觉得好笑,便对罗基的母亲说:“罗基学我们看书的样子还学得很像的呢!

10、”可罗基马上讲出了那本书的内容。然而,这毕竟太特殊了,对于这类神童的出现,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还没有人能找到真正的原因,这其中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我们希望每一位致力于培养自己孩子为超常儿童的家长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他们去类比。解放前的旧中国我们把“煤油”叫“洋油”,外国人称我国是贫油国,后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并开采了它,这就是发掘的力量。我发现“发现潜能”用在家长教育孩子上还不够,要用“发掘潜能”,既要发现又要挖掘,让孩子达到他本可达到的高度。信任在孩子表现优异时容易做到,而在孩子表现不尽人意时,我们家长往往感到失望,失去信任的原动力。其实,这时孩子更需要家长支持,让孩子看见家长就像

11、看见一座大山,浑身充满力量。另一方面,孩子对家长的态度非常敏感,信任就是连接家长与孩子的心灵的通道,家长把赏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孩子,孩子就会感受到家长的赏识并内化为自我约束、自我优化的健康成长的动力。怎样才能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信任他呢?这里提出两个学会。先谈学会自豪。自豪到什么程度呢?要自豪到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为他而自豪。从孩子哇哇坠地的那天起,做父母的可以不为其它的事情自豪,而无一不为自己创造的“小生命”孩子,这个万物之灵而感到自豪,根本不为经济状况、职位高低、工作不顺心而感到苦恼,对孩子又是抱又是亲,还全力寻找孩子身上哪点像爸爸,哪点像妈

12、妈。然而,孩子上学后,家长却改变了这种心态,面对孩子的成绩又是打又是骂,各种难听的言语不绝于耳,企图运用简单粗暴、讽刺挖苦来解决孩子的成绩问题。有一位母亲,认准了教育孩子的奥秘就是一个字打,于是,女儿八个月开始打,那知道女儿越打越坚强,越打越不怕打,直到有一天,她把竹板打断了,女儿却站在那里岿然不动,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两行热泪带着愤怒的目光直逼着她,她忽然发现女儿好像一个人刘胡兰,于是出于母亲的怜悯之心,她再也不打孩子了。有意思的是:这位挨打的女孩曾问过母亲,“你知道刘胡兰是怎么死的吗?”母亲答:“这还要问,是犟死的呗!”原来这孩子在学刘胡兰!还有一位家长更特殊。小时候在农村,经常挨父亲打,

13、那时他发誓:将来有了孩子一定不打他!后来他参了军,一不小心当了营长,回过头来反思:幸亏父亲当时的打,不打不可能有今天,如果当初打得早一些、下手狠一些,说不定现在当上了团长、师长什么的。他这一反思不要紧,他的儿子可倒了霉。从小就军事化训练,一岁含奶嘴掉,“叭”,一巴掌过去了;犯了猎,关在门外罚站;要进父母房间,必须先喊“报告”。打到最后,孩子的眼泪已经干了,流不出来了,而孩子用在校经常动手打别人来发泄,恶性循环,老师同学都对其头痛,厌恶不已,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到最后,他死都不肯上学了。父亲还想用拳头解决问题。但打过之后,儿子给了他一张纸条:爸爸,我再也忍受不了你了。父亲颓然倒在沙发上,彻底宣告了

14、自己家教的失败。有一位家长打儿子,邻居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明天要出差,正好他明天要出成绩单。”还有一位家长打孩子成了惯性:每个新学期报名前打一次。这些家长打孩子简直是莫名其妙,完完全全的不讲理!新疆乌鲁木齐市教委就孩子家庭教育上的问题在中学生中间做了个民意测验。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问的:当你犯了错误父母打你的时候,你心里想什么:A、改B、怕C、恨他们当时想,若有50%的孩子在父母打自己的时候,心里想“我再也不犯了,一定改”,那么“打”这一教育手法就不应该废除。民意测验的结果,800份试卷,选“改”这一项的是零。40%的孩子想到的是“怕”,60%的孩子想到的是“恨”,可见打骂并不能改变孩子的

15、坏习惯。我也曾问过许多孩子这个问题,有的孩子说他在挨打的时候想将来长大了,打的第一个人就是父母;有的孩子认为有这样的父母是一种耻辱;有的孩子在心里发誓,将来有孩子一定不打他。也有打过的孩子成绩好的,但太少了。打过的孩子成绩好,是不是真的好了呢?我们不讲大道理,我给大家公开一封信,是一位成绩被打好的孩子写给报社的信,青岛日报登过,所有青岛的母亲哭了一夜,她们再也不敢打孩子了,她这样写的:“我是一所省重点高中的学生,十几年求学生涯中一直是拔尖的学生,却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上小学时父母就规定,我的名次必须在前五名,否则就要挨打,有一次考了第八名回家,妈妈二话没说上来就是一巴掌,那天我挨了巴掌,我至今还记得,想起来就心痛,所以我是在棍棒下长大的。棍棒下的孩子确实可能会有好成绩,我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我考了第一名,父母也从来没有由衷地表扬过我,总是给我泼冷水,为的是不让我骄傲,我不是次次考第一呀!结果考了第二还要挨打,一年四次考试,起码挨三次打,还不算平时的小打,现在我已经上高三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严,父母几乎天天翻我的书包,就是怕我学坏,每次翻我的书包时,我都有小偷在*局被审查的感觉,可怕极了。今天我又和妈妈吵架了,原因很简单,她要求我先做物理作业,我先做了外语,结果妈妈一边打我的耳光,一边狠狠地骂,我毕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